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校项目制管理实施的背景
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编制、人社、财政和教育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市新建公办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中推行“两自一包”改革试点。为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实现学校自主办学权、突破学校管理瓶颈,将企业中的项目制管理运用到学校管理中,通过一定的权力下放,实现权力的平衡。同时项目制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学校管理改革的新潮流,对深化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势必产生一定影响。
我校充分发挥“两自一包”体制优势,实施项目制管理与传统校长负责制互为补充,可以有效的突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促进学校管理体系更趋于完善。
在“两自一包”体制下,实现了对学校“人”、“财”、“事”的放权。学校拥有教师自主招聘权,可根据学校自身招聘审核机制选择所需教师。学校的教师管理实现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学校拥有自主管理权,为实施项目制管理体制提供了可靠保障。学校经费拨付由按照教师编制、办公经费等多项目计算拨付转变为按学生数量进行包干、按成本计算总量打包拨付。
在“两自一包”体制下实施项目制管理,教师不再是被动参与者,而变成了主动管理者,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发展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机制激活了教师的内驱动力、创造力和活力,也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二、“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都特别强调了“决策权力的下放”。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自主权应加强,要将决策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是决策的主体。学校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不是外部强化的结果,而是内部的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的相关人员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而且这种参与应该是有组织保障的。
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内部管理往往表现为决策的单一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参加者都在适应领导者。领导者关注教师的所思所想存在缺失、社会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和支持系统严重缺位、家长和社会的知情与选择机会很少。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对校长权力的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
努力实现由金字塔型管理到扁平化管理成为必然,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因此需要学校逐步地健全和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这有助于权力运作的高效和相互制衡,有助于增加教育供给(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有助于在学生培养、教师教育、研究开发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确立校本机制。
三、“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的研究意义:
(一)、为“两自一包”学校提供管理上的理论范型。
依托學校内部管理方式的多元化,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项目制管理的创新方式,构建项目制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从而建立学校自主管理下的项目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两自一包”的体制优势,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两自一包”学校提供现代化管理与有效性管理的具体做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两自一包”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同时,促进校长责任制的优化,为“两自一包”学校科学治理提供有效路径。
(二)、为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价值追求提供管理体系支撑。
将行动和实践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之下,充分考虑教师自身需要,把研究行动与教育教学行动相结合,为教师成长提供重要范式。教师从被管理者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角色,充分激发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不断学习、主动创新。锤炼和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素养,最终凝聚成学校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共同应对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校发展的内生要求,为教师专业主体的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体系支撑和培养载体。
(三)、通过项目制管理促进我校良性发展。
项目制管理实践研究是一个从行动到理论的经验固化和理论提升的过程,由原先单一的检验总结,转变为理论设计指导行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开展研究,反之行动实践完善理论和假设,形成理性认识和科学完善的实践模型。借道项目制管理理论,构设管理体系;厘清项目制管理的优势和需求,生成管理项目;落实主要环节,确保项目管理质量;强化行动措施,提升项目实施有效性。深入探讨项目制管理模式,为我校发展带来现实助益。
四、“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的研究目标
(一)、我校校本管理改革下的项目制建立
在校本管理的前提下,我校尝试项目制管理方式与专业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教师决策)的融合,辅助完善学校原有的校长负责制,指导学校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大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力度,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使教师不仅能监督学校决策层,完善学校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而且能根据自身能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于教学、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通过项目制管理创造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自主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以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形成项目制管理下的学校管理结构
学校目前的管理结构是以校长为行政负责人,下设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综合办公中心五个中心。通过研究明确项目制管理的地位、厘清项目制管理与现有各中心之间的关系,逐步确立项目制管理下新型的学校管理结构。
(三)、形成项目制管理的运行机制
通过研究形成项目制管理的运行机制,其中包含项目制管理的发布机制、申报机制、评审机制、实施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相关附属机制。
(四)、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通过项目制管理激发每一个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构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新型关系;促进学校多元动态效能生成,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形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五、“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研究内容
(一)、项目制管理下的学校管理结构
梳理校本管理下项目制管理的理论知识,理清项目制管理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为本研究试行项目制管理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从而制定并完善我校项目制管理模式。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
1、提出我校项目制管理模式,明确项目制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结构中的位置。
2、探究项目制管理与我校管理模式关系,如何处理项目制管理与校长负责制、目标合同管理、层级管理、岗位职责管理的关系。
(二)、项目制管理实施机制
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制管理的实施,动态总结现实经验,细化项目制管理机制的已有研究,从实践的角度,进行项目制管理机制建构的研究。包括项目制管理的内涵、原则、运行机制、项目制管理中项目的产生、审议机制、组织、运行机制等。
(三)、“两自一包”项目制管理的成效及评价
1、学校管理项目效益评价
两自一包与单纯校长制管理效益评价有较大差异,因此本课题提出从学校运行流畅度、资源效果、育人效果三个维度梳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效益评价体系。
2、教师自主管理能力评价
作为学校事务参与的主体,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突出。传统教师评价的功能主要是鉴定分等、奖优罚劣。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无法调动教师积极性。本课题力图从“两自一包”下学校项目制管理视角探究教师职业精神追求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两个方面的评价。
