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格点资料等对2013年6月19-20日乌鲁木齐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乌拉尔山高压东南侧中亚低槽II型系统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高层具有显著的高空急流,对流层中低层为偏东气流;水汽、动力、热力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对应。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亚低槽;高空急流;偏东气流;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暴雨是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也是乌鲁木齐夏季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出现在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市区内也常有发生,暴雨天气预报是当地气象部门夏季气象服务的重点和难点。王世杰等对乌鲁木齐近20 a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近20 a来乌鲁木齐雨日年际变化不明显,后10 a较10 a相比,暴雨日数趋于增加等;王健等对2007年7月16-17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市区的罕见大暴雨进行分析诊断,揭示了在亚高压呈双体的有利背景下,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及雨锋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联系。窦新英等对2010年6月23-25日乌鲁木齐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分析得出,中亚低值系统在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底部先分裂一短波东移造成强降水,随后系统减弱东移后再次产生暴雨天气过程。近年来,随着新型气象探测设备的投入应用,获取的加密探测资料等为强降水过程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2013年6月19-20日乌鲁木齐市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过程雨量达到大到暴雨级别,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格点资料等对此次大到暴雨过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提高当地夏季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1 降水过程实况
2013年6月14日开始,南疆出现大范围降雨,局部地区出现暴雨,14-18日南疆最强降水出现在温宿,过程累积降水量达到99.8 mm,18日天气系统东移北上,受其影响,18日夜间乌鲁木齐市出现降水,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19-20日,中心城区和米东区降中到大雨,南山、米东山区和达阪城山区降大到暴雨,局地暴雨;其中乌鲁木齐主城区自19日下午-20日凌晨04:00时,降水量为16.6 mm,达到大雨级别,19日白天最低气温降至13 ℃;20日晚降雨基本结束。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雨强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持续强降水在增加地表水资源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引发局地暴雨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500 hPa形势
500 hPa上,自6月17日起欧亚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经向型环流形势。17日08:00时,伊朗高压出现北抬并发展,与乌拉尔山高压同相位叠加后形成南北大跨度高压,高压不断东移,北方冷空气沿高压东侧偏北气流南下,在巴尔喀什湖地区形成一中心高度为564 hPa、-20 ℃的经向型垂直且深而窄的冷槽区(图1),584线位于河套—兰州—青海东南一线,该线以北至西部处于宽广的偏南气流区,巴尔喀什湖形成的小低压中心并入西西伯利亚低槽后,进而发展成为中亚低槽II型系统,成为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20: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东移并减弱,北方至蒙古高度有明显提升,等温线出现北抬。18日20: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收缩并东移,我国西北地区生成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切变线,副热带高压移向西北地区。19日08:00时,新疆大部分地区处于巴尔喀什湖冷槽控制范围内,呈一致西南气流,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由于东北亚大槽阻挡作用,西南风携带大量暖湿气流积聚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20: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继续收缩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584线西伸北抬,在巴尔喀什湖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乌鲁木齐市等北疆地区高空水汽输送较强,高原增湿显著,乌鲁木齐地区处于槽前脊后正涡度区中,上升气流较强,垂直方向动力扰动非常强烈,对应19日17:00时乌鲁木齐市区集中降水时段。20日08:00时,随着不稳定能量在前夜的释放,巴尔喀什湖冷槽演变为新疆槽,584线位置不变,副热带高压侵入湖北及河南西部,500 hPa高度抬升,环流形势出现调整,地面降水趋于结束。
2.2 700 hPa形势
700 hPa上,18日20:00时,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分别存在两个高压中心,巴尔喀什湖为处于两高压之间的冷低值区,温度槽南北跨度较大,且窄而深,东北亚有一中心为292 hPa的大范围闭合低压(图2)[2];青藏高原存在闭合暖低压,中心为300 hPa,温度为24 ℃,暖低压北部为气旋气流,其不断将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输送至青藏高原北部、东部。19日08: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收缩,青藏高原低压出线向东移动,温度降20 ℃以上,暖中心消失,北上水汽温度也随之下降,致使700 hPa高度层结变得极不稳定,成为导致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出现持续大到暴雨天气的因素之一。20日08:00时,巴尔喀什湖暖低压东移,西北地区为偏西北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低压南压,副热带高压西进,700 hPa整体高度出现了抬升,影响乌鲁木齐等地的降水逐渐减弱,至20:00时后降水过程结束。
