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而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却没有降低。可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学贵得法,教贵有法。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死”教、学生“苦”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
关键字:文言文;高一;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字词解释、语法现象以及句子释义,“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自己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在课堂实践中,我所采用的是以下两种方式:
(一)“回忆法”。前文提到过,经历过中考,高一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是不错的,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通过“回忆法”来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的相应知识点,用过去所学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用熟悉的知识解决陌生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有自信,从而给予教师更多的反馈,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窘境。
以高一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文言文为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中的“之”和“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的“之”都翻译为“去,往”;“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中的“孰与......”和“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与......”都翻译为“和...相比怎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安”和“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都翻译为“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焉”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焉”都作兼词,分别解释为“从哪里”和“在哪里”。
语法现象的解析同样也可以从初中文言文中借鉴。例如,“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的“白衣冠”和“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缟素”都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翻译为“穿白衣戴白帽”和“穿丧服”;“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中的“函”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都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分别翻译为“用匣子”和“用箕畚”。
(二)“推测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去“猜”难点字词的释义和句子意义以改变一向气氛沉闷、内容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言课文篇目时往往习惯于一味灌输,让学生听讲和筆记,但采用这种讲授方式不仅课后记忆效果差,而且由于不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无法帮助其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推测法”又可以分为两种操作方法:
一,先引导学生猜测句子的大意,再同学生一道详细探究:概括句意时是否遇到困惑或不通顺之处,问题具体出在哪些字、词或短语上,这些部分是否存在特殊语法现象等。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一句,与其生硬地给学生讲解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不如让学生先试着自行翻译该句,而此时,大多数学生会脱口而出,将句子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他(荆轲)的事的”,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这样翻译语序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通顺,是否该略作调整,学生凭语感即可将句意调整为“太子和知道他(荆轲)的事的宾客”。之后教师再对这一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进行讲解,即该句将修饰中心词“宾客”的定语“知其事”放在中心词“宾客”后,不符合“定语+中心词”的习惯语序,这种特殊句式就称为定语后置句。改变传统的讲解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晰透彻,便于课后记忆,也能使学生在今后遇到相同句式时懂得触类旁通。
二,遇到学生无法自行概括出句意的难句,不妨让学生先借助其他方式查找句意,参考找出的句意进一步反向学习。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一句,“王”读为第二声,不同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中“王”的声调(第四声)。当学生提出两个“王”字为何声调不同的疑问时,教师可先不必急于解答,正好借此机会与学生一同探讨“王”字在该句中的释义和用法。学生通过查找可得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一句释义为“尊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为王”,而“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一句释义为“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那么,分别提取两句中“王”字的解释即可知,第一句中的“王”解释为“以......为王”,而第二句中的“王”解释为“称王”。二者在词性用法上也有区别,前者为名词的意动用法,而后者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较初中而言,篇幅长,同时注解却精简不少,许多关键字词课下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导致许多学生只能依赖老师讲授或是借助参考书来读懂课文,无法通过课本本身来进行自学。学生疏通文意存在难度,也给教师进一步剖析文章思想内容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刚刚经历过中考升入高一的学生也有其优点,通过中考的数轮复习巩固,高一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大多都比较扎实,对初中课文也记忆犹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以课文为桥梁,做好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对今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苏英俊,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04)
【2】王艳辉.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32)
福建师大二附中 高梦露
关键字:文言文;高一;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字词解释、语法现象以及句子释义,“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自己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在课堂实践中,我所采用的是以下两种方式:
(一)“回忆法”。前文提到过,经历过中考,高一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是不错的,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通过“回忆法”来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的相应知识点,用过去所学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用熟悉的知识解决陌生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有自信,从而给予教师更多的反馈,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窘境。
以高一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文言文为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中的“之”和“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的“之”都翻译为“去,往”;“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中的“孰与......”和“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与......”都翻译为“和...相比怎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安”和“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都翻译为“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焉”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焉”都作兼词,分别解释为“从哪里”和“在哪里”。
语法现象的解析同样也可以从初中文言文中借鉴。例如,“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的“白衣冠”和“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缟素”都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翻译为“穿白衣戴白帽”和“穿丧服”;“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中的“函”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都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分别翻译为“用匣子”和“用箕畚”。
(二)“推测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去“猜”难点字词的释义和句子意义以改变一向气氛沉闷、内容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言课文篇目时往往习惯于一味灌输,让学生听讲和筆记,但采用这种讲授方式不仅课后记忆效果差,而且由于不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无法帮助其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推测法”又可以分为两种操作方法:
一,先引导学生猜测句子的大意,再同学生一道详细探究:概括句意时是否遇到困惑或不通顺之处,问题具体出在哪些字、词或短语上,这些部分是否存在特殊语法现象等。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一句,与其生硬地给学生讲解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不如让学生先试着自行翻译该句,而此时,大多数学生会脱口而出,将句子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他(荆轲)的事的”,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这样翻译语序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通顺,是否该略作调整,学生凭语感即可将句意调整为“太子和知道他(荆轲)的事的宾客”。之后教师再对这一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进行讲解,即该句将修饰中心词“宾客”的定语“知其事”放在中心词“宾客”后,不符合“定语+中心词”的习惯语序,这种特殊句式就称为定语后置句。改变传统的讲解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晰透彻,便于课后记忆,也能使学生在今后遇到相同句式时懂得触类旁通。
二,遇到学生无法自行概括出句意的难句,不妨让学生先借助其他方式查找句意,参考找出的句意进一步反向学习。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一句,“王”读为第二声,不同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中“王”的声调(第四声)。当学生提出两个“王”字为何声调不同的疑问时,教师可先不必急于解答,正好借此机会与学生一同探讨“王”字在该句中的释义和用法。学生通过查找可得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一句释义为“尊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为王”,而“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一句释义为“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那么,分别提取两句中“王”字的解释即可知,第一句中的“王”解释为“以......为王”,而第二句中的“王”解释为“称王”。二者在词性用法上也有区别,前者为名词的意动用法,而后者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较初中而言,篇幅长,同时注解却精简不少,许多关键字词课下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导致许多学生只能依赖老师讲授或是借助参考书来读懂课文,无法通过课本本身来进行自学。学生疏通文意存在难度,也给教师进一步剖析文章思想内容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刚刚经历过中考升入高一的学生也有其优点,通过中考的数轮复习巩固,高一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大多都比较扎实,对初中课文也记忆犹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以课文为桥梁,做好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对今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苏英俊,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04)
【2】王艳辉.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32)
福建师大二附中 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