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两派借“势”和解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k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前,巴勒斯坦两大派别——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兄弟纷争,两派分裂,令人惋惜。如今,在阿拉伯世界“街头革命”浪潮冲击下,两派断断续续的和解谈判终于有了成果,他们彼此做出让步,于5月4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巴勒斯坦的分裂状态算是正式结束。
  
  阿拉伯“街头革命”成为“助推器”
  
  哈马斯与法塔赫和解进程可谓一波三折。自2007年两派分裂,并分别掌控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后,先后在埃及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调解下进行了多次和解谈判,但因围绕权力分配等问题分歧严重,均无果而终。
  可以说,哈马斯受形势所迫迈出和解步伐,是这次达成协议的主要动因。2006年1月,哈马斯在巴议会选举中获胜,之后一直以“合法”政权自居。如今,四年的“任期”已过,其合法性已然消弭。近几年,哈马斯一直依靠其安全机构的“高压”来管理加沙,这难免引起加沙民众心生反感。而长期与以色列的武力对抗一直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反而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招致以军的猛烈军事报复,加沙不得不生活在以色列屡次对其军事打击的恐惧中,长期遭受封锁,民众生活雪上加霜。哈马斯已感到危机。早在去年10月,两派就已原则上接受了埃及提出的调解方案,只是因其是根据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的建议提出的,哈马斯不甘居于下风,最后关头故意刁难而导致其“流产”。今年初以来,受突尼斯和埃及“革命”风波影响,巴被占领土对长期分裂现状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通过“脸谱”网站进行串连并举行示威,强烈呼吁两派尽快实现民族和解,特别是加沙民众也“跨过恐惧的门槛”,大有“起义”之势,令哈马斯颇为担忧。
  从外部看,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也对哈马斯产生震动。长期得到叙利亚鼎力支持的哈马斯担心将会失去这个“靠山”。同时,埃及穆巴拉克的下台既解除了埃及对哈马斯的“紧箍咒”,也使其看到“鼻祖”穆斯林兄弟会有望得势,从而不愿错失获得“新靠山”的良机。还有,阿巴斯公开宣布不再参加下届总统选举,也使哈马斯对未来的选举有了新的期待。因此,以积极的姿态接受埃及建议,与法塔赫实现和解,不失为哈马斯“与时俱进”,谋求摆脱内外交困和重新主导巴政坛的良策。
  法塔赫政权压力倍增也为和解增添了新的动力。今年2月,法塔赫的传统支持者穆巴拉克政权倒台,为之敲响了警钟,特别是以阿巴斯为首的法塔赫一直致力于新的选举,以重塑其政权合法性,更无法忽视民众要求和解的呼声。另外,法塔赫政权承诺于今年9月宣布建国,并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申请谋求承认。而在两派分裂、两个政府并存的情况下,这一计划显然无法成行。若法塔赫自食其言,势必引发巴民众的失望和不满。巴亿万富翁马斯里称,两派和解“是巴勒斯坦人集中精力建国的惟一途径”。随着期限临近,阿巴斯更感和解“迫在眉睫”,主动表示可“随时”前往加沙与哈马斯谈判。而对哈马斯而言,若仍拒绝和解,将难免背负断送巴建国大业的骂名。
  “变天”后埃及的作用生效,成为和解的“催化剂”。实际上,自巴两派分裂后,作为中东地区对巴以问题的头号监护人和斡旋者,埃及时断时续地在两派之间居中调解,但因穆巴拉克政府与法塔赫政权和以色列关系密切,特别是在2008年底以军对加沙发动的“铸铅行动”中隔岸观火,且严格控制加沙通往埃及的拉法口岸,“协助”以色列封锁加沙,难以赢得哈马斯信任,其提出的和解方案屡屡遭拒。今年2月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新任的过渡军政府对以色列态度明显改变,表示准备放松对其控制的加沙拉法口岸人员和物资出入的限制。埃及的举措显然得到哈马斯的欢迎。3月22日,新任埃及外长阿拉比证实,收到来自哈马斯希望埃及继续协助调解巴两派矛盾的信函。
  