3 物理量分析
3.1 水汽条件
充足的水汽是形成暴雨、大暴雨的关键条件之一。分析18日20:00时-19日08:00时比湿图可知,乌鲁木齐处于一明显的湿舌区域内,7 g/kg等值线覆盖了其整个上空。而水汽通量散度图上,青藏高原暖低压东侧偏南气流不断携带孟加拉湾暖湿水汽向北输送,途经甘肃西部一线东南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并与南疆地区中亚槽前西南气流交汇,继续向北输送,成为此次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大到暴雨天气充足的水汽来源。 3.2 动力条件
对乌鲁木齐18-20日散度变化图进行分析可看出,强降水发生前,850 hPa为辐合,400~600 hPa之间存在明显辐散,随着降水的出现,辐合上升,850~400 hPa均为辐合区,300 hPa以上为中心值为5×10-5/s。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变化引发强烈的抽吸作用,促使上升运动加强,是乌鲁木齐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有力的动力条件。
3.3 热力条件
干冷空气活动密切也是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温度平流演变图进行分析得出,强降水出现前,乌鲁木齐等北疆大部分地区对流层中层为暖平流控制,19日14:00时左右,冷平流东移并加强,不稳定层结增强,17:00时,乌鲁木齐出现明显强降水,20日08:00时,又转为冷平流控制,对应降水趋势减弱。由此可见,对流层中层中冷平流入侵到完全控制降水区域时段对应乌鲁木齐此次强降水时段,具有很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4 小结
第一,2013年6月19-20日乌鲁木齐市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具有雨强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中乌拉尔山高压东南侧中亚低槽II型系统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高层具有显著的高空急流,对流层中低层为偏东气流[3]。
第二,孟加拉湾暖湿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北方地区,途经甘肃西部并与南疆地区中亚槽前西南气流交汇后继续向北输送,成为此次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大到暴雨天气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变化配置促使上升运动加强,是乌鲁木齐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有力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中冷平流入侵到完全控制降水区域时段对应乌鲁木齐此次过程中的强降水时段,对于此次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世杰,杨莲梅,史玉光.乌鲁木齐1991-2010年降雨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12(2).
[2]王健,窦新英.乌鲁木齐罕见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2007.
[3]窦新英,万瑜.乌鲁木齐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2011.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亚低槽;高空急流;偏东气流;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暴雨是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也是乌鲁木齐夏季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出现在乌鲁木齐南山山区,市区内也常有发生,暴雨天气预报是当地气象部门夏季气象服务的重点和难点。王世杰等对乌鲁木齐近20 a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近20 a来乌鲁木齐雨日年际变化不明显,后10 a较10 a相比,暴雨日数趋于增加等;王健等对2007年7月16-17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市区的罕见大暴雨进行分析诊断,揭示了在亚高压呈双体的有利背景下,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及雨锋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联系。窦新英等对2010年6月23-25日乌鲁木齐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分析得出,中亚低值系统在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底部先分裂一短波东移造成强降水,随后系统减弱东移后再次产生暴雨天气过程。近年来,随着新型气象探测设备的投入应用,获取的加密探测资料等为强降水过程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2013年6月19-20日乌鲁木齐市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过程雨量达到大到暴雨级别,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1°格点资料等对此次大到暴雨过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提高当地夏季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1 降水过程实况
2013年6月14日开始,南疆出现大范围降雨,局部地区出现暴雨,14-18日南疆最强降水出现在温宿,过程累积降水量达到99.8 mm,18日天气系统东移北上,受其影响,18日夜间乌鲁木齐市出现降水,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19-20日,中心城区和米东区降中到大雨,南山、米东山区和达阪城山区降大到暴雨,局地暴雨;其中乌鲁木齐主城区自19日下午-20日凌晨04:00时,降水量为16.6 mm,达到大雨级别,19日白天最低气温降至13 ℃;20日晚降雨基本结束。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雨强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持续强降水在增加地表水资源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出行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引发局地暴雨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500 hPa形势
