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讨论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以期对改善、提高中餐菜单的英译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餐菜单英译;翻译原则与技巧
一、前言
中国历来在世界上享有“烹饪王国”和“美食之国”的美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的开展,大批的外国游客到访中国,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已经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它浓缩了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中国菜种类繁多,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名菜有8000多种。与欧洲的菜肴不同,中餐华丽的菜名并不告诉食客一道菜究竟是怎么做的。若对每一种菜名都给出恰如其分的英文译文,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浓郁地方特色的菜名,绝非易事。如果名称的英译处理不当的话,就无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因此, 中餐菜单的准确英译已势在必行。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的不规范现象
中国美食声名遐尔,吸引着八方来客,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在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
(一)不规范现象
目前国内外中餐菜单上英译名各种各样,极不规范。据说当年有位华人到新西兰,雄心勃勃要开个饭馆向外国人宣传中华美食文化。馆子开了,厨子请了,执照也批下来了,谁想到开业才三天,外面就被抗议者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道菜叫“红烧狮子头”,老板直接译成英文“Bouilli of Lion Head”。结果惊怒当地一群动物保护组织的人,无法忍受中国人竟敢公然卖起狮子肉。枉费这位老板殚精竭虑翻字典找出个法文单词bouilli,还以为风雅,结果却惹出祸事。最后老板只好登报道歉澄清,乖乖把菜名改回成“pork ball”,才结束了一场误会。[14]类似的例子诸如“老虎菜”被译成用老虎做的菜,“麻婆豆腐”被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四喜丸子”翻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本是为了方便外国客人,推广中国美食,却适得其反,贻笑大方。再如,假如我们生硬地把“佛跳墙”直译成“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叫花鸡”译为“Beggar’s Chicken”,“麻婆豆腐”译为“Pock-marked Grandma’s Bean-curd”,只会让外国食客云里雾里、大倒胃口。[4]
(二)引起不规范现象的原因
中餐菜谱之所以不容易翻译,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对菜名特别讲究。[14]面对这些文化障碍和翻译道路上的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来处理中餐菜单的翻译呢?笔者认为,作为译者,首先应该对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有所了解。[4]由于我国美食文化内涵丰富,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译者要认真对待每一道菜名,尤其是文化内涵丰富的菜名,结合其命名特点,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得出最佳译名,使外国游客在了解菜肴的原料与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背景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上注重“色、香、味、形、器”、其中尤以“味”为重、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象
中国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饪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方式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食物都是感情交流的媒介物。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中式宴席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由此可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始终贯穿于中餐菜单的英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认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中餐菜单英译。
四、中餐菜单的英译原则
在有关翻译实践的讨论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两种经常提及的方法。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初期佛典翻译中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以及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及方法。[14]但如今绝大多数中餐菜单主要是秉着“信,达,雅”的原则来进行英译的。[2]
中式菜谱的翻译,要跳出菜名原文的表层语义,译出其语用真意,从而满足英语受众不同程度的信息需求,需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翻译方法的时候,必须考虑不同受众的心理因素,以求译文得体的可接受效果,所以翻译菜单的时候既要注重每道菜的实质内容,又要讲求美感,考虑读者的认知和心理。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6]
五、中餐菜单的英译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菜式的英译
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普通的中国菜肴或家庭菜肴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常用直接命名法。普通的中国菜肴的直接命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成分、辅助成分、加工食品的方法和烹饪食品的方式。直接命名的菜名可以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外国人在理解方面也不会有任何困难。[10]
(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的英译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译为“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译为“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或“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译为“Steamed Nanjing Duck”。[13]
(三)特色食品的英译
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 Zongzi, Dianxin, Guotie, 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8]
(四)药膳命名者的菜式的英译
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枸杞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6]
(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式的英译
