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全是生命的基石,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因此,如何让初中生从物理的角度来认识这些潜在危害,学会用物理知识来进行防范和自救,是每一位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词:安全教育;物理;案例
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年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一探究竟的欲望,但可能会因知识经验不足而遭遇意外,轻则受伤,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常常说,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而防范胜于救灾。物理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学科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适时地渗透安全教育,利用物理知识来帮助学生甄别和化解潜在的危险。下面选取几个案例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是怎样实施的。
一、远离溺水悲剧
据资料显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死亡是由于意外伤害,其中,溺水排在了首位。这样的悲剧总是在不经意间上演——(视频展示)一名15岁的花季少女不幸落水溺亡,鲜活的生命骤然陨落,让亲人悲痛欲绝,让老师扼腕痛惜。
我们的课程也恰好进行到了“浮力”一章,我以这个溺水事件为切入点,和学生讨论分析了溺水的常见原因。联系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让学生明白了“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再结合浮力知识进行小组讨论:不幸溺水时有哪些科学的应对方法?让学生了解到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当,溺水时尽量放松身体使之漂浮,将头部浮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用脚向下踢水或用手掌向下压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来托举身体等待救援。
二、警惕光学“杀手”
光学的实验比较多,光的反射、折射实验中我们一般是用激光笔作为光源来进行规律的探究。就是这么不起眼的激光笔,却暗藏着很大的危险。“激光具有定向性和集中性,它聚焦产生热能,当激光光束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时,会灼伤眼睛。”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会反复强调激光笔的危险性,告诫学生坚决不能拿激光笔来开玩笑照射同学的眼睛。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情况下的光也可能会对人造成意外伤害。学生列举了很多,比如:高楼大厦的玻璃外墙会反射阳光,容易让人产生眩晕感,这会干扰司机的视线;夜间行车时,有些司机随意使用远光灯,影响对向司机的判断;不小心被电焊的弧光闪了眼睛,严重时会影响视力……通过举例子,学生對生活中的这些光学“杀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劝告亲人,懂得远离危险。
三、惯性——交通事故的诱因之一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初中年级重点教育内容的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我让学生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说一说乘坐家中汽车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需要正确使用安全带,叮嘱父母道路限速,不超员载人等。教学“动能”一节时,我又在惯性的基础上,从能量的角度让大家“想想议议”——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限制的车速不一样?经过热议,学生既加深了对动能影响因素的理解,又学习到了安全出行的常识。
四、“电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电能,相比遭受雷击的概率,人们在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事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电学知识是初中物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一开始是从摩擦起电现象来认识电的。冬季脱毛衣、开车门时,我们常会看到电火花,听到“噼里啪啦”的放电声,会给我们带来针刺般的痛感。这种难言的不适感对体弱者可能会引起震颤、心慌等反应,衣物上的静电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影响人的呼吸道健康。我会建议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并且穿纯棉的贴身衣物。教学“欧姆定律”时,我会给学生列举干燥和潮湿时人体的电阻值,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知道湿手接触220V的电压为什么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教学“家庭电路”时,让学生了解保险丝、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等元件的作用,知道家中电路总开关的位置,明白发生触电事故时要先切断电源。在户外活动时,要求学生不进入喷泉水池中戏耍,不随意触摸充电桩等,谨防漏电伤人。在野外游玩、放风筝时,要远离高压线路。关于电,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总之,把安全教育引入我们的物理课堂中,并不是浪费课堂学习时间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防范和自救,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物理现象,处处能用到物理知识,从而更加喜欢它和研究它。
作者简介:高国红(1981—),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工学学士,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安全教育;物理;案例
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年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一探究竟的欲望,但可能会因知识经验不足而遭遇意外,轻则受伤,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们常常说,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而防范胜于救灾。物理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学科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适时地渗透安全教育,利用物理知识来帮助学生甄别和化解潜在的危险。下面选取几个案例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是怎样实施的。
一、远离溺水悲剧
据资料显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死亡是由于意外伤害,其中,溺水排在了首位。这样的悲剧总是在不经意间上演——(视频展示)一名15岁的花季少女不幸落水溺亡,鲜活的生命骤然陨落,让亲人悲痛欲绝,让老师扼腕痛惜。
我们的课程也恰好进行到了“浮力”一章,我以这个溺水事件为切入点,和学生讨论分析了溺水的常见原因。联系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让学生明白了“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再结合浮力知识进行小组讨论:不幸溺水时有哪些科学的应对方法?让学生了解到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当,溺水时尽量放松身体使之漂浮,将头部浮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用脚向下踢水或用手掌向下压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来托举身体等待救援。
二、警惕光学“杀手”
光学的实验比较多,光的反射、折射实验中我们一般是用激光笔作为光源来进行规律的探究。就是这么不起眼的激光笔,却暗藏着很大的危险。“激光具有定向性和集中性,它聚焦产生热能,当激光光束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时,会灼伤眼睛。”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会反复强调激光笔的危险性,告诫学生坚决不能拿激光笔来开玩笑照射同学的眼睛。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情况下的光也可能会对人造成意外伤害。学生列举了很多,比如:高楼大厦的玻璃外墙会反射阳光,容易让人产生眩晕感,这会干扰司机的视线;夜间行车时,有些司机随意使用远光灯,影响对向司机的判断;不小心被电焊的弧光闪了眼睛,严重时会影响视力……通过举例子,学生對生活中的这些光学“杀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劝告亲人,懂得远离危险。
三、惯性——交通事故的诱因之一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在初中年级重点教育内容的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我让学生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说一说乘坐家中汽车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需要正确使用安全带,叮嘱父母道路限速,不超员载人等。教学“动能”一节时,我又在惯性的基础上,从能量的角度让大家“想想议议”——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限制的车速不一样?经过热议,学生既加深了对动能影响因素的理解,又学习到了安全出行的常识。
四、“电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电能,相比遭受雷击的概率,人们在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事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电学知识是初中物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一开始是从摩擦起电现象来认识电的。冬季脱毛衣、开车门时,我们常会看到电火花,听到“噼里啪啦”的放电声,会给我们带来针刺般的痛感。这种难言的不适感对体弱者可能会引起震颤、心慌等反应,衣物上的静电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影响人的呼吸道健康。我会建议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并且穿纯棉的贴身衣物。教学“欧姆定律”时,我会给学生列举干燥和潮湿时人体的电阻值,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知道湿手接触220V的电压为什么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教学“家庭电路”时,让学生了解保险丝、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等元件的作用,知道家中电路总开关的位置,明白发生触电事故时要先切断电源。在户外活动时,要求学生不进入喷泉水池中戏耍,不随意触摸充电桩等,谨防漏电伤人。在野外游玩、放风筝时,要远离高压线路。关于电,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总之,把安全教育引入我们的物理课堂中,并不是浪费课堂学习时间的事情。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防范和自救,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物理现象,处处能用到物理知识,从而更加喜欢它和研究它。
作者简介:高国红(1981—),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工学学士,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