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不论是用顺叙、插叙或是倒叙,叙述的基本要求都是一样的,即要把一件事的始末,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交待得清清楚楚。其线索要明朗,事件的发展变化也要在情理之中。古文中的记叙,以简明称著,司马迁、罗贯中等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大师。这里就古文记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一些整合和评鉴。
一、注重选材
秦代末年的项羽,是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涉及到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十分复杂。司马迁写《项羽本纪》,不是去记项羽一生的流水账,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片断着重叙述。首先,作者把重点放在项羽二十四岁以后的活动上,即从起事开始到乌江自刎结束。二十四岁以前,只简略地说了两件事:一是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也就是兵法;二是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渡浙江,竟冲口而谓:“彼可取而代也。”就这么两件事,便充分表现了项羽少年时的悍鸷与粗率。起事以后,军事上只着力写了几场大的战争,外交上只写了鸿门宴,最后以乌江自刎而告终。
时间的跨度这么大,事件的牵涉面这么广,涉及到的人物这么多,司马迁在取舍、详略的处理上,抓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足以概括项羽某一个时期的经历,把项羽整个一生的活动,有声有色地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是克服记流水账的有效方法。叙述贵简明,是古代记叙文的一个特点,而着力于代表性的事件的记叙,便是达到简明的途径。
二、多用顺叙
古文中的叙述,也偶有用插叙、倒叙方法的,但不占主要地位,即便偶然使用,也要明确的交代,如用“按下不表,且说”之类提示语言,提醒读者注意。这种以顺叙为主的特点,想来是受史家笔法影响而形成的。《左传》是编年体,逐年逐月顺时记事。到了汉代,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记事的方法,还是以顺叙为主。
中国的读者多有这个习惯,看戏,听说唱都比较喜欢“有头有尾”,即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反映在记叙上,便多采用顺叙的办法,把一件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终局交代地清楚明白。这个特点,在小说与戏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水浒》《三国》《红楼梦》这些名著,无一不对书中人物的来龙去脉作明白的说明。这种顺叙方式,在优秀的作品里毫无流水账的弊病。《水浒》介绍林冲,不过集中在四、五回中,每一回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直到他上了梁山,杀了王伦,才告一个段落,以后便不着力去写他了。这种一步步叙述的办法,使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晰。近代小说大量使用倒叙、插叙,显然是受外来文艺影响造成的。
三、追求简明
近代小说,作者自己出面叙述较多,并往往因此花很多笔墨。古代小说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去完成,作者一般是避免直接出面叙述的。因此,故事的连续性要明朗得多,特别是古典小说,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古典小说,作者出面的介绍,往往只在开头部分,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概念的,如,某某人,某地人氏,多大岁数,性情如何,等等。先给读者一个梗概的印象,帮助他们清楚领会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展开情节,这样,读者便不致感到突如其来,思想无准备,这种方法,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概括性的介绍完后,故事开始了,又多数是这样的,一日,行至某地,……这种办法,中国读者很容易接受。
古典小说由作者出面的叙述,在多数情况下,只限提供背景,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这类,一旦故事展开后,就极少作这种概念性的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当然,作者出面作直接叙述,并非总只在文章的开头,在凡须作者交代的情况下,也并不回避,尤其是背景情况,作者不作出交代,便可能造成读者领会上的困难。
至于散文、游记之类,因以第一人称叙述为多,所以,叙述便取直接出面的方式,用陈述、介绍的办法。唐、宋以来的散文、游记,几乎如此。
这种方法简明扼要,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行文以简明为贵的道理,往往花了许多笔墨去做无谓的描写,讲了半天,才说出时间、地点、人物。这是造成文字冗长的一个原因。
四、单线结构
以一人一事为主构织故事,这是古代叙事性作品一个明显特点,不论是长篇与短篇,多数如此。我国古代的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都是由单一的线索去构织故事,几条线平行或交织推进的,几乎没有。这种办法,情节的发展十分明晰,主次很分明。由一人一事牵动全局,次要的人物、事件无不围绕中心,主线推进到什么程度,次要性的也相应发展,直到终结。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要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比如它当中的《促织》这一篇,故事极其曲折,却始终未偏离主线。皇室贵胄以斗促织为戏,强迫天下供奉,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一只,又不幸为儿子弄死,他一气之下,重责了小孩,小孩竟投井了,虽幸免一死,却始终神智昏迷。虫死子痴,几乎是绝望了。可是,竟又得一只促织,献上后,所向无敌,主人公因此而免于难,最后,作者才交代出来:原来那只促织是儿子变的。全文紧扣着主人公捉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再得促织这个事件去构织故事,虽然曲折离奇,却因着力写一个人,扣紧写一件事而并未影响情节的清晰。
