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从导入、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方面的思考和体会。
[关键词]有效教学;导入;授课;小结;作业
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有效教学。下面从导人、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1 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人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人、小品导入、诗歌导人、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人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老师及时提问:歌词中两次提到的“老人”指谁?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激奋,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2 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2.1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2.2 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有位老师在复习“资源问题”时,在向学生展示了课堂教学目标以后,由学生选出主持人,把全班同学分长江队、黄河队、钱江队、浙江队四组进行创设问题、解答问题的比赛,以游戏的形式把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由学生自己在游戏中圆满解决了,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2.3 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今年四月份第十三个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活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4 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用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新课标已规定,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课后作业布置应抓住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关键。如上完“依法纳税”这一框的内容以后,可布置调查与实践的作业:
活动一:搜集父母或亲朋好友纳税的凭证,进一步了解税收。
活动二:调查××县公民纳税意识现状。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或个别交谈。
要求:(1)有必要的统计数据或事例;
(2)运用税收的有关知识;
(3)对有关的数据或事例进行分析和评述;
(4)撰写调查报告。
总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已经开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会更加明显,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有效教学;导入;授课;小结;作业
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有效教学。下面从导人、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1 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人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人、小品导入、诗歌导人、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人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老师及时提问:歌词中两次提到的“老人”指谁?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哪两个“春天的故事”?学生情绪激奋,跃跃欲试,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2 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2.1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2.2 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有位老师在复习“资源问题”时,在向学生展示了课堂教学目标以后,由学生选出主持人,把全班同学分长江队、黄河队、钱江队、浙江队四组进行创设问题、解答问题的比赛,以游戏的形式把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由学生自己在游戏中圆满解决了,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2.3 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今年四月份第十三个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活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4 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用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新课标已规定,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课后作业布置应抓住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关键。如上完“依法纳税”这一框的内容以后,可布置调查与实践的作业:
活动一:搜集父母或亲朋好友纳税的凭证,进一步了解税收。
活动二:调查××县公民纳税意识现状。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或个别交谈。
要求:(1)有必要的统计数据或事例;
(2)运用税收的有关知识;
(3)对有关的数据或事例进行分析和评述;
(4)撰写调查报告。
总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已经开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会更加明显,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