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关于人本质问题的分歧与汇合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xia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关于人本质问题的阐述,并同同样以研究人为中心的精神分析哲学代表弗洛伊德进行了对比探究。从中总结出二者观点虽然有根本性质的对立,但是其中也有汇合的相似观点。对人本质的叙述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值得研究者关注与深思。
  【关键词】:马克思;弗洛伊德;人本质
  一、序言
  人学是研究哲学问题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古至今,“人是什么?”“人的本质的定义又是什么?”哲学家们对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总是众说纷纭。作为19世纪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离不开对人本质的探究,只有弄清“人到底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才可以提出真正维护人类切身利益,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这种关乎人类本质的思想,着重体现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已经确立和成熟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作为西方哲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从对人类无意识现象的独特心理学角度开始切入,逐渐发展为保罗万象的人生哲学。同样作为西方的哲学流派,二者并不是两条平行线,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关于“人本质”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哲学都把目光聚焦在“人”上,却又分别从社会和本能两方面对人本质进行剖析,二者存在着分歧与汇合。
  二、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对人本质问题的分歧
  从马克思的三篇哲学著作中可以探索出他关于人本质界定的思路。这条思路体现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清算,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确立。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摒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1]”的命题,反对把人和社会分离开来。由于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作为类所拥有的特性,用“类本质”和“类意识”等等来作为真正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分界线,来作为衡量社会制度的尺子,这显然还不是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因为它脱离了社会,还仅仅停留在对生理的人的抽象看待上。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逐步摆脱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类观点,创造性地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马克思把人从孤立的个人放到社会关系中去解释,说明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并通过人自身的能动性在实现本质的过程中去创造、发展社会关系。
  与马克思不同,弗洛伊德的人学理论独辟蹊径,从非理性、自然性方面来进行对人的研究。但也不是完全否认人的理性思维,任何忽略人的自然性,把人仅仅看做是理性的人的想法都会使人抽象化。因为无论在任何环境下,人都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看做是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联系,力比多是人们潜意识中不能控制的性本能,通过它,人们可以不依照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受性欲、自恋等各种内驱力的支配。与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明显不同,弗洛伊德更注重以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潜意识为起点,去解释现实社会中人出现的行为的动机,而不是从社会文化生活方面去探求人内心的心理活動和动机原因。
  总之,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二者对人本质问题的切入根本点不同。马克思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类劳动和生产力发展对人本质的重要影响,是一条“自外而内”的通道;而弗洛伊德揭示了人类心理内部潜意识活动是人格发展和行为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聚焦在人的生物性,是“自内而外”的途径。在二者不同理论基础之上,对一些人生活、意识、存在的本质问题研究结果也必然不尽相同。
  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对人本质问题的汇合
  虽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在关于人本质的看法上有着根本对立,但也不排除二者在某些观点上的汇合。
  第一点,二者都反对把人归结为“上帝的创造物”,把世间一切归于“绝对精神”等等理论学说。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把对人的思考从天堂拉回人间,真正的对人的本身进行研究。二者也同样是“主智论”的反叛者,都强调历史发展和人的行为不是单纯的由知识和理性造成的,在理性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们都认为人的需要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关于人本质探求的最后目的不约而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一系列探索,总结了关于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最终目的都放在了人摆脱异化的束缚,争取自由,争取解放,争取共产主义。正像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的阐述:“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与其相似,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领域中试图解决的也是人类个性自由與人类解放的问题,他主张在对社会进步有利的条件下,在活动的创造中寻求自由的实现。无数个社会个体组成社会,如果大多数人的自由不能实现,那全社会的解放也是空谈。同时,二者都认为人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是通过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第三,在关于宗教的问题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持批判的态度。马克思通过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从宗教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他认为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随着一种被宗教束缚的现实消失,宗教也必然了无踪迹。宗教是人类、是现实、是社会的产物,其中的苦难表现正是现实生活的隐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类的鸦片。[4]”弗洛伊德对宗教同样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宗教总是让人们遵循一些伦理和道德,宣称这样就可以逃天灾和人祸,担保人们有幸福的生活。所谓的宗教宣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只是泡沫而已。