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品读《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这篇文章时,是否对孩子的世界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的启发呢?
一、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现在的孩子怎么什么也不懂?”
“像我们那个年代,不管家里有几个孩子都非常好管,现在的孩子真是操心!”
……
想必以上这些都是家长经常抱怨的话题。回头想一想,教育是什么呢?通俗的讲,教育就是一个从自我认知过渡到自我引导的过程。由此可见,家长是孩子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表明了家长的言行与孩子的日后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无法一直陪伴他们成长,因此孩子的成长应当需要家长的引导。
大多数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说他们学习不好、还爱惹事……有些家长甚至说孩子无知。但是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无知呢?关于这一话题,一些家长依然搞不懂究竟为什么,我认为他们对此事比较困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清到一个人的品质、智力都不是从出生就有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在没有认清自己之前,不要将错误怪罪到孩子身上。要认识自己,本身就已相当困难,尤其是对于是生活经验匮乏的孩子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显然大部分家长都喜欢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好管教。然而家长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同时也会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小男孩,经常和年纪相仿的小朋友打闹嬉戏,他的爸爸为此比较头疼,也总是斥责道:“孩子,不要总在外面瞎闹,你要安安静静的待在家里。马上期末考试了,如果你的成绩不好,看我怎么教训你!”显然这个小男孩只是表面上应允了爸爸,但是在背后依然我行我素。如果他的爸爸能好好的和他讲道理,他也不至于不听话了。
孩子无知并不是孩子的错误,是由于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引起的。家长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干什么,培养出乖巧的孩子,并且一再要求学习成绩。
二、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记得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老师带领所有的小朋友去博物馆参观游玩,但是在走进大门的时候必须队伍整齐排列,后面的小朋友要看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等回家以后家长就会迫切的问孩子你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他们都会这样说道:“我看到了前面朋友的后脑勺。”
我们国家的孩子与外国的孩子比较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孩子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在动手能力方面却比不上外国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一概不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孩子也没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心肝宝贝”“小公主”“小皇帝”,喜欢用宠溺的方式去“爱”他们,但是当他们稍微做错点事情的时候,我们就用会比较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这种做法很容易伤害到他们的自尊。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只会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一点优点,家长将孩子占为己有,教师想让学生变成温驯的小绵羊,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孩子的人格,也讓他们渐渐失去自己的自尊。
我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当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尊重孩子的习惯:这里所说的习惯是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而形成的习惯;另一种是孩子有意识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新习惯。通常情况下,无意识的习惯一般是在孩子七岁、八岁这一阶段,并且已经趋于稳定的状态。而有意识习惯的形成,在少年时期才刚刚开始。
对于孩子无意识习惯的形成来说,通常是在他们儿童时期、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然而不管孩子形成的习惯是好是坏,家长都不应该责怪孩子,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去教育孩子。不仅如此,家长除了要认真对待孩子无意识形成的习惯,而且还要积极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下一个阶段新习惯养成时孩子会慢慢回归正确的轨道。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发散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对他们智力开发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刘燕,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教师。
一、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现在的孩子怎么什么也不懂?”
“像我们那个年代,不管家里有几个孩子都非常好管,现在的孩子真是操心!”
……
想必以上这些都是家长经常抱怨的话题。回头想一想,教育是什么呢?通俗的讲,教育就是一个从自我认知过渡到自我引导的过程。由此可见,家长是孩子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表明了家长的言行与孩子的日后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无法一直陪伴他们成长,因此孩子的成长应当需要家长的引导。
大多数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说他们学习不好、还爱惹事……有些家长甚至说孩子无知。但是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无知呢?关于这一话题,一些家长依然搞不懂究竟为什么,我认为他们对此事比较困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清到一个人的品质、智力都不是从出生就有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在没有认清自己之前,不要将错误怪罪到孩子身上。要认识自己,本身就已相当困难,尤其是对于是生活经验匮乏的孩子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显然大部分家长都喜欢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好管教。然而家长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同时也会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小男孩,经常和年纪相仿的小朋友打闹嬉戏,他的爸爸为此比较头疼,也总是斥责道:“孩子,不要总在外面瞎闹,你要安安静静的待在家里。马上期末考试了,如果你的成绩不好,看我怎么教训你!”显然这个小男孩只是表面上应允了爸爸,但是在背后依然我行我素。如果他的爸爸能好好的和他讲道理,他也不至于不听话了。
孩子无知并不是孩子的错误,是由于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引起的。家长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干什么,培养出乖巧的孩子,并且一再要求学习成绩。
二、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记得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老师带领所有的小朋友去博物馆参观游玩,但是在走进大门的时候必须队伍整齐排列,后面的小朋友要看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等回家以后家长就会迫切的问孩子你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他们都会这样说道:“我看到了前面朋友的后脑勺。”
我们国家的孩子与外国的孩子比较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孩子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在动手能力方面却比不上外国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一概不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孩子也没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心肝宝贝”“小公主”“小皇帝”,喜欢用宠溺的方式去“爱”他们,但是当他们稍微做错点事情的时候,我们就用会比较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这种做法很容易伤害到他们的自尊。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只会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一点优点,家长将孩子占为己有,教师想让学生变成温驯的小绵羊,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孩子的人格,也讓他们渐渐失去自己的自尊。
我认为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当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尊重孩子的习惯:这里所说的习惯是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而形成的习惯;另一种是孩子有意识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新习惯。通常情况下,无意识的习惯一般是在孩子七岁、八岁这一阶段,并且已经趋于稳定的状态。而有意识习惯的形成,在少年时期才刚刚开始。
对于孩子无意识习惯的形成来说,通常是在他们儿童时期、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然而不管孩子形成的习惯是好是坏,家长都不应该责怪孩子,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去教育孩子。不仅如此,家长除了要认真对待孩子无意识形成的习惯,而且还要积极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下一个阶段新习惯养成时孩子会慢慢回归正确的轨道。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发散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对他们智力开发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刘燕,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