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高等学校的生源数正在逐年提升。对于这一庞大的群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好安全教育和管理服务,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现阶段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剖析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模式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的优势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现阶段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为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通过年龄结构划分可以看出,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如何针对大学生这一运用网络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创新性的开展安全教育成为现阶段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随着校园的开放度逐渐提高,对于校园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校园也由原来较为封闭的环境变为更加开放的小型社区,在校园内除了原有的寝室和教室外,还存在餐饮、购物、住宿等功能的生活区域,在这些区域有大量的校外人员,这类人员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校园的安全管理形式变得更加的复杂。
(二)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存发展的需要
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的一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社会和国家根本安全利益。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学生的总数量呈现出上涨趋势,社会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就没有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
(三)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并不匹配,生理已然发育成熟可是心理还为发育成熟;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智力接近高峰,但尚未完全开发;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学生的危机意识薄弱,处理能力也不高等;步入大学校园之后这一群体无法继续接受父母的庇护,需要独自面对社会,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一时的疏忽很有可能就此陷入危难之中。
二、现阶段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改革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在逐渐拓宽,交流领域也逐渐扩展。学生除了依据课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之外,还会参加部门活动或者外出實践。基于这种前提,学生如果在安全知识以及防范知识方面表现较弱,很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一)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一方面,有的高校仍然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结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科学化的认识和系统性的分析,安全教育多停留在书本理论上,缺乏现实演练与操作,安全责任意识没有真正入心导行。另一方面,安全教育也必须得到大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但是仍然有忽视安全教育的大学生存在,这为之后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安全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形式仍然是主题班会教育、课外讲座,以及学生组织的各种安全相关活动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传授安全知识的目的,但在宣传对象的广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深度上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际效果。
(三)安全教育内容陈旧
在安全教育内容上,高校主要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消防安全这几个方面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并未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从新的角度着手,工作效果不佳。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实践安全这几个角度高校涉及的内容并不多,也没有提升学生的防范意识以及能力。当前,互联网已融入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如进行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网络课程与娱乐等等,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及时有效跟进。
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改进建议
在对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安全教育形式进行文件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传播方式接受度会更高,因此高校应该主动改变传统安全教育宣教形式,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播手段和高效传播特征,强化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引领大学生筑牢守护安全的思维和习惯。
(一)提高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高校而言,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教育视为维护校园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将安全教育课程列入不同年级的必修课程,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加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二)丰富安全教育宣传方式
高校应结合新媒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主动创新安全教育宣传模式,借助于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渠道强化安全教育的氛围营造,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漫画、表情包等传播形式来进行宣传。上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易被接受和转载,可以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改革原有的依托书本进行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入各高校优质的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数据库,提升安全教育的授课质量。在线下课程方面,应该加强同当地安全机关的联络,聘请刑警、交警、消防员和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对大学生开展相关专业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安全事件的辨别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敏,覃华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9(02):29-31.
[2]赖俐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改进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1):43-44.
[3]刘德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变革与创新[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4):73-75+106.
[4]仝其宾.互联网时代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11):217-218.
作者简介:
丰瑞(1992.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浙江传媒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现阶段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为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通过年龄结构划分可以看出,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如何针对大学生这一运用网络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创新性的开展安全教育成为现阶段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随着校园的开放度逐渐提高,对于校园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校园也由原来较为封闭的环境变为更加开放的小型社区,在校园内除了原有的寝室和教室外,还存在餐饮、购物、住宿等功能的生活区域,在这些区域有大量的校外人员,这类人员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校园的安全管理形式变得更加的复杂。
(二)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存发展的需要
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的一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社会和国家根本安全利益。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学生的总数量呈现出上涨趋势,社会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就没有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
(三)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并不匹配,生理已然发育成熟可是心理还为发育成熟;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智力接近高峰,但尚未完全开发;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学生的危机意识薄弱,处理能力也不高等;步入大学校园之后这一群体无法继续接受父母的庇护,需要独自面对社会,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一时的疏忽很有可能就此陷入危难之中。
二、现阶段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改革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在逐渐拓宽,交流领域也逐渐扩展。学生除了依据课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之外,还会参加部门活动或者外出實践。基于这种前提,学生如果在安全知识以及防范知识方面表现较弱,很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一)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一方面,有的高校仍然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结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科学化的认识和系统性的分析,安全教育多停留在书本理论上,缺乏现实演练与操作,安全责任意识没有真正入心导行。另一方面,安全教育也必须得到大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但是仍然有忽视安全教育的大学生存在,这为之后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安全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形式仍然是主题班会教育、课外讲座,以及学生组织的各种安全相关活动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传授安全知识的目的,但在宣传对象的广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深度上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际效果。
(三)安全教育内容陈旧
在安全教育内容上,高校主要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消防安全这几个方面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并未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从新的角度着手,工作效果不佳。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实践安全这几个角度高校涉及的内容并不多,也没有提升学生的防范意识以及能力。当前,互联网已融入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如进行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网络课程与娱乐等等,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及时有效跟进。
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改进建议
在对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安全教育形式进行文件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传播方式接受度会更高,因此高校应该主动改变传统安全教育宣教形式,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播手段和高效传播特征,强化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引领大学生筑牢守护安全的思维和习惯。
(一)提高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高校而言,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教育视为维护校园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将安全教育课程列入不同年级的必修课程,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加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二)丰富安全教育宣传方式
高校应结合新媒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主动创新安全教育宣传模式,借助于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渠道强化安全教育的氛围营造,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漫画、表情包等传播形式来进行宣传。上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易被接受和转载,可以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改革原有的依托书本进行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入各高校优质的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数据库,提升安全教育的授课质量。在线下课程方面,应该加强同当地安全机关的联络,聘请刑警、交警、消防员和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对大学生开展相关专业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安全事件的辨别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敏,覃华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9(02):29-31.
[2]赖俐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改进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1):43-44.
[3]刘德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变革与创新[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4):73-75+106.
[4]仝其宾.互联网时代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11):217-218.
作者简介:
丰瑞(1992.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浙江传媒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