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一面镜子,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个究竟。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新课程呼唤丰富、生动、过程化、富有活力的精彩课堂。精彩课堂正是课程改革所期盼,也只有认真研读和适当开发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主体性,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精彩课堂;数学;教材;教学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没气氛,课堂效率低,学生主动性不高,这是怎么了、同时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教材篇幅限制,部分内容编写得较为简洁,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如何不让精彩的课堂失之交臂呢?基于以上的思考,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这一内容展开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教材,因教师的研读开发而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我认识到:现行教材不再是学生们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结构。
而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研读教材时,应当关注数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特别是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本质,形成教材的整体观和教学的系统观,做到有的放矢。开发教材是根据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以教材为中介重新组织教学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不仅完善了教学,也丰富、充实了教材。开发教材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材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结合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情况,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适当地开发教材,是成就数学课堂精彩的前提条件。
(一)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
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二)巧用教材信息资源,构思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时间的分配。教学中可以借鉴教材提供的知识的呈现方式来确定教學程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条件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恰到好处的改动。
从本课教材来看,教材呈现的内容有限,文字内容极少。怎样将简洁、静态的教材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有效课堂?这无疑给教师们出了道难题,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施展身手的空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课堂,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精彩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我们知道知识不是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实际情况把例题、方法、结论等方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我研究了如下:
(一)变静为动,让学生的探究充实起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是讲镜面对称的性质,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动画片里的小老鼠照了镜子,你们想不想也走上讲台,在镜子前象小老鼠那样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在照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有哪些发生改变,是相同的还是有什么改变?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同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边做动作边观察,再经过充分地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左右的位置正好相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镜面对称的性质。这样在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动脑、相互交流中主动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
(二)巧设游戏,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烹饪一样,不经过亲身尝试和体验,仅仅通过看书、听他人讲解、观察他人演示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 “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呢?
三、数学,因学科价值的彰显而精彩
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树立这种新型的教育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更谈不上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了。
(二)挖掘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镜面对称”的教学中,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了镜子的发展史,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在欣赏一幅幅蕴藏着镜面对称现象的生活照片和美丽图画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这样的精彩课堂正是课程改革所期盼的:它不因教材的简洁而畏手畏脚;它不因内容的浅显而停留表面;它也不因知识的抽象而黯然失色。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探究,我认为:只有认真研读和适当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将有限的教材发挥无穷的魅力;只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主体性,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只有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彰显数学学科的价值,成就数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的课堂,你要错过吗?
关键词:精彩课堂;数学;教材;教学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没气氛,课堂效率低,学生主动性不高,这是怎么了、同时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教材篇幅限制,部分内容编写得较为简洁,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如何不让精彩的课堂失之交臂呢?基于以上的思考,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这一内容展开我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教材,因教师的研读开发而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我认识到:现行教材不再是学生们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结构。
而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研读教材时,应当关注数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特别是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本质,形成教材的整体观和教学的系统观,做到有的放矢。开发教材是根据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以教材为中介重新组织教学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不仅完善了教学,也丰富、充实了教材。开发教材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材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结合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情况,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适当地开发教材,是成就数学课堂精彩的前提条件。
(一)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
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二)巧用教材信息资源,构思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时间的分配。教学中可以借鉴教材提供的知识的呈现方式来确定教學程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条件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恰到好处的改动。
从本课教材来看,教材呈现的内容有限,文字内容极少。怎样将简洁、静态的教材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有效课堂?这无疑给教师们出了道难题,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施展身手的空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课堂,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精彩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我们知道知识不是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实际情况把例题、方法、结论等方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我研究了如下:
(一)变静为动,让学生的探究充实起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是讲镜面对称的性质,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动画片里的小老鼠照了镜子,你们想不想也走上讲台,在镜子前象小老鼠那样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在照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有哪些发生改变,是相同的还是有什么改变?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同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边做动作边观察,再经过充分地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左右的位置正好相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镜面对称的性质。这样在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动脑、相互交流中主动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
(二)巧设游戏,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烹饪一样,不经过亲身尝试和体验,仅仅通过看书、听他人讲解、观察他人演示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 “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呢?
三、数学,因学科价值的彰显而精彩
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树立这种新型的教育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更谈不上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了。
(二)挖掘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镜面对称”的教学中,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了镜子的发展史,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在欣赏一幅幅蕴藏着镜面对称现象的生活照片和美丽图画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这样的精彩课堂正是课程改革所期盼的:它不因教材的简洁而畏手畏脚;它不因内容的浅显而停留表面;它也不因知识的抽象而黯然失色。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探究,我认为:只有认真研读和适当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将有限的教材发挥无穷的魅力;只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主体性,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只有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彰显数学学科的价值,成就数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的课堂,你要错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