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于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读书笔记等自由式写作训练,能够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又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举两得,事半而功倍。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善于挖掘容易忽视的感人瞬间,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功夫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写作的第一基本功,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得仔细,观察得准确,文章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瞬间,因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往往一带而过,未免遗珠之憾。如果老师心细一点,有意识关注这些感人瞬间,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来阐释来表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鲁迅在《少年闰土》中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播放视频,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学生从远近镜头的切换: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再到碧绿的西瓜地,组合成“闰土刺猹图”的背景。通过这些文字的细节刻画,学生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画面,从仔细的场景观察中,从闰土的外貌动作中体现他的机智勇敢、聪明能干。
利用影视片断,选择恰当的细节画面,引导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并从中学习细节描写的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再者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句,是写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情景,“劳劳“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情感,但是,是什么样的动作与情感呢?学生未必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模拟这一动作,体会这一感人的瞬间。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有许多,如《诗经·虻》中“虻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试想:虻初次见那个女子,心情是不是忐忑不安,又会怎样说话,面部表情会怎样;年轻的少女面对着看似唐突的初见表现会是怎样,是不是有那种“又拒绝又期盼”“又怨又爱”的内心挣扎呢?能想出来写出来不就是好文章吗?
如,有位学生根据《项脊轩志》中“或凭几学书”一句展开想象,描写了归有光妻子学书的情景:“妻子正提笔描红,归有光乘其不注意,捏着笔杆猛地向上一抽,毛笔从娇巧的小手中滑过,留下了点点墨汁,妻子很生气,瞪着生气的眼,归有光好像很歉疚。趁他愣神的瞬间,妻子那只沾满了墨汁的手猛地抹到他的臉上,他就是一抹,弄得满面漆黑,生气!摇头!捏紧的拳头无力地放下。小屋中响起了温馨而浪漫的笑声”。
其实像这样生动充满情趣的瞬间,教材中还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发掘提炼,能够给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空间。
二、善于把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引发学生辩证地思考,将思辨与表达结合起来
把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来辩证地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提高教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也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如阿Q、闰土、祥林嫂、吴妈虽然都是农民,却有着不同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出身、外貌特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来思考,找出异同点,在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差异的根源,写成文字就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作文训练。如就有学生将“祥林嫂与吴妈”联系起来,着重谈他们俩的婚姻观,并由此推及古代女子的婚姻悲剧,写道“这些女人头顶上好像有一把无形的剑,看不见却又时时存在,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芳心萌动的季节,悄悄地落下来,扎进他们灵魂的深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羞红的脸,低下的头颅,看到他们扭曲的表情,也看到他们羞愧而不自信的眼神。”就颇有内涵。
当然,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提炼素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联系不好,没有新意,写作中就缺少了挑战性,也少了成就感。因此,作为老师还得有应付这种挑战的聪明与才智。如,学习了《琵琶行》后,我要求学生围绕着琵琶女写一些东西,结果发现多数是通篇叙述琵琶女的身世,等于将诗歌变成散文,只是文字上的转化,对自由写作没有多大的帮助。怎么帮呢?深入思考以后,我决定从琵琶女和商人的婚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琵琶女和商人的婚姻”:一是商人和琵琶女文化上有没有差异?他们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吗?二是商人外出经商为什么不带琵琶女?三是商人为什么不带琵琶女回到老家呢?琵琶女回到商人老家,家里人会接纳她呢?四是假如商人不爱琵琶女,又为什么要娶她呢?这些问题学生始料不及,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为了将思考引向深入,我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提出来,告诉学生“我觉得,琵琶女的丈夫是个商人,会不会和这篇文章中的孙富一样?琵琶女的结局和杜十娘一样吗?”
这些推断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快激发出学生表达的欲望,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再来写琵琶女就有许多话可写可说了。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为什么不能灵活一点,异想天开一点呢?只要学有所得,何必拘泥于教材!如在讲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之后,我将纳兰性德和《红楼梦》贾宝玉联系起来,指出纳兰性德和贾宝玉有许多相似地方:如尊贵的家庭身世、厌恶世俗生活,向往山林隐居,对女性独特见解与评价也颇为相似,并且指出在红学界就有一种声音“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性德”,不少学生受到启发课后寻根探源,学思不已。
三、善于设计研究性专题,引导学生做纵向的探索,在探索中训练综合表达的能力
研究型专题可能是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件事情,还有可能是某种表现技巧,扣住这个专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学生一定有启发,会从中提炼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如,不少同学喜欢李清照的词,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专题《从李清照的词看作品中的李清照形象》,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训练,为降低难度,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前后期作品若干篇,要求学生阅读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 ”,研究性学习结束时,我总结归纳这一专题探究学习成果,说道:“李清照词从某种角度看,是她自我写照,而且是两个不同的自我,早期是一个甜美的贵妇人形象,晚年则是一个绝望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前后期词作对比中看出来,希望同学们围绕这一点作深层次的探索。”
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中,谈论写作《红楼梦》人物的比较多,学生对此也很有兴趣,我就将《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贾府四春以及杨玉环、刘兰芝、罗敷、花木兰等人物组合起来,形成研究性专题“怎样描写女性之美”,在研究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些人物:美丽女性命运悲剧之美,她们的才气与人生追求,魅力女性的服饰之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第二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女子之美与社稷之亡”:将杨玉环与安史之乱、苏妲己与商纣王等联系起来思考,这些都是反面的材料。正面的材料也很多,如,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杨家将中穆桂英,朱元璋夫人马娘娘等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占有如此多的材料,一定会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一定能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
以上是自己在作文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些粗浅的感悟。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用足用活教材,我想业界同仁一定有自己更深切的体会和更丰富的经验。
一、善于挖掘容易忽视的感人瞬间,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功夫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写作的第一基本功,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得仔细,观察得准确,文章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瞬间,因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往往一带而过,未免遗珠之憾。如果老师心细一点,有意识关注这些感人瞬间,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来阐释来表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鲁迅在《少年闰土》中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播放视频,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学生从远近镜头的切换: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再到碧绿的西瓜地,组合成“闰土刺猹图”的背景。通过这些文字的细节刻画,学生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画面,从仔细的场景观察中,从闰土的外貌动作中体现他的机智勇敢、聪明能干。
利用影视片断,选择恰当的细节画面,引导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并从中学习细节描写的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再者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句,是写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情景,“劳劳“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情感,但是,是什么样的动作与情感呢?学生未必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模拟这一动作,体会这一感人的瞬间。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有许多,如《诗经·虻》中“虻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试想:虻初次见那个女子,心情是不是忐忑不安,又会怎样说话,面部表情会怎样;年轻的少女面对着看似唐突的初见表现会是怎样,是不是有那种“又拒绝又期盼”“又怨又爱”的内心挣扎呢?能想出来写出来不就是好文章吗?
