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使其将来能胜任祖国建设与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其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在“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唤起想象,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
1.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营造氛围,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又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四、引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的“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引导学生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教师设计了实验报告: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和( )的和。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4.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实验——讨论——填空——汇报——归纳”的程序去进行探索。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讨论等活动,能有根有据地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公式算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巩固公式的来源。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其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在“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唤起想象,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
1.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营造氛围,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又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四、引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的“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引导学生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教师设计了实验报告: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和( )的和。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4.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实验——讨论——填空——汇报——归纳”的程序去进行探索。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讨论等活动,能有根有据地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公式算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巩固公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