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在历史中起到的是对人本能压抑的作用,宗教是在一定的历史现实和心理根源中产生的,他认为宗教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虽然对于人本质问题的探究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但是在有些地方也是不谋而合,在19世纪末马克思去世之后,马克思在西方的哲学流派诞生如雨后春笋,弗洛伊德作为20世纪伟大的人学家,也不乏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影响,比如说主张用弗洛伊德主义来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如今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主体地位不可撼动,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加以借鉴,从而各方面的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显然并不在于他的历史观或以该历史观为基础对未来所作的预言;他的力量在于富于远见地指出了人们的经济条件对其理性的、伦理的和艺术的看法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我们不可以假定,经济动机是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唯一因素。——如果有谁能够详细地阐明这些不同因素,即一般的遗传的人类气质、种族变异和文化沿革,在社会等级、职业和谋生能力等条件下,相互抑制和促进的情况,谁就能补充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薛腾鹿,女,天津市人 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网络普及,各种网上交易平台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从当时雾里看花遥不可及的状态,变成了当今最火爆,最适合上班族、年轻族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了解并寻求大学生购物的趋向以及大学生的购物标准等问题。研究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态度,正确指导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以及未来对网购发展潜力的期望。  【关键词】:大学生;网
期刊
【摘要】:古印度传统文化在印度逐渐消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外界的入侵和内部传统文化后继无人,两大原因。在藏区得以发展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古印度传统文化恰恰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印度; 消亡;发展;  引言  佛教起源于印度,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由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在当时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得以发展。因古印度地区的地形
期刊
【摘要】:唐五代是中古音系向近古音系过渡的时期,此时的书面“正音”、实际“正音”与关中方言有一定区别。《浣花集》、《女论语》和《一切经音义》分别作为唐五代“正音”和关中音系的代表,可以帮助我们部分了解当时汉民族共同语与古关中方言的差异,并可以为唐五代“正音”和关中音系的构拟提供相关支撑材料。  【关键词】:韵部;《浣花集》;《女论语》;《一切经音义》  1.引言  唐五代处于中古音向近古音的过渡时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明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朝代,其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程度在历朝历代中都罕有其匹,在明季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袁崇焕,在清人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中,袁崇焕有着非常高的历史地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身处《明史》所建构的袁崇焕神话之中,而本文就将采用诠释学的方法来解读《明史》文本中的袁崇焕神话。  【关键词】:明史;袁崇焕;历史文本;间
期刊
【摘要】: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启者,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对老子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子全部哲学思想是围绕“道”这一最高概念展开的,想要了解老子的思想首先要对“道”进行解释说明,但是关于“道”这一概念的定义他并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我们结合原文进行解读,当然关于“道”的解读,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老子;道;思想  一、道  老子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道”展开的,它是老
期刊
【摘要】:文公时期,晋国以“尊王攘夷”作为其邦交主旨,通过与中原诸国、周边戎狄的广泛邦交,逐步建立起以对抗南方楚国为中心的中原联盟。文公时期晋国的邦交是推动晋国发展、影响春秋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春秋时期晋国邦交的考察对于我们晋国史研究和邦交相关问题研究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公时期;晋国;邦交策略  晋文公初年,楚国势力崛起,入侵中原、围困宋齐、征服郑国、交结曹卫,这一系列的外交
期刊
【摘要】:蔡锷先生此次护国讨袁的壮举,无疑将其爱国情结与救国决心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这样坚决地与反动派展开武装斗争,实为大智大勇之人。此次壮举,在蔡锷先生这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蔡锷将军;护国讨袁;救国决心;武装斗争  关于蔡锷先生护国讨袁这一点,不同的资料上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些认为是护国讨袁,有些则认为是护国
期刊
【摘要】: 《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1]一书中梳理了大小金川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对战争爆发的原因、战后的影响做了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对书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部分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以实践为基础;社会矛盾  一、《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的主要内容  《乾
期刊
【摘要】:唐蕃古道,是连接唐朝与吐番之间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汉藏两大民族交往历史的见证者,自其出现就已经注定成为链接汉藏两地,甚至是与南亚诸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唐蕃古道;历史意义;现代价值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各家儿女共同创造出来的,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遗迹,比如唐蕃古道的出
期刊
【摘要】: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教历史最为悠久的教派,其大圆满法则是宁玛派的最为核心的教法。大圆满法的“明空赤露”,“离垢之智”“自性顿成”等特点贯穿了大圆满法心部、界部、要门部。  【关键词】:大圆满法;心体本净;宁玛派  一.宁玛派传承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史上最为历史悠久的一个派别。“宁玛”两个字藏义为“古”“旧”之意。它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个教派。宁玛派的教法是八世纪时从莲花生大师那里教授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