如,有位学生根据《项脊轩志》中“或凭几学书”一句展开想象,描写了归有光妻子学书的情景:“妻子正提笔描红,归有光乘其不注意,捏着笔杆猛地向上一抽,毛笔从娇巧的小手中滑过,留下了点点墨汁,妻子很生气,瞪着生气的眼,归有光好像很歉疚。趁他愣神的瞬间,妻子那只沾满了墨汁的手猛地抹到他的臉上,他就是一抹,弄得满面漆黑,生气!摇头!捏紧的拳头无力地放下。小屋中响起了温馨而浪漫的笑声”。
其实像这样生动充满情趣的瞬间,教材中还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发掘提炼,能够给学生提供自由写作的空间。
二、善于把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引发学生辩证地思考,将思辨与表达结合起来
把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来辩证地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提高教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也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如阿Q、闰土、祥林嫂、吴妈虽然都是农民,却有着不同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出身、外貌特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来思考,找出异同点,在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差异的根源,写成文字就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作文训练。如就有学生将“祥林嫂与吴妈”联系起来,着重谈他们俩的婚姻观,并由此推及古代女子的婚姻悲剧,写道“这些女人头顶上好像有一把无形的剑,看不见却又时时存在,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芳心萌动的季节,悄悄地落下来,扎进他们灵魂的深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羞红的脸,低下的头颅,看到他们扭曲的表情,也看到他们羞愧而不自信的眼神。”就颇有内涵。
当然,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提炼素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联系不好,没有新意,写作中就缺少了挑战性,也少了成就感。因此,作为老师还得有应付这种挑战的聪明与才智。如,学习了《琵琶行》后,我要求学生围绕着琵琶女写一些东西,结果发现多数是通篇叙述琵琶女的身世,等于将诗歌变成散文,只是文字上的转化,对自由写作没有多大的帮助。怎么帮呢?深入思考以后,我决定从琵琶女和商人的婚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琵琶女和商人的婚姻”:一是商人和琵琶女文化上有没有差异?他们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吗?二是商人外出经商为什么不带琵琶女?三是商人为什么不带琵琶女回到老家呢?琵琶女回到商人老家,家里人会接纳她呢?四是假如商人不爱琵琶女,又为什么要娶她呢?这些问题学生始料不及,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为了将思考引向深入,我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提出来,告诉学生“我觉得,琵琶女的丈夫是个商人,会不会和这篇文章中的孙富一样?琵琶女的结局和杜十娘一样吗?”
这些推断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快激发出学生表达的欲望,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再来写琵琶女就有许多话可写可说了。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为什么不能灵活一点,异想天开一点呢?只要学有所得,何必拘泥于教材!如在讲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之后,我将纳兰性德和《红楼梦》贾宝玉联系起来,指出纳兰性德和贾宝玉有许多相似地方:如尊贵的家庭身世、厌恶世俗生活,向往山林隐居,对女性独特见解与评价也颇为相似,并且指出在红学界就有一种声音“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性德”,不少学生受到启发课后寻根探源,学思不已。
三、善于设计研究性专题,引导学生做纵向的探索,在探索中训练综合表达的能力
研究型专题可能是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件事情,还有可能是某种表现技巧,扣住这个专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学生一定有启发,会从中提炼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如,不少同学喜欢李清照的词,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专题《从李清照的词看作品中的李清照形象》,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难度比较大,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训练,为降低难度,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前后期作品若干篇,要求学生阅读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 ”,研究性学习结束时,我总结归纳这一专题探究学习成果,说道:“李清照词从某种角度看,是她自我写照,而且是两个不同的自我,早期是一个甜美的贵妇人形象,晚年则是一个绝望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前后期词作对比中看出来,希望同学们围绕这一点作深层次的探索。”
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中,谈论写作《红楼梦》人物的比较多,学生对此也很有兴趣,我就将《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贾府四春以及杨玉环、刘兰芝、罗敷、花木兰等人物组合起来,形成研究性专题“怎样描写女性之美”,在研究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些人物:美丽女性命运悲剧之美,她们的才气与人生追求,魅力女性的服饰之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第二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女子之美与社稷之亡”:将杨玉环与安史之乱、苏妲己与商纣王等联系起来思考,这些都是反面的材料。正面的材料也很多,如,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杨家将中穆桂英,朱元璋夫人马娘娘等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占有如此多的材料,一定会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一定能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
以上是自己在作文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些粗浅的感悟。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用足用活教材,我想业界同仁一定有自己更深切的体会和更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