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在中餐食谱中,以典故或创始人命名的菜肴也很常见。人名用音译或直译,菜名用直译方法。例如:“宋嫂鱼羹”译为“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在译名后还可以辅以典故的解释,如“宫爆鸡丁”,传统译法通常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虽然后面括号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不如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 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直译法辅以简单解释的方法。而有一部分菜肴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的,传统译法也是按“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式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的直译。如“佛跳墙”,原先译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lured by its smell, 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不如译作“Fotiao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这样岂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6]
(六)含有数字的菜式的英译
中式菜肴里,菜名中含有数字的也极多,从一到十,恐怕都是有的:“一品官燕”、“双式大虾”、“三丝鱼翅”、“四生鱼锅”、“五香牛肉”等。还有像“一卵孵双鸟”这样含有多个数字的命名,对于这些数字,译出来还是不译出来,需要灵活处理。对于那些含有实意或其它文化寓意的数字,我们尽量直译或意译出来,如前面讲的 “三丝鱼翅”译为“Shark’s Fins with Three Kinds of Slices(pork, bamboo shoots and chicken)”。而对于那些直接译出来容易使人产生歧义的或者并不含有实义的数字,我们可以不译出来,在菜名后加以解释即可。[6]
六、结语
通过对中餐菜单的英译研究可以发现中餐菜单的英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中餐菜单的英译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中西餐融合趋势的增强,传统中式菜的命名方式将发生变化,由此会给其英译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只要我们恪守一些基本原则,就能够不断提高译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蔚,从中式菜名的英译看异化与归化策略的运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郭晶英、宁全新,中式菜肴语言风格特征及其英译技巧[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4]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01)
[5]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6]刘瑄传,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7]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8]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02)
[9]单 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J],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06)
[10]王伟娟,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S1)
[11]文月娥,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2]吴伟雄,跳出菜名译菜谱,食家了然最适度——从省长欢宴英女王菜谱的英译谈起[J], 上海翻译,2007(04)
[13]吴秀芳,中式菜肴名称及英译方法初探[J], 《英语知识》(月刊),1998(12)
[14]杨亚敏,中餐菜单的翻译障碍及翻译方法[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15]张帆,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J], 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9)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餐菜单英译;翻译原则与技巧
一、前言
中国历来在世界上享有“烹饪王国”和“美食之国”的美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2010年世博会的开展,大批的外国游客到访中国,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已经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它浓缩了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中国菜种类繁多,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名菜有8000多种。与欧洲的菜肴不同,中餐华丽的菜名并不告诉食客一道菜究竟是怎么做的。若对每一种菜名都给出恰如其分的英文译文,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浓郁地方特色的菜名,绝非易事。如果名称的英译处理不当的话,就无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因此, 中餐菜单的准确英译已势在必行。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的不规范现象
中国美食声名遐尔,吸引着八方来客,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在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
(一)不规范现象
目前国内外中餐菜单上英译名各种各样,极不规范。据说当年有位华人到新西兰,雄心勃勃要开个饭馆向外国人宣传中华美食文化。馆子开了,厨子请了,执照也批下来了,谁想到开业才三天,外面就被抗议者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道菜叫“红烧狮子头”,老板直接译成英文“Bouilli of Lion Head”。结果惊怒当地一群动物保护组织的人,无法忍受中国人竟敢公然卖起狮子肉。枉费这位老板殚精竭虑翻字典找出个法文单词bouilli,还以为风雅,结果却惹出祸事。最后老板只好登报道歉澄清,乖乖把菜名改回成“pork ball”,才结束了一场误会。[14]类似的例子诸如“老虎菜”被译成用老虎做的菜,“麻婆豆腐”被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四喜丸子”翻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本是为了方便外国客人,推广中国美食,却适得其反,贻笑大方。再如,假如我们生硬地把“佛跳墙”直译成“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叫花鸡”译为“Beggar’s Chicken”,“麻婆豆腐”译为“Pock-marked Grandma’s Bean-curd”,只会让外国食客云里雾里、大倒胃口。[4]
(二)引起不规范现象的原因
中餐菜谱之所以不容易翻译,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对菜名特别讲究。[14]面对这些文化障碍和翻译道路上的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来处理中餐菜单的翻译呢?笔者认为,作为译者,首先应该对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有所了解。[4]由于我国美食文化内涵丰富,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译者要认真对待每一道菜名,尤其是文化内涵丰富的菜名,结合其命名特点,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得出最佳译名,使外国游客在了解菜肴的原料与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背景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上注重“色、香、味、形、器”、其中尤以“味”为重、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象
中国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饪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方式
