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大都感觉物理学习比较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探究欲望不强,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导致的。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物理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深度挖掘教材,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照本宣科,就是对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扼杀。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概念。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力的存在。问题1: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力的存在?问题2:你怎样描述力?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发现力,同时发现一个力总有两个物体与之联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当然,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层次水平是有差异的,如果学生在文字描述“力”上面存在困难,就要进一步追问。问题3:大家都划过船吗?要想使船向前,我们应该怎么划船?请说明理由。
2。 设置具象化情境,理解概念。仍然以“力”这个概念为例。通过上面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对力有一定的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体到某一个力,学生还能够指出是谁对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粗糙的,如何对力进行准确的描述呢?这是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用图片创设情境,而且图片都是生活中的情境。图片1:“人开门”;图片2:“大人小孩同时拉开扩胸器”;图片3:“正向、反向施力给弹簧”。观察图片后,学生对力有了深刻认识。此时再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得到力的三要素,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新的认知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矛盾的情况。费斯庭格的认知失调论认为,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经验发生认知冲突时,这一不和谐的认知状态会激起人们主动对其进行协调的动机,从而构建新的认知平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式,营造这种矛盾。当学生的认知冲突被成功激起时,心理上会出现严重的失衡,而相应的调节功能就促使他们产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的“覆杯实验”;“压强”教学中的 “睡在钉子上的表演” 实验;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超出学生预期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其中道理的欲望。
三、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引进“魔术”。初中学生都怀有一颗“好奇心”,而“魔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学生也都知道“魔术”是“假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进魔术,让学生在观赏魔术、揭秘魔术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涵的物理原理、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平面镜”时,笔者做了“魔术”——“物品不见了”:道具有一块平面镜、一个正方形的箱子、若干物品。具体做法:将一块平面镜斜放在一个正方形的箱子中,再将物品都放在平面镜的后方,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空箱子。“物品到哪里去了呢?”“消失了么?”“其中有怎样的物理原理呢?”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入“反常”实验。“反常”实验和上文讲到的制造认知冲突是同一个概念,通过做一些学生感觉不可思议的实验,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沸点、燃点”概念时,可以做“纸锅烧水”实验;在讲“摩擦力”时,可以演示“筷子提米”实验;在讲“惯性”时,可以演示“打蛋入杯”实验;在讲“浮力”时,可以演示“浮体不浮”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现象的解释往往与物理本质相联系。
四、指导学生多元观察,提高信息收集的广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需要学生的“眼睛”参与的。有的学生认为,观察是“察看”,这一理解是片面的。物理学角度的观察,应该是多种感官相互配合,手、耳、眼、鼻等多方位地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准确度。例如,在探究“声音的认识”时,要让学生在敲击音叉后,通过眼睛观察振动的音叉插在水中激起的水纹,明确振动的存在,让他们通过手触摸音叉体验振动的发生,同时音叉上声音的变化还需要耳朵来感受。只有将视觉、触觉和听觉所搜集的信息综合起来,学生才能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深度挖掘教材,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照本宣科,就是对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扼杀。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概念。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力的存在。问题1: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有哪些力的存在?问题2:你怎样描述力?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发现力,同时发现一个力总有两个物体与之联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当然,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层次水平是有差异的,如果学生在文字描述“力”上面存在困难,就要进一步追问。问题3:大家都划过船吗?要想使船向前,我们应该怎么划船?请说明理由。
2。 设置具象化情境,理解概念。仍然以“力”这个概念为例。通过上面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对力有一定的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体到某一个力,学生还能够指出是谁对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粗糙的,如何对力进行准确的描述呢?这是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用图片创设情境,而且图片都是生活中的情境。图片1:“人开门”;图片2:“大人小孩同时拉开扩胸器”;图片3:“正向、反向施力给弹簧”。观察图片后,学生对力有了深刻认识。此时再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得到力的三要素,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新的认知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矛盾的情况。费斯庭格的认知失调论认为,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经验发生认知冲突时,这一不和谐的认知状态会激起人们主动对其进行协调的动机,从而构建新的认知平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式,营造这种矛盾。当学生的认知冲突被成功激起时,心理上会出现严重的失衡,而相应的调节功能就促使他们产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的“覆杯实验”;“压强”教学中的 “睡在钉子上的表演” 实验;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超出学生预期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其中道理的欲望。
三、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引进“魔术”。初中学生都怀有一颗“好奇心”,而“魔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学生也都知道“魔术”是“假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进魔术,让学生在观赏魔术、揭秘魔术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涵的物理原理、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平面镜”时,笔者做了“魔术”——“物品不见了”:道具有一块平面镜、一个正方形的箱子、若干物品。具体做法:将一块平面镜斜放在一个正方形的箱子中,再将物品都放在平面镜的后方,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空箱子。“物品到哪里去了呢?”“消失了么?”“其中有怎样的物理原理呢?”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入“反常”实验。“反常”实验和上文讲到的制造认知冲突是同一个概念,通过做一些学生感觉不可思议的实验,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沸点、燃点”概念时,可以做“纸锅烧水”实验;在讲“摩擦力”时,可以演示“筷子提米”实验;在讲“惯性”时,可以演示“打蛋入杯”实验;在讲“浮力”时,可以演示“浮体不浮”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现象的解释往往与物理本质相联系。
四、指导学生多元观察,提高信息收集的广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需要学生的“眼睛”参与的。有的学生认为,观察是“察看”,这一理解是片面的。物理学角度的观察,应该是多种感官相互配合,手、耳、眼、鼻等多方位地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准确度。例如,在探究“声音的认识”时,要让学生在敲击音叉后,通过眼睛观察振动的音叉插在水中激起的水纹,明确振动的存在,让他们通过手触摸音叉体验振动的发生,同时音叉上声音的变化还需要耳朵来感受。只有将视觉、触觉和听觉所搜集的信息综合起来,学生才能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