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教育发展之困境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而作为资源枯竭性城市的教育发展,却因其依附的城市发展规律而面临着尴尬局面。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者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当前,我国共有40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依靠自然资源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其中有部分城市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发展前期的雄厚财力带来了资源型城市教育发展的春天,但在追求教育均衡發展的今天,城市发展的衰退阻碍了教育前进的步伐,而又在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的大环境下错过了搭乘快车的时机。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教育发展之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施落后
  资源型城市的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前期经济形势好时,政府和矿区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大,按照当时的教育水平来说,发展中的资源型地区相对当时的农村甚至部分城市来说教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础教育理念先进,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出过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当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国家的去产能化日益推进,矿区本身自顾不暇,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分担到学校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先进设备坏的坏,破的破,后续维修工作跟不上,很多教学设施只能退出教师的讲台,而新的教学设备却又因学校经济能力有限迟迟不能引入,教师上课不得不回到最原始的只能用枯燥的语言来表述的授课方式。而在国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的今天,很多乡村偏远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都大有改观,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学校却因其尴尬的定位导致发展陷入停滞,似乎它们已经被时代所遗忘。
  二、生源流失严重
  生源流失是个复杂的问题,它牵扯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资源远枯竭型城市生源流失严重,一方面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其他地区的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更有优势,家长为了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转入教学质量更好、教学管理更严格的学校;另一方面因为矿区经济形势不景气,很多家长为了谋求生路辞去矿区工作外出打工,顺便将学生也带到外地求学,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的流失。学生减少了,有些地方为了压缩教育投入,趁势撤并了一些学校,这更加剧了矿区教育的危机。
  三、留守儿童逐年增多
  以一个矿区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为例,2013年该校六年级学生有103人, 其中留守儿童有23个,比例为22%,到2017年同样是六年级,学生人数降到了67,留守儿童的数量却增长到了25个,比例达到了37%,短短四年时间比例增长了将近一倍。其他年级也是一样。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是留守儿童增多的主要原因。资源衰竭型城市职工工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产业转型阶段,裁撤劳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低收入者和被裁撤掉的劳动力只能外出务工。大量的留守儿童处于监护不良或者监护缺失的状态,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依赖、社会交往和自我效能等方面处在弱势地位,甚至出现了问题,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四、教师队伍也存在问题
  首先,受矿区发展的影响,一部分教师思想僵化,官本位思想严重。这些教师多是多年从事矿区工作,以前的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优越感,虽然矿区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多年的优越感使他们接受不了其他地区的先进教学理念,固守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肯改变。其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矿区学校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年轻老师加入,很多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都已经在四十岁以上,有的甚至能到达五十岁。不难想象,对于四五十岁的教师来说,该评的职称评了,该拿的荣誉拿了,许多教师因此变得安于现状,教师团队可谓如一团死水,且不说在专业上推动教师进一步发展,就连教师的管理也可能处于被动局面。最后,引入新教师的难度大。一方面是学校人员超编,每年能招的新进教师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年轻教师可能只是将这里当做跳板,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来了也留不住。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涉及到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教育也是其中之一。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各方面思想的转变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还是教育系统实施“奋进之笔”的进取之年。资源枯竭型城市教育的发展也要通过谋划实施“奋进之笔”啃下“硬骨头”,焕发教育系统新气象、彰显新作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课改大潮的波涛中,新鲜的事物有一定的冲击力,使我们迷失了自己,把握不住方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新的教学方法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在实际教学中实效不大,年轻教师迷失在了多媒体教学中,忽视了教师本身的职责“教”初心何在?在我参加的学校多次公开课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语文的本质属性,下载的课件没有经过提炼修改,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没有了学生真实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在农村中学,初中英语教学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差、底子薄、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丧失信心。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激發学生学习兴趣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今信息技术已逐步走入了中学英语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例如:我在教歌曲“我的中国心”时,先用幻灯片放出祖国的美景,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如身临其境,感觉到了祖国的山河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既是以形象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到了祖国的壮丽和伟大,产生爱国的激情,同
期刊
课堂上,苦口婆心讲解时,看到有学生睡觉或者思想开小差,是否觉得伤心?考试后,看到反复强调过的题型,学生依旧出错,是否有些无奈?课后,不得不让学生做反复练习时,听到学生的抱怨,是否有些委屈?……我们不断地思考问题出现在哪?  我们不妨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教学,思考教育。作为老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是谁?是书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是人。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符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使原来枯燥的、单调的、抽象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1)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小孩子喜欢新奇的事物
期刊
一、背景与起因  以往学校的党建工作存在脱离教学实际,搞形式主义的倾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于是我校把基层党建纳入重要议程,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这个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法与经过  (1)结合党建搞教学,结对帮扶共成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离开教学去搞党建,党建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期刊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这些原因使我们的班级有越来越多的数学学困生。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我们希望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
期刊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研制和实施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微型实验是一种将有关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概括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微型实验”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微型化实验是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是在传统的实验基础上总结与改进、
期刊
当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中开展的任务型教学大多使用的是国外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多国外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与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现状不能完全融合。因此,研究本土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国内学者的工作重点。通过研读国内外学者有关任务型教学的研究,本人认为对任务型口语课堂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任务活动  设计任务不能只在内容形式上下功夫,
期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3个同学排队照相,有几种排法”的问题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发展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训练思维的有序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排队照相、排队唱歌等生活情境,经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