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黑规则
堵疏结合两手“打鼠”
“老鼠仓”次第揭盅,基金沦为又一个被“打黑”的行业
投资者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打理,是因为相信那些基金经理们的投资眼光和技术超越他们,并给他们带来回报。但是,在过去的2009年,绝大部分的基金不仅未能给投资者创造业绩,而且由于上投摩根、南方基金、融通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涉嫌“老鼠仓”问题,使得基金业成为一个被“打黑”的行业。
去年的基金业整体业绩情况究竟如何?而基金业“黑手”究竟是如何“建仓”的?如何遏止“老鼠仓”再现?
疏于内控
绝大部分基金公司的管理层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自己旗下的基金经理在过去一年未能给投资者创造出超预期业绩,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压力。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中心数据(仅从单位净值)显示,截至去年11月27日,343只涉及股票的基金中,有135只基金单位净值不足1元。尽管部分基金的累计净值仍在1元以上,但近4成的基金仍未回到面值水平。
除了未能提升基金回报的业绩以外,基金公司管理层的内部管理问题是:其一,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其二,难防“老鼠仓”。
在针对当前基金行业突出的主要问题时,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文斌认为:行业规模发展过速后,出现了人才缺口,而公司在极力招揽基金经理的同时,疏忽于内部监管。
杨文斌表示,自己曾经在ING霸菱、华安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汇丰晋信基金等公司担任过15年的高级管理工作,在2001年参与领导了中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的成功发行后,中国新的基金公司出现不断的“井喷”。截至去年11月9日,中国已发行成立109只基金(A、B类分开计算),共募集资金2689.11亿元,甚至远远超过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全年的2033亿元。
在行业规模空前发展中,各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虽然基金种类繁多,吸引投资者的可能性也就增多,但是也势必令各基金之间展开竞争。在基金行业有一个实际存在的“规则”,就是投资者喜欢跟着某一个基金经理投资,并非按照该基金公司的品牌来选择投资。
以去年11月被深圳证监局查出的“老鼠仓”涉案人为例,涂强、韩刚、刘海等三人不仅在基金行业的履历坚硬,同时还分别有很好的业绩,如涂强在担任景顺长城鼎益基金经理期间,创造过净值增长0.238,涨幅30.01%的业绩;韩刚担任长城久富基金的基金经理期间,该基金净值增长0.51,增幅达50.9%;刘海担任长城稳健增利基金的基金经理期间,该基金净值增长14.22%。
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经常是一场人力资源上的博弈。根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截止去年10月底,共有150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按照计算,约每2.5天就有一位基金经理跳槽。而一旦出现基金行业排位靠前的基金经理跳到竞争对手,原基金公司将损失投资者。因此,各基金公司的压力非同一般:在极力延揽基金经理的同时,又如何对那些有着优秀业绩、并随时可能跳槽的基金经理进行监管?大部分情况下,基金经理实际上处于基金公司 “上宾”的地位。
“更何况对于倚重于基金经理的公司来说,高管层很难相信这些有着良好职业背景的基金经理会出‘黑手’。”杨文斌认为部分创造良好业绩,并有着坚实的行业从业履历、才能出众的基金经理很容易使得公司管理层对他们充满信任,而疏忽于内部监管。
三名“老鼠仓”涉案人的工作电脑中的私人股票交易帐户和记录,是被深圳证监局突击查出的,这至少就说明这些基金公司的IT系统监管存在严重缺口,而更重要的是,也暴露了公司高管层在内控上存在严重的管理缺陷。
不过,在杨文斌看来,深圳所爆出的“老鼠仓”,与其他更为隐秘的黑暗手法相比,可谓极为低劣。那么,究竟还有哪些“老鼠仓”的黑暗手法?
黑色手法
实际上,在基金行业里,所谓的“老鼠仓”是指基金经理在使用公有资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资金在低位买入该股票,待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其率先卖出个人仓位进而获利的行为。参与基金投资的机构和基民的资金则可能因此有被套牢的危险,这显然会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老鼠仓”因严重破坏市场公平交易原则,被认为是金融交易的“毒瘤”,但是“通常在中国,舆论把‘老鼠仓’简单化了,就是基金经理私开帐户,并因此为自己获利,但是在美国和日本,则对‘老鼠仓’有更宽泛的定义”,杨文斌指出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那些通过其他传播方式,知会场外,但是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利益的行为,能否也被称为‘老鼠仓’?”
杨文斌解释说,在国外,只要你向场外交易透露了信息,无论本人最终是否获利,都被界定为“老鼠仓”,要受法律制裁。
那么,按照国际惯例,所谓的“老鼠仓”究竟有多少种手法?