(作者单位:成都天府新区第三小学)
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编制、人社、财政和教育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市新建公办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中推行“两自一包”改革试点。为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实现学校自主办学权、突破学校管理瓶颈,将企业中的项目制管理运用到学校管理中,通过一定的权力下放,实现权力的平衡。同时项目制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学校管理改革的新潮流,对深化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势必产生一定影响。
我校充分发挥“两自一包”体制优势,实施项目制管理与传统校长负责制互为补充,可以有效的突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促进学校管理体系更趋于完善。
在“两自一包”体制下,实现了对学校“人”、“财”、“事”的放权。学校拥有教师自主招聘权,可根据学校自身招聘审核机制选择所需教师。学校的教师管理实现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学校拥有自主管理权,为实施项目制管理体制提供了可靠保障。学校经费拨付由按照教师编制、办公经费等多项目计算拨付转变为按学生数量进行包干、按成本计算总量打包拨付。
在“两自一包”体制下实施项目制管理,教师不再是被动参与者,而变成了主动管理者,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发展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机制激活了教师的内驱动力、创造力和活力,也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二、“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都特别强调了“决策权力的下放”。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自主权应加强,要将决策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是决策的主体。学校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不是外部强化的结果,而是内部的需要。学校、社区、家庭的相关人员有权参与学校决策,而且这种参与应该是有组织保障的。
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内部管理往往表现为决策的单一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参加者都在适应领导者。领导者关注教师的所思所想存在缺失、社会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和支持系统严重缺位、家长和社会的知情与选择机会很少。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对校长权力的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
努力实现由金字塔型管理到扁平化管理成为必然,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因此需要学校逐步地健全和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这有助于权力运作的高效和相互制衡,有助于增加教育供给(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有助于在学生培养、教师教育、研究开发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确立校本机制。
三、“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的研究意义:
(一)、为“两自一包”学校提供管理上的理论范型。
依托學校内部管理方式的多元化,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项目制管理的创新方式,构建项目制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从而建立学校自主管理下的项目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两自一包”的体制优势,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两自一包”学校提供现代化管理与有效性管理的具体做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两自一包”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同时,促进校长责任制的优化,为“两自一包”学校科学治理提供有效路径。
(二)、为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价值追求提供管理体系支撑。
将行动和实践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之下,充分考虑教师自身需要,把研究行动与教育教学行动相结合,为教师成长提供重要范式。教师从被管理者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角色,充分激发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不断学习、主动创新。锤炼和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素养,最终凝聚成学校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共同应对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校发展的内生要求,为教师专业主体的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体系支撑和培养载体。
(三)、通过项目制管理促进我校良性发展。
项目制管理实践研究是一个从行动到理论的经验固化和理论提升的过程,由原先单一的检验总结,转变为理论设计指导行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开展研究,反之行动实践完善理论和假设,形成理性认识和科学完善的实践模型。借道项目制管理理论,构设管理体系;厘清项目制管理的优势和需求,生成管理项目;落实主要环节,确保项目管理质量;强化行动措施,提升项目实施有效性。深入探讨项目制管理模式,为我校发展带来现实助益。
四、“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的研究目标
(一)、我校校本管理改革下的项目制建立
在校本管理的前提下,我校尝试项目制管理方式与专业控制校本管理模式(教师决策)的融合,辅助完善学校原有的校长负责制,指导学校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大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力度,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使教师不仅能监督学校决策层,完善学校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而且能根据自身能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于教学、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通过项目制管理创造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自主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以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形成项目制管理下的学校管理结构
学校目前的管理结构是以校长为行政负责人,下设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综合办公中心五个中心。通过研究明确项目制管理的地位、厘清项目制管理与现有各中心之间的关系,逐步确立项目制管理下新型的学校管理结构。
(三)、形成项目制管理的运行机制
通过研究形成项目制管理的运行机制,其中包含项目制管理的发布机制、申报机制、评审机制、实施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相关附属机制。
(四)、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通过项目制管理激发每一个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构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新型关系;促进学校多元动态效能生成,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形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五、“两自一包”办学体制下项目制管理研究内容
(一)、项目制管理下的学校管理结构
梳理校本管理下项目制管理的理论知识,理清项目制管理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为本研究试行项目制管理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从而制定并完善我校项目制管理模式。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
1、提出我校项目制管理模式,明确项目制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结构中的位置。
2、探究项目制管理与我校管理模式关系,如何处理项目制管理与校长负责制、目标合同管理、层级管理、岗位职责管理的关系。
(二)、项目制管理实施机制
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制管理的实施,动态总结现实经验,细化项目制管理机制的已有研究,从实践的角度,进行项目制管理机制建构的研究。包括项目制管理的内涵、原则、运行机制、项目制管理中项目的产生、审议机制、组织、运行机制等。
(三)、“两自一包”项目制管理的成效及评价
1、学校管理项目效益评价
两自一包与单纯校长制管理效益评价有较大差异,因此本课题提出从学校运行流畅度、资源效果、育人效果三个维度梳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效益评价体系。
2、教师自主管理能力评价
作为学校事务参与的主体,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突出。传统教师评价的功能主要是鉴定分等、奖优罚劣。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无法调动教师积极性。本课题力图从“两自一包”下学校项目制管理视角探究教师职业精神追求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两个方面的评价。
(作者单位:成都天府新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