  两派和解喜忧参半
  
  显而易见,两派和解有利于巴大选和实现巴内部统一。按照巴《基本法》有关选举的规定,巴总统和议会选举四年一次,应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举行,但被迫一再推迟。
  两派和解为选举营造了契机。双方签署和解协议的首要内容,就是成立中央选举委员会,从巴各派推选委员会成员,并规定自协议签署之日起一年后,同时进行总统和议会选举。此外,其他内容主要包括:在与巴解执委会的权威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保证过渡时期巴临时领导机构政令畅通;成立由职业军官组成的“最高安全委员会”,维护过渡期的巴安全局势;成立由“独立人士”组成的巴过渡政府,负责筹备大选,监督内部和解进程,落实和解协议,致力于加沙封锁的解除和重建,以及调解巴机构重建中的民事和行政纠纷等。
  毋庸置疑,和解为结束“两个政府”的分裂状态、实现“政令统一”铺平了道路,但对巴以和平进程影响有限。首先,尽管实现和解,但两派执政理念之“鸿沟”并未弥合,特别是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仍无实质性改变。其次,埃及“变天”后,据统计,54%的埃及人认为有必要废除埃以和约,甚至有人喊出“阿拉伯剧变是解放巴勒斯坦前奏”的口号,使以色列安全环境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以色列政府一向视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和最大安全威胁之一。巴两派和解为哈马斯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特别是一旦哈马斯在未来选举中再胜出,无疑将成为以色列新的“噩梦”。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警告阿巴斯“要在与以色列实现和平还是与哈马斯和解之间做出选择”,称法塔赫与哈马斯和解是“对和平进程的沉重打击和恐怖主义的胜利”。同时,以方还决定暂停向巴民族权力机构移交代征税款,以防流入哈马斯之手。尽管后经美国做工作又恢复,但并未排除今后再次暂停移交机制的可能。显然,以色列不会接受哈马斯为谈判对象。再次,两派和解让美国陷于尴尬,毕竟哈马斯仍在美国“恐怖组织”黑名单上。据称,美国国会议员建议政府“重新考虑”对巴援助。退一步讲,即使哈马斯存在被纳入和平进程轨道的可能性,前提也是必须经过“洗心革面”,接受美国提出的承认以色列、承认巴以达成的协议等条件,但迄今为止,这些对哈马斯来讲仍是“勉为其难”。
  