私下买卖股票。这种手法是最低层次的手法,就是自己私设帐户,或者利用关系人的帐户,进行股票交易。事实上,目前基金公司的员工很少有不买卖股票的,只是通过何种名义或手段来购买的问题。尽管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防范,比如要求基金经理本人上报自己及直系亲属的帐户资料等方式,但是却无法要求基金经理把所有私人关系网的帐户都全部上报,因此基金经理建立“老鼠仓”的机会实际上有很多。
先买先卖。这种手法是“老鼠仓”最基本的手法,基金经理想了解旗下基金的操作策略非常容易,如果基金经理同时在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中担任职务,则将更加便利地提前了解信息。具体方法就是,在了解到公司旗下基金资金准备买入股票或者卖出股票之前,将自己违规所购买的私人股票,先于行情买入或者卖出,并因此获取暴利,这种私下的先买先卖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原则。
内幕消息。这种手法最为常见,虽然基金公司内部设置类似监控录像、监控电话、监控网络,甚至要求基金经理在办公期间交出所有通讯设备,但是基金公司无法控制基金经理的人身自由,因此对于伺机要向场外透露交易信息的基金经理,“下手”的机会还是非常之多,比如借故离开办公室,或者工作结束后等空隙时间,向场外透露内幕消息,令场外获得消息者先于市场买卖股票。
锁仓。这是一个非常隐蔽且具有技术性的手法。通常是预先了解到公司旗下基金对某股票的投资决策后,基金经理会设计出周密的“私人计划”。手法就是,先对该股票确定一个心理价位,然后一旦当该股跌到这一价位,就利用自己私人帐户资金买入。而当机构吸筹该股并带动该股上涨中,自己一直按兵不动,直到股价接近高位时才开始逐批卖出,并最终完成暴利。
堵不如疏
“老鼠仓”不过是这一公众资产(共同基金资产)被肆意滥用和用来谋取私利的另一种手法。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明显受到了侵犯和损失,而基金管理者则违背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与信托的诚信原则。实际上,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不能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的自律,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疏堵结合:一手通过强化法律手段来堵塞“老鼠仓”的通路,另一手还要疏导。
“让每天沉浸在股票研究中的基金经理不能购买股票,长期下去,对于基金经理的人性是一种压抑,”杨文斌认为:“是否可以借鉴美国政府证券监管部门的做法?”
“在美国,基金经理被允许设立自己的帐户和购买股票,但是有申报制与时间限制,基金经理购买股票必须申报,购买股票必须保持6个月的持有期,并不得交易,同时必须信息披露。”杨文斌认为这种人性化的监管方式,值得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借鉴。
当前我们身处的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亦是信托责任的缺失,如果能通过更为适宜的监管,促使机构投资者忠实履行自己的信托义务,也许这个世界会平静很多。
堵疏结合两手“打鼠”
“老鼠仓”次第揭盅,基金沦为又一个被“打黑”的行业
投资者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打理,是因为相信那些基金经理们的投资眼光和技术超越他们,并给他们带来回报。但是,在过去的2009年,绝大部分的基金不仅未能给投资者创造业绩,而且由于上投摩根、南方基金、融通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涉嫌“老鼠仓”问题,使得基金业成为一个被“打黑”的行业。
去年的基金业整体业绩情况究竟如何?而基金业“黑手”究竟是如何“建仓”的?如何遏止“老鼠仓”再现?
疏于内控
绝大部分基金公司的管理层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自己旗下的基金经理在过去一年未能给投资者创造出超预期业绩,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压力。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中心数据(仅从单位净值)显示,截至去年11月27日,343只涉及股票的基金中,有135只基金单位净值不足1元。尽管部分基金的累计净值仍在1元以上,但近4成的基金仍未回到面值水平。
除了未能提升基金回报的业绩以外,基金公司管理层的内部管理问题是:其一,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其二,难防“老鼠仓”。
在针对当前基金行业突出的主要问题时,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文斌认为:行业规模发展过速后,出现了人才缺口,而公司在极力招揽基金经理的同时,疏忽于内部监管。
杨文斌表示,自己曾经在ING霸菱、华安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汇丰晋信基金等公司担任过15年的高级管理工作,在2001年参与领导了中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的成功发行后,中国新的基金公司出现不断的“井喷”。截至去年11月9日,中国已发行成立109只基金(A、B类分开计算),共募集资金2689.11亿元,甚至远远超过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全年的2033亿元。
在行业规模空前发展中,各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虽然基金种类繁多,吸引投资者的可能性也就增多,但是也势必令各基金之间展开竞争。在基金行业有一个实际存在的“规则”,就是投资者喜欢跟着某一个基金经理投资,并非按照该基金公司的品牌来选择投资。
以去年11月被深圳证监局查出的“老鼠仓”涉案人为例,涂强、韩刚、刘海等三人不仅在基金行业的履历坚硬,同时还分别有很好的业绩,如涂强在担任景顺长城鼎益基金经理期间,创造过净值增长0.238,涨幅30.01%的业绩;韩刚担任长城久富基金的基金经理期间,该基金净值增长0.51,增幅达50.9%;刘海担任长城稳健增利基金的基金经理期间,该基金净值增长14.22%。
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经常是一场人力资源上的博弈。根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截止去年10月底,共有150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按照计算,约每2.5天就有一位基金经理跳槽。而一旦出现基金行业排位靠前的基金经理跳到竞争对手,原基金公司将损失投资者。因此,各基金公司的压力非同一般:在极力延揽基金经理的同时,又如何对那些有着优秀业绩、并随时可能跳槽的基金经理进行监管?大部分情况下,基金经理实际上处于基金公司 “上宾”的地位。
“更何况对于倚重于基金经理的公司来说,高管层很难相信这些有着良好职业背景的基金经理会出‘黑手’。”杨文斌认为部分创造良好业绩,并有着坚实的行业从业履历、才能出众的基金经理很容易使得公司管理层对他们充满信任,而疏忽于内部监管。
三名“老鼠仓”涉案人的工作电脑中的私人股票交易帐户和记录,是被深圳证监局突击查出的,这至少就说明这些基金公司的IT系统监管存在严重缺口,而更重要的是,也暴露了公司高管层在内控上存在严重的管理缺陷。
不过,在杨文斌看来,深圳所爆出的“老鼠仓”,与其他更为隐秘的黑暗手法相比,可谓极为低劣。那么,究竟还有哪些“老鼠仓”的黑暗手法?
