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但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往往是七年级“一呼百应”齐刷刷全举手,而到九年级几乎“寥寥无几”,到高中更是“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很是被动的,基本上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作业照方抓药甚至是陷入题海中。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是辛勤的“搬运工”,把知识从教材机械地移植到学生的大脑。学生只进行重复性的思维,只会做些常规题,不会提问题,不善提问题。碰到开放性的习题只能干瞪眼,难怪不少老师发出这样的叹息:现在的学生能教会就不错啦!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使笔者及大部分一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无异于忽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力。
一、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反思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中的数学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由教师操纵,提问是教师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教学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体地位,还经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教师的这种提问,实际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抹杀的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主观参与意向,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2.课程原因。虽然教材版本很多,教材的编写更加丰富、活泼,较以前一本统天下有很大的改变,但重视数学概念规律,更多的是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的感情和思维过程,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揭示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育有待增强。虽然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但迫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仍有很多教师按老模式教学。这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越学越没劲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弱的原因之一。
3.学生的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学生努力“学解题”,力求接近标准答案。时间久了,学生成为这种被“标准答案”格式化的有内存而无创新的人,自然也没有了问题意识。此外,存在学生不想问、不敢问、提不出问题的现象。一般来说,原因有:一是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学生只管回答;二是心理因素,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太简单会收到老师的责备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怕在课堂上提错了问题挨老师的批评;三是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平时不肯积极思考,提不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1.使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能真正启动。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数学史话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许多科学理论的建立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以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成创新。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教材“完全平方公式”时,观察等号左右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的和的平方,右边是二次齐项式。有学生会问:会不会有公式呢?通过多次发问、探索、引导阅读“杨辉三角”,从“杨辉三角”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大胆探索。
2.使学生敢于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愉悦,才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那么他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善待每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提问质疑的勇气。
3.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提问仅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善于提问才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白问什么、怎么问,即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思路。
(1)示范法。新的教材在问题设计方面变化很大,新增加了很多问题性栏目。如“数学活动”“阅读与欣赏”“读一读”“数学与思考”等。如何让这些材料成为问题意识的源泉?为此,教师在进行有关的习题教学时应注意研究知识结构,在关键处示范性地提出问题,给学生起到模仿、借鉴的作用,从而开启学生质疑之门。久而久之,学生会把问题内化,直至创造性的提出新的问题。
(2)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处处留心皆有学问,举手投足皆有数学,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体会数学应用价值的过程中,产生“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比如讲了二次函数的应用之后,讲了不等式的应用之后,讲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之后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用到哪些数学知识?用什么方法等等。
4.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新的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数学教材还是数学课堂,都十分关注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留出了空间和时间。因此,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教师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疏密有间、张弛有度,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每堂课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人人齐动脑、个个乐提问”的良好气氛。并且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质疑。
一、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反思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中的数学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由教师操纵,提问是教师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教学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体地位,还经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教师的这种提问,实际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抹杀的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主观参与意向,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2.课程原因。虽然教材版本很多,教材的编写更加丰富、活泼,较以前一本统天下有很大的改变,但重视数学概念规律,更多的是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的感情和思维过程,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揭示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育有待增强。虽然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但迫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仍有很多教师按老模式教学。这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越学越没劲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弱的原因之一。
3.学生的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学生努力“学解题”,力求接近标准答案。时间久了,学生成为这种被“标准答案”格式化的有内存而无创新的人,自然也没有了问题意识。此外,存在学生不想问、不敢问、提不出问题的现象。一般来说,原因有:一是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学生只管回答;二是心理因素,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太简单会收到老师的责备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怕在课堂上提错了问题挨老师的批评;三是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平时不肯积极思考,提不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1.使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能真正启动。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数学史话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许多科学理论的建立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以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成创新。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教材“完全平方公式”时,观察等号左右的结构特点:左边是二项式的和的平方,右边是二次齐项式。有学生会问:会不会有公式呢?通过多次发问、探索、引导阅读“杨辉三角”,从“杨辉三角”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大胆探索。
2.使学生敢于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愉悦,才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那么他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善待每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提问质疑的勇气。
3.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提问仅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善于提问才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白问什么、怎么问,即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思路。
(1)示范法。新的教材在问题设计方面变化很大,新增加了很多问题性栏目。如“数学活动”“阅读与欣赏”“读一读”“数学与思考”等。如何让这些材料成为问题意识的源泉?为此,教师在进行有关的习题教学时应注意研究知识结构,在关键处示范性地提出问题,给学生起到模仿、借鉴的作用,从而开启学生质疑之门。久而久之,学生会把问题内化,直至创造性的提出新的问题。
(2)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处处留心皆有学问,举手投足皆有数学,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体会数学应用价值的过程中,产生“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比如讲了二次函数的应用之后,讲了不等式的应用之后,讲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之后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提问:用到哪些数学知识?用什么方法等等。
4.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新的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数学教材还是数学课堂,都十分关注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留出了空间和时间。因此,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教师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疏密有间、张弛有度,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每堂课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人人齐动脑、个个乐提问”的良好气氛。并且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