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回放】
教学用“数方格法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出示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具袋中的若干个相同的小长方形、小正方形来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并比较大小.
在汇报时,一生展示作品,并认为图A面积大.
见此,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评价,最终得出这种方法不对,只有用相同的模型去测量,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随后教师继续请其他学生展示作品,该生尴尬地做下来.
【反思】
说错了,能否再给一次机会?
从表面上看,对该生作品的展示反馈确实该告一段落. 因为,面对不够正确的测量方案,师生通过对话,共同得出了“只有用相同的模型去测量,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这一重要方法. 在此教师不妨追问这位做错的同学:“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还有一次机会,你又会怎样测量?”这样让学生自己纠错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再次巩固了新知. 如此多走一步,教学就会更显生机,更具有深意.
【课堂回放】
认识“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米的白纸,先让学生估测上面可以站多少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后,教师组织学生到白纸上站一站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上面大约能站13人. 对此,教师问:“同学们,1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你觉得1平方米大不大?”学生随后齐答.
【反思】
站过了,能否再看一下?
这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设计,教师意图借助“估一估”、“站一站”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切身体会1平方米的面积表象,进而建立关于平方米的空间观念. 但是,教学在站一站就止步,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可能盲目地将1平方米与13人划上等号 ,这样就让他们把面积的概念与占空间的大小即体积加以混淆. 因此,如何在站一站教学活动后,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占地面积的意识,对于有效落实“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全课目标尤为必要. 如果站过了,我们是否再让学生看一下?这样让学生看到粘有脚印的白纸,再次体会13名同学站立时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如此更进一步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1平方米面积有多大,就会促进了面积单位的建构.
【课堂回放】
在巩固练习时,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1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 ),一生回答说是平方厘米. 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学生答道:“因为邮票小,所以填平方米或平方分米都太大了. ”教师予以肯定,紧接着练习下面的习题.
【反思】
问过了,能否再深入一下?
学生学习知识,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该生的回答是根据生活实际体会到邮票小,才选择平方厘米作單位,而似乎没有顾及题中的数据6,也就是说,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往往容易理解物体面积的大小与所选面积单位大小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忽略数据,如果数据改为1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0.06( )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当教师听到“邮票很小,所以填平方厘米.”是否要继续深入?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填平方厘米合适. 填平方分米、平方米又究竟大到怎样的地步?师生共同交流,最终体会到人的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6平方厘米就相当于6片指甲合起来的面积,确实与邮票的面积较为接近;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相当于6个手掌合起来的面积,学生动手拼一拼,这样通过再次的引导,从中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验证的精神.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若能捕捉细节,抓住细节性的资源进行拓展,再多走一步,那么,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可以把握知识本质,进行动态建构,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教学活动多了一份认知的准度,多了一份理解的深度,多了一份思维的密度,而这些,正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撑.
教学用“数方格法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出示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具袋中的若干个相同的小长方形、小正方形来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并比较大小.
在汇报时,一生展示作品,并认为图A面积大.
见此,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评价,最终得出这种方法不对,只有用相同的模型去测量,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随后教师继续请其他学生展示作品,该生尴尬地做下来.
【反思】
说错了,能否再给一次机会?
从表面上看,对该生作品的展示反馈确实该告一段落. 因为,面对不够正确的测量方案,师生通过对话,共同得出了“只有用相同的模型去测量,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这一重要方法. 在此教师不妨追问这位做错的同学:“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还有一次机会,你又会怎样测量?”这样让学生自己纠错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再次巩固了新知. 如此多走一步,教学就会更显生机,更具有深意.
【课堂回放】
认识“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米的白纸,先让学生估测上面可以站多少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后,教师组织学生到白纸上站一站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上面大约能站13人. 对此,教师问:“同学们,1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你觉得1平方米大不大?”学生随后齐答.
【反思】
站过了,能否再看一下?
这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设计,教师意图借助“估一估”、“站一站”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切身体会1平方米的面积表象,进而建立关于平方米的空间观念. 但是,教学在站一站就止步,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可能盲目地将1平方米与13人划上等号 ,这样就让他们把面积的概念与占空间的大小即体积加以混淆. 因此,如何在站一站教学活动后,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占地面积的意识,对于有效落实“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全课目标尤为必要. 如果站过了,我们是否再让学生看一下?这样让学生看到粘有脚印的白纸,再次体会13名同学站立时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如此更进一步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1平方米面积有多大,就会促进了面积单位的建构.
【课堂回放】
在巩固练习时,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1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 ),一生回答说是平方厘米. 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学生答道:“因为邮票小,所以填平方米或平方分米都太大了. ”教师予以肯定,紧接着练习下面的习题.
【反思】
问过了,能否再深入一下?
学生学习知识,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该生的回答是根据生活实际体会到邮票小,才选择平方厘米作單位,而似乎没有顾及题中的数据6,也就是说,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往往容易理解物体面积的大小与所选面积单位大小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忽略数据,如果数据改为1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0.06( )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当教师听到“邮票很小,所以填平方厘米.”是否要继续深入?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填平方厘米合适. 填平方分米、平方米又究竟大到怎样的地步?师生共同交流,最终体会到人的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6平方厘米就相当于6片指甲合起来的面积,确实与邮票的面积较为接近;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相当于6个手掌合起来的面积,学生动手拼一拼,这样通过再次的引导,从中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验证的精神.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若能捕捉细节,抓住细节性的资源进行拓展,再多走一步,那么,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可以把握知识本质,进行动态建构,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教学活动多了一份认知的准度,多了一份理解的深度,多了一份思维的密度,而这些,正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