这个方法很值得学习,现在的一些记叙性文章,常常将一些游离性的情节窜入作品中,使主要线索因之不明。这不仅使主题的表现、故事的完整受到损害,而且我国读者也不习惯于这样的写法。
一、注重选材
秦代末年的项羽,是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涉及到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十分复杂。司马迁写《项羽本纪》,不是去记项羽一生的流水账,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片断着重叙述。首先,作者把重点放在项羽二十四岁以后的活动上,即从起事开始到乌江自刎结束。二十四岁以前,只简略地说了两件事:一是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也就是兵法;二是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渡浙江,竟冲口而谓:“彼可取而代也。”就这么两件事,便充分表现了项羽少年时的悍鸷与粗率。起事以后,军事上只着力写了几场大的战争,外交上只写了鸿门宴,最后以乌江自刎而告终。
时间的跨度这么大,事件的牵涉面这么广,涉及到的人物这么多,司马迁在取舍、详略的处理上,抓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足以概括项羽某一个时期的经历,把项羽整个一生的活动,有声有色地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是克服记流水账的有效方法。叙述贵简明,是古代记叙文的一个特点,而着力于代表性的事件的记叙,便是达到简明的途径。
二、多用顺叙
古文中的叙述,也偶有用插叙、倒叙方法的,但不占主要地位,即便偶然使用,也要明确的交代,如用“按下不表,且说”之类提示语言,提醒读者注意。这种以顺叙为主的特点,想来是受史家笔法影响而形成的。《左传》是编年体,逐年逐月顺时记事。到了汉代,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记事的方法,还是以顺叙为主。
中国的读者多有这个习惯,看戏,听说唱都比较喜欢“有头有尾”,即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反映在记叙上,便多采用顺叙的办法,把一件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终局交代地清楚明白。这个特点,在小说与戏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水浒》《三国》《红楼梦》这些名著,无一不对书中人物的来龙去脉作明白的说明。这种顺叙方式,在优秀的作品里毫无流水账的弊病。《水浒》介绍林冲,不过集中在四、五回中,每一回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直到他上了梁山,杀了王伦,才告一个段落,以后便不着力去写他了。这种一步步叙述的办法,使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晰。近代小说大量使用倒叙、插叙,显然是受外来文艺影响造成的。
三、追求简明
近代小说,作者自己出面叙述较多,并往往因此花很多笔墨。古代小说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去完成,作者一般是避免直接出面叙述的。因此,故事的连续性要明朗得多,特别是古典小说,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古典小说,作者出面的介绍,往往只在开头部分,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概念的,如,某某人,某地人氏,多大岁数,性情如何,等等。先给读者一个梗概的印象,帮助他们清楚领会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展开情节,这样,读者便不致感到突如其来,思想无准备,这种方法,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概括性的介绍完后,故事开始了,又多数是这样的,一日,行至某地,……这种办法,中国读者很容易接受。
古典小说由作者出面的叙述,在多数情况下,只限提供背景,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这类,一旦故事展开后,就极少作这种概念性的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当然,作者出面作直接叙述,并非总只在文章的开头,在凡须作者交代的情况下,也并不回避,尤其是背景情况,作者不作出交代,便可能造成读者领会上的困难。
至于散文、游记之类,因以第一人称叙述为多,所以,叙述便取直接出面的方式,用陈述、介绍的办法。唐、宋以来的散文、游记,几乎如此。
这种方法简明扼要,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行文以简明为贵的道理,往往花了许多笔墨去做无谓的描写,讲了半天,才说出时间、地点、人物。这是造成文字冗长的一个原因。
四、单线结构
以一人一事为主构织故事,这是古代叙事性作品一个明显特点,不论是长篇与短篇,多数如此。我国古代的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都是由单一的线索去构织故事,几条线平行或交织推进的,几乎没有。这种办法,情节的发展十分明晰,主次很分明。由一人一事牵动全局,次要的人物、事件无不围绕中心,主线推进到什么程度,次要性的也相应发展,直到终结。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要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比如它当中的《促织》这一篇,故事极其曲折,却始终未偏离主线。皇室贵胄以斗促织为戏,强迫天下供奉,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一只,又不幸为儿子弄死,他一气之下,重责了小孩,小孩竟投井了,虽幸免一死,却始终神智昏迷。虫死子痴,几乎是绝望了。可是,竟又得一只促织,献上后,所向无敌,主人公因此而免于难,最后,作者才交代出来:原来那只促织是儿子变的。全文紧扣着主人公捉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再得促织这个事件去构织故事,虽然曲折离奇,却因着力写一个人,扣紧写一件事而并未影响情节的清晰。
这个方法很值得学习,现在的一些记叙性文章,常常将一些游离性的情节窜入作品中,使主要线索因之不明。这不仅使主题的表现、故事的完整受到损害,而且我国读者也不习惯于这样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