500 hPa上,自6月17日起欧亚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经向型环流形势。17日08:00时,伊朗高压出现北抬并发展,与乌拉尔山高压同相位叠加后形成南北大跨度高压,高压不断东移,北方冷空气沿高压东侧偏北气流南下,在巴尔喀什湖地区形成一中心高度为564 hPa、-20 ℃的经向型垂直且深而窄的冷槽区(图1),584线位于河套—兰州—青海东南一线,该线以北至西部处于宽广的偏南气流区,巴尔喀什湖形成的小低压中心并入西西伯利亚低槽后,进而发展成为中亚低槽II型系统,成为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20: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东移并减弱,北方至蒙古高度有明显提升,等温线出现北抬。18日20: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收缩并东移,我国西北地区生成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切变线,副热带高压移向西北地区。19日08:00时,新疆大部分地区处于巴尔喀什湖冷槽控制范围内,呈一致西南气流,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由于东北亚大槽阻挡作用,西南风携带大量暖湿气流积聚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20: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继续收缩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进,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584线西伸北抬,在巴尔喀什湖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乌鲁木齐市等北疆地区高空水汽输送较强,高原增湿显著,乌鲁木齐地区处于槽前脊后正涡度区中,上升气流较强,垂直方向动力扰动非常强烈,对应19日17:00时乌鲁木齐市区集中降水时段。20日08:00时,随着不稳定能量在前夜的释放,巴尔喀什湖冷槽演变为新疆槽,584线位置不变,副热带高压侵入湖北及河南西部,500 hPa高度抬升,环流形势出现调整,地面降水趋于结束。
2.2 700 hPa形势
700 hPa上,18日20:00时,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分别存在两个高压中心,巴尔喀什湖为处于两高压之间的冷低值区,温度槽南北跨度较大,且窄而深,东北亚有一中心为292 hPa的大范围闭合低压(图2)[2];青藏高原存在闭合暖低压,中心为300 hPa,温度为24 ℃,暖低压北部为气旋气流,其不断将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输送至青藏高原北部、东部。19日08:00时,巴尔喀什湖冷槽收缩,青藏高原低压出线向东移动,温度降20 ℃以上,暖中心消失,北上水汽温度也随之下降,致使700 hPa高度层结变得极不稳定,成为导致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出现持续大到暴雨天气的因素之一。20日08:00时,巴尔喀什湖暖低压东移,西北地区为偏西北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低压南压,副热带高压西进,700 hPa整体高度出现了抬升,影响乌鲁木齐等地的降水逐渐减弱,至20:00时后降水过程结束。
3 物理量分析
3.1 水汽条件
充足的水汽是形成暴雨、大暴雨的关键条件之一。分析18日20:00时-19日08:00时比湿图可知,乌鲁木齐处于一明显的湿舌区域内,7 g/kg等值线覆盖了其整个上空。而水汽通量散度图上,青藏高原暖低压东侧偏南气流不断携带孟加拉湾暖湿水汽向北输送,途经甘肃西部一线东南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并与南疆地区中亚槽前西南气流交汇,继续向北输送,成为此次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大到暴雨天气充足的水汽来源。 3.2 动力条件
对乌鲁木齐18-20日散度变化图进行分析可看出,强降水发生前,850 hPa为辐合,400~600 hPa之间存在明显辐散,随着降水的出现,辐合上升,850~400 hPa均为辐合区,300 hPa以上为中心值为5×10-5/s。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变化引发强烈的抽吸作用,促使上升运动加强,是乌鲁木齐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有力的动力条件。
3.3 热力条件
干冷空气活动密切也是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温度平流演变图进行分析得出,强降水出现前,乌鲁木齐等北疆大部分地区对流层中层为暖平流控制,19日14:00时左右,冷平流东移并加强,不稳定层结增强,17:00时,乌鲁木齐出现明显强降水,20日08:00时,又转为冷平流控制,对应降水趋势减弱。由此可见,对流层中层中冷平流入侵到完全控制降水区域时段对应乌鲁木齐此次强降水时段,具有很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4 小结
第一,2013年6月19-20日乌鲁木齐市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具有雨强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中乌拉尔山高压东南侧中亚低槽II型系统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高层具有显著的高空急流,对流层中低层为偏东气流[3]。
第二,孟加拉湾暖湿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北方地区,途经甘肃西部并与南疆地区中亚槽前西南气流交汇后继续向北输送,成为此次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大到暴雨天气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变化配置促使上升运动加强,是乌鲁木齐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有力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中冷平流入侵到完全控制降水区域时段对应乌鲁木齐此次过程中的强降水时段,对于此次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世杰,杨莲梅,史玉光.乌鲁木齐1991-2010年降雨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12(2).
[2]王健,窦新英.乌鲁木齐罕见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2007.
[3]窦新英,万瑜.乌鲁木齐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201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