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食物都是感情交流的媒介物。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中式宴席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由此可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始终贯穿于中餐菜单的英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认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中餐菜单英译。
四、中餐菜单的英译原则
在有关翻译实践的讨论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两种经常提及的方法。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初期佛典翻译中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以及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及方法。[14]但如今绝大多数中餐菜单主要是秉着“信,达,雅”的原则来进行英译的。[2]
中式菜谱的翻译,要跳出菜名原文的表层语义,译出其语用真意,从而满足英语受众不同程度的信息需求,需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翻译方法的时候,必须考虑不同受众的心理因素,以求译文得体的可接受效果,所以翻译菜单的时候既要注重每道菜的实质内容,又要讲求美感,考虑读者的认知和心理。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6]
五、中餐菜单的英译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菜式的英译
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普通的中国菜肴或家庭菜肴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常用直接命名法。普通的中国菜肴的直接命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成分、辅助成分、加工食品的方法和烹饪食品的方式。直接命名的菜名可以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外国人在理解方面也不会有任何困难。[10]
(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的英译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译为“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译为“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或“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译为“Steamed Nanjing Duck”。[13]
(三)特色食品的英译
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 Zongzi, Dianxin, Guotie, 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8]
(四)药膳命名者的菜式的英译
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枸杞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6]
(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式的英译
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在中餐食谱中,以典故或创始人命名的菜肴也很常见。人名用音译或直译,菜名用直译方法。例如:“宋嫂鱼羹”译为“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在译名后还可以辅以典故的解释,如“宫爆鸡丁”,传统译法通常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虽然后面括号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不如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 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直译法辅以简单解释的方法。而有一部分菜肴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的,传统译法也是按“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式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的直译。如“佛跳墙”,原先译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lured by its smell, 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不如译作“Fotiao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这样岂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6]
(六)含有数字的菜式的英译
中式菜肴里,菜名中含有数字的也极多,从一到十,恐怕都是有的:“一品官燕”、“双式大虾”、“三丝鱼翅”、“四生鱼锅”、“五香牛肉”等。还有像“一卵孵双鸟”这样含有多个数字的命名,对于这些数字,译出来还是不译出来,需要灵活处理。对于那些含有实意或其它文化寓意的数字,我们尽量直译或意译出来,如前面讲的 “三丝鱼翅”译为“Shark’s Fins with Three Kinds of Slices(pork, bamboo shoots and chicken)”。而对于那些直接译出来容易使人产生歧义的或者并不含有实义的数字,我们可以不译出来,在菜名后加以解释即可。[6]
六、结语
通过对中餐菜单的英译研究可以发现中餐菜单的英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中餐菜单的英译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中西餐融合趋势的增强,传统中式菜的命名方式将发生变化,由此会给其英译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只要我们恪守一些基本原则,就能够不断提高译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蔚,从中式菜名的英译看异化与归化策略的运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郭晶英、宁全新,中式菜肴语言风格特征及其英译技巧[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4]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01)
[5]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6]刘瑄传,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7]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8]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02)
[9]单 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J],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06)
[10]王伟娟,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S1)
[11]文月娥,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2]吴伟雄,跳出菜名译菜谱,食家了然最适度——从省长欢宴英女王菜谱的英译谈起[J], 上海翻译,2007(04)
[13]吴秀芳,中式菜肴名称及英译方法初探[J], 《英语知识》(月刊),1998(12)
[14]杨亚敏,中餐菜单的翻译障碍及翻译方法[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15]张帆,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J], 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