  巴单方谋求“建国承认”难言乐观
  
  两年前,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政府总理法耶德提出了“单方面建国论”,即巴方致力于建立健全自身的政治、经济机制,争取在2011年实现单方面建国的目标。2010年9月巴以直接谈判再告失败后,以阿巴斯为首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决定加快这一步伐。今年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巴金融机构已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为建国做好了准备。然而,巴仍处于分裂的现状,为建国努力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如今,巴建国面临的内部主要障碍已被扫除,提上议事日程也是顺理成章。
  然而,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领土争端。与之相应,中东和平进程的目标是“领土换和平”。先看领土,巴自治区由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两部分组成。两派虽实现和解,但加沙封锁能否解除尚且是未知数。以色列一直通过封锁加沙遏制、削弱哈马斯,今年3月又遭到来自加沙的火箭弹袭击,更令其不敢掉以轻心。按照和解协议,加沙安全事务仍由哈马斯掌控,以色列恐怕更难松口。而约旦河西岸早已被以政府通过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设置哨卡和路障、以及划分A区(以方完全控制)、B区(以方部分控制)和C区(巴方完全控制)等措施分解得支离破碎。由此,试问未来的巴勒斯坦国领土在哪里?
  再看和平,巴建国意味着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并将作为两个主权国家和平共处。然而,在以方仍对巴方、特别是哈马斯极不信任的情况下,不但安全没有保障,和平更无从谈起。内塔尼亚胡为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划定了“非军事化”等“红线”,且“规定”由以方控制巴对外陆、海通道和领空。无疑,这将意味着巴将建立一个“主权残缺的国家”。可见,若要实现建立拥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这一目标,绕过谈判这一基本路径,仅依靠巴内部统一的单方面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
  况且,两派和解后,仍面临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在选举过程中,两派都将厉兵秣马,争取形成对己有利的条件,必有一番明争暗斗,鹿死谁手尚难预料。例如在总理人选问题上,阿巴斯力推法耶德为政府总理,以便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但哈马斯视之为“敌人”,坚决反对。二是以色列和美国均难以接受哈马斯,一旦哈马斯通过选举上台的情况重演,想必美以都不会容忍新生的巴勒斯坦国成为伊朗式的“哈马斯坦”伊斯兰政权。再者,美国认定,巴以双方经过行之有效的谈判并签署经巴民众认可的永久协议,是巴建国必不可少的前提,认为巴单方面谋求承认“不是好办法”。阿巴斯在两派和解后也表示,若与以色列的谈判能有所起色,则会考虑推迟向联大提交建国申请。
其他文献
1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发表了题为《美国与拉美:伙伴关系的力量》的演讲,阐述了美国对拉美的新政策,他指出:“门罗主义”从1823年提出以来,一直是美国外交的基本政策,它赋予了美国特殊的权威,可介入拉美事务,阻止欧洲在该地区扩展影响力,历任总统都在强化这一信条,但今天,美国选择放弃。“门罗主义时代”已经终结,美国将不再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干预其他美洲国家的事务,而是在平等与合作的基
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创新,周边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制定了未来5~10年更加奋发有为的周边战略,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20年来,新安全观作为中国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理念,与时俱进,有力推动了和平周边与和谐周边建设。未来,新安全观可致力于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安全观从孕育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个十年(1991~2002),主要任务是助推和平周
的黎波里居民最恨北约的,是北约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使他们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而这个斋月“注定是乏味和不好过的”。    尤尼斯之死疑问多    利比亚和许多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一样,8月1日开始进入斋月。斋月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原本是神圣、吉祥和尊贵的月份,其最基本的讲究之一便是远离流血和战争,然而,今年的斋月对利比亚来说,却是战火连连,炮声隆隆。  在阿拉伯国家广受欢迎的“中东在线”网站8月1日
我正纠结着。  这是1982年7月的一个正午,我躺在自家铺着凉席的床上纠结着。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流行“纠结”这个词。  我纠结报考哪所大学,这也是每个高考生都纠结的事情。好在那时我们是先得知了自己的高考分数才填报志愿,好在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高考总分在本市外语类考生中高居榜首。  正纠结着,突然我的一个学理科的同学愣头愣脑地闯到我家:快跟我走,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在我家呢,想见你!  过了30年,我依然记
顺利实现新老交替,民进党进入“蔡英文”时代;善运筹、有能力、具野心,新主席行情一路看长;两岸关系成为最大“死穴”,此节不解,无论上台下台都是台湾未来发展的一道坎。    5月24日,蔡英文在民进党主席竞争连任中大胜对手,紧接着25日又在千呼万唤中宣布参选新北市,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影响年底五都选举,而且牵动2012年台湾领导人大选,台湾政治与政局将产生新的重要变化。    参选无论输赢均“名利双收” 
2012年9月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除了在北京与几位中国领导人会谈外,他还到四川考察了新川合作项目、地震灾区映秀镇等;到天津参观了中新生态城建设、天津城市规划展览馆、意式风情区和文化中心等;并在中央党校就当前形势和新方立场做主题演讲。六天三地的紧凑行程,足见新加坡高层对发展中新关系的重视。  李显龙“满载而归”  李显龙总理此行传达了三方面信息,也取得了三方面收获。第一个
“(朝鲜半岛)一遇和平机会闪现,人们反而会提心吊胆起来,担心动荡与冲突再次降临。”这是笔者在上个月专栏中的一句评论,也是对这么多年来朝鲜半岛局势和变化所总结的规律之一。不幸言中,在朝美签署“2·29共识”后两周,即上期杂志发行当日,朝鲜就发布了将于本月发射卫星的消息。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欧债危机到叙利亚局势,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惟一可确定的事就是不确定。于是,有人说,朝鲜行
强烈地震合并海啸,地震海啸又引发核危机,使日本经受严峻考验,也使这次大灾害具有世界性灾难的特征。观察整个事件进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日本国民在震灾中表现良好,可以相信,在重建过程中也会有良好的表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是,日本终究已经是一个超老龄化的社会,很难再次创造二战后从战争废墟中重建、并且创造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日本的国力走向衰退已经不可避免。灾难也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自然条件之差,虽然
2012年11月27日,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去世八年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一天,阿拉法特位于拉姆安拉的墓地被打开。在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的安排下,来自瑞士、俄罗斯和法国的专家提取了阿拉法特的尸骨样品。八年来,围绕着阿拉法特死因的猜测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次的开棺验尸,不过是好莱坞式大片《阿拉法特之死》的第二季而已。其背后的种种悬疑和猜测,牵扯出了复杂的政治图谋和利益关系。  悬疑一:
中日两国能否充分利用邦交40周年的机会改善双边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野田政府的总体外交战略。  不良征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同时又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日本媒体说中日关系将走向深度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野田表示,要以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中国领导人表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进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