黑色手法
实际上,在基金行业里,所谓的“老鼠仓”是指基金经理在使用公有资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资金在低位买入该股票,待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其率先卖出个人仓位进而获利的行为。参与基金投资的机构和基民的资金则可能因此有被套牢的危险,这显然会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老鼠仓”因严重破坏市场公平交易原则,被认为是金融交易的“毒瘤”,但是“通常在中国,舆论把‘老鼠仓’简单化了,就是基金经理私开帐户,并因此为自己获利,但是在美国和日本,则对‘老鼠仓’有更宽泛的定义”,杨文斌指出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那些通过其他传播方式,知会场外,但是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利益的行为,能否也被称为‘老鼠仓’?”
杨文斌解释说,在国外,只要你向场外交易透露了信息,无论本人最终是否获利,都被界定为“老鼠仓”,要受法律制裁。
那么,按照国际惯例,所谓的“老鼠仓”究竟有多少种手法?
私下买卖股票。这种手法是最低层次的手法,就是自己私设帐户,或者利用关系人的帐户,进行股票交易。事实上,目前基金公司的员工很少有不买卖股票的,只是通过何种名义或手段来购买的问题。尽管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防范,比如要求基金经理本人上报自己及直系亲属的帐户资料等方式,但是却无法要求基金经理把所有私人关系网的帐户都全部上报,因此基金经理建立“老鼠仓”的机会实际上有很多。
先买先卖。这种手法是“老鼠仓”最基本的手法,基金经理想了解旗下基金的操作策略非常容易,如果基金经理同时在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中担任职务,则将更加便利地提前了解信息。具体方法就是,在了解到公司旗下基金资金准备买入股票或者卖出股票之前,将自己违规所购买的私人股票,先于行情买入或者卖出,并因此获取暴利,这种私下的先买先卖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原则。
内幕消息。这种手法最为常见,虽然基金公司内部设置类似监控录像、监控电话、监控网络,甚至要求基金经理在办公期间交出所有通讯设备,但是基金公司无法控制基金经理的人身自由,因此对于伺机要向场外透露交易信息的基金经理,“下手”的机会还是非常之多,比如借故离开办公室,或者工作结束后等空隙时间,向场外透露内幕消息,令场外获得消息者先于市场买卖股票。
锁仓。这是一个非常隐蔽且具有技术性的手法。通常是预先了解到公司旗下基金对某股票的投资决策后,基金经理会设计出周密的“私人计划”。手法就是,先对该股票确定一个心理价位,然后一旦当该股跌到这一价位,就利用自己私人帐户资金买入。而当机构吸筹该股并带动该股上涨中,自己一直按兵不动,直到股价接近高位时才开始逐批卖出,并最终完成暴利。
堵不如疏
“老鼠仓”不过是这一公众资产(共同基金资产)被肆意滥用和用来谋取私利的另一种手法。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明显受到了侵犯和损失,而基金管理者则违背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与信托的诚信原则。实际上,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不能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的自律,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疏堵结合:一手通过强化法律手段来堵塞“老鼠仓”的通路,另一手还要疏导。
“让每天沉浸在股票研究中的基金经理不能购买股票,长期下去,对于基金经理的人性是一种压抑,”杨文斌认为:“是否可以借鉴美国政府证券监管部门的做法?”
“在美国,基金经理被允许设立自己的帐户和购买股票,但是有申报制与时间限制,基金经理购买股票必须申报,购买股票必须保持6个月的持有期,并不得交易,同时必须信息披露。”杨文斌认为这种人性化的监管方式,值得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借鉴。
当前我们身处的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亦是信托责任的缺失,如果能通过更为适宜的监管,促使机构投资者忠实履行自己的信托义务,也许这个世界会平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