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词课堂中教师迅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是学生理解、欣赏诗歌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介绍了几种引导诗情的常用方法:以朗读、以画面描绘、以知人论世引领学生入诗情,以实现古典诗词课堂上的诗意化教学。
关键词:古典诗词课堂;引导诗情;方法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以诗意之光烛照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并将诗意之魂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本文来体探讨古典诗词课堂引导诗情的几种常见方法的具体实施。
一、以朗读引领学生入诗情
古典诗词韵律简明、节奏铿锵,适合歌唱和吟诵,也只有反复的歌唱和吟咏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语言构成的美感。因此,诗词朗读是构建诗意课堂比较恰当的手段。
笔者认为诗词朗读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教师应该范读,教师的范读,展现的不仅有声音,还有情感、面部表情甚至肢体动作。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每次笔者用富有魅力和丰富情感的语言进行示范性朗读时,学生就特别投入。
当然,学生的朗读才是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注意:1、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主要意象,想象诗词画面,进入诗情。比如在诵读《赤壁赋》时,让学生想象长江之景:圆月高悬、长江浩渺、小舟飘荡,辅以清风拂面、江岸高阔,一派疏阔气象。学生在这样的画面中,自然而然读出诗人内心的舒畅之情。2、随着画面和情感的不同,要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变化。在朗读诗词时,要注意气息的舒缓与急促、声调的高昂与低沉、吐字节奏的快速与缓慢,这些与古典诗词中情感的转折和变化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其中的关联。3、朗读形式无需拘泥,可以多样化发展。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分设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范读、个人朗读、集体朗读、跟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朗读比赛等等。4、诗词朗读时要注意诗词体裁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节奏。
二、以画面描绘引领学生入诗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著的特征就是与绘画共通。读者读诗,可以把语言信息换成视觉信息,把诗词语言变成画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点上多加揣摩,去构思设计适合的画面描绘方法。
最简单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本首诗词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诗情。
再进一步,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勾勒画面,如果学生或教师有一些绘画功底的话,也可以在黑板或纸上将诗词的语言直接转换成画面。比如说笔者在教授范仲淹的《苏幕遮》时,就让学生将上阕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改编成画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描绘,比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就可以描绘成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只有我这个幽囚之人仍在院墙外徘徊,迟迟无法入睡。忽然一阵羽翅声响起,一只孤零零的大雁从树丛中飞起,在幽暗的夜色中一直往远处飞去。”景、人、事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幅萧肃、凄冷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意境进行描绘。比如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就二十个字,就给我们一幅完整的由远及近的视觉镜头,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那个寒江独钓的钓叟,感受他感受到的万物静默的寂寞。学生能够由被动到主动地将自己沉浸于优美的诗画境界,获得情感上和审美上的愉悦,这是学生进入诗情很重要的一步。
三、以知人论世引领学生入诗情
古典诗词语言的含蓄性、跳跃性、多义性,有时会让读者对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误读,这就需要借助对诗人的“知人论世”。《文心雕龙·时序》有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结合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学生才能意识到,词中这位被苦苦寻找,蓦然得见的女性形象,寄寓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如果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但笔者也要提出,“知人论世”對引领学生入诗情虽然重要,但是对它的作用不可以僵化理解,变成套话。比如:看到苏轼被贬黄州,就一定认为此词表达的是“悲愤、消极”或是“消极之后的豁达、乐观”,其实,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词表达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往往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他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一词中,写的是苏东坡山间幽居的生活,主要表达的是他欢快、闲适的心境,诗中虽也有“乱蝉衰草”的小池塘,但是总体写的是作者乘兴游赏的喜悦。因此说“知人论世”必须要结合诗词本身内容而来,不可生搬硬套。
总之,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浓烈的诗情、浓厚的诗意。教师要构建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投入就必须在引领诗情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古典诗词课堂;引导诗情;方法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以诗意之光烛照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并将诗意之魂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本文来体探讨古典诗词课堂引导诗情的几种常见方法的具体实施。
一、以朗读引领学生入诗情
古典诗词韵律简明、节奏铿锵,适合歌唱和吟诵,也只有反复的歌唱和吟咏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语言构成的美感。因此,诗词朗读是构建诗意课堂比较恰当的手段。
笔者认为诗词朗读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教师应该范读,教师的范读,展现的不仅有声音,还有情感、面部表情甚至肢体动作。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每次笔者用富有魅力和丰富情感的语言进行示范性朗读时,学生就特别投入。
当然,学生的朗读才是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注意:1、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主要意象,想象诗词画面,进入诗情。比如在诵读《赤壁赋》时,让学生想象长江之景:圆月高悬、长江浩渺、小舟飘荡,辅以清风拂面、江岸高阔,一派疏阔气象。学生在这样的画面中,自然而然读出诗人内心的舒畅之情。2、随着画面和情感的不同,要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变化。在朗读诗词时,要注意气息的舒缓与急促、声调的高昂与低沉、吐字节奏的快速与缓慢,这些与古典诗词中情感的转折和变化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其中的关联。3、朗读形式无需拘泥,可以多样化发展。因此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分设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范读、个人朗读、集体朗读、跟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朗读比赛等等。4、诗词朗读时要注意诗词体裁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节奏。
二、以画面描绘引领学生入诗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著的特征就是与绘画共通。读者读诗,可以把语言信息换成视觉信息,把诗词语言变成画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几点上多加揣摩,去构思设计适合的画面描绘方法。
最简单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本首诗词的图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诗情。
再进一步,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勾勒画面,如果学生或教师有一些绘画功底的话,也可以在黑板或纸上将诗词的语言直接转换成画面。比如说笔者在教授范仲淹的《苏幕遮》时,就让学生将上阕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改编成画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描绘,比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就可以描绘成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只有我这个幽囚之人仍在院墙外徘徊,迟迟无法入睡。忽然一阵羽翅声响起,一只孤零零的大雁从树丛中飞起,在幽暗的夜色中一直往远处飞去。”景、人、事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幅萧肃、凄冷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意境进行描绘。比如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就二十个字,就给我们一幅完整的由远及近的视觉镜头,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那个寒江独钓的钓叟,感受他感受到的万物静默的寂寞。学生能够由被动到主动地将自己沉浸于优美的诗画境界,获得情感上和审美上的愉悦,这是学生进入诗情很重要的一步。
三、以知人论世引领学生入诗情
古典诗词语言的含蓄性、跳跃性、多义性,有时会让读者对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误读,这就需要借助对诗人的“知人论世”。《文心雕龙·时序》有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结合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学生才能意识到,词中这位被苦苦寻找,蓦然得见的女性形象,寄寓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如果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但笔者也要提出,“知人论世”對引领学生入诗情虽然重要,但是对它的作用不可以僵化理解,变成套话。比如:看到苏轼被贬黄州,就一定认为此词表达的是“悲愤、消极”或是“消极之后的豁达、乐观”,其实,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词表达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往往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他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一词中,写的是苏东坡山间幽居的生活,主要表达的是他欢快、闲适的心境,诗中虽也有“乱蝉衰草”的小池塘,但是总体写的是作者乘兴游赏的喜悦。因此说“知人论世”必须要结合诗词本身内容而来,不可生搬硬套。
总之,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浓烈的诗情、浓厚的诗意。教师要构建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投入就必须在引领诗情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