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中的作用,分析这种护理方式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4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收集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组44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对于护理的管理模式、病区的整体环境、护士的知识指导以及人文氛围等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平均满意度超过26分,对照组的平均满意度仅为2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对有效规避神经外科中的护理风险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神经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0-02近年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三方面满意,即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和政府满意。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8-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5岁;病种类型:16例脑外伤,12例脑血管意外,4例脑神经肿瘤,8例家族遗传病;手术前采用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其中最高得分为12分,最低为4分,平均得分7.23±2.5分;干预组4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在9-56岁之间,平均年龄32±2.7岁;病种类型:20例脑外伤,13例脑血管意外,5例脑神经肿瘤,6例家族遗传病;手术前采用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其中最高得分为13分,最低为5分,平均得分6.93±2.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对策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护理方式。干预组进行常规护理上的优质护理。
1.2.1首先把护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1-3名资深护士作为小组负责人,每位护士照顾4位患者,全程实施基础护理、治疗前后的护理、心理护理、生活作息的指导、饮食指导。
1.2.2为营造安静干净的病区环境,清洁人员保证每天打扫2-3次。
1.2.3对于患者家属、朋友的探视严格控制人次和时间,根据患者整体的身体机能来决定是否准许探望,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1.2.4护士的知识指导,主要是健康宣教和营養知识宣教,当面向患者普及神经外科的基础知识、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也可以间接宣传,通过定期更换宣传手册或图版内容,达到知识普及的效果。
1.2.5人文氛围的增强,小组成员至少每天3-4次巡视病房,把责任护士介绍给患者家属,定时告诉患者当天的治疗以及护理事项和时间,多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隔2天进行一次面对面谈话,适当做些心理护理,增强护患关系。
1.3满意率指标[2]主要以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患者对护理的管理模式、病区的整体环境、护士的知识指导、人文氛围、护理质量以及服务的主动性六个方面,满意度评分标准,见表1。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统计情况分析干预组44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对于护理的管理模式、病区的整体环境、护士的知识指导以及人文氛围等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情况分析干预组的平均满意度超过26分,对照组的平均满意度仅为2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情况,见表2。
3讨论
3.1人文氛围有待提高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对人文氛围满意的只有19例,对照组仅为9例,说明不管是常规护理还是优质护理在人文氛围的增强方面都没有显著进步。护理人员在护理时一定要多关心患者,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选择,详细耐心地为他们解释各种问题。进行特殊护理和特殊治疗前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他们协调商讨好,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委婉阐述,给他们足够的考虑时间和空间,征得他们同意后再签署协议书。努力协调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3.2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中的作用①加强护患沟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②严格按照用药的流程[3],规范操作,随时监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③提高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及时补充知识充实各方面能力,降低风险率。④无菌操作严格遵守,避免交叉感染。通过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注意护理的各个细节,尽可能降低患者的风险,增强患者治疗的配合度以及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对医院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1]李琦,朱秀梅,叶莉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1):128-129.
[2]徐美娣,朱凌云,蒋燕.整体护理工作在神经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2010(33):66-67.
[3]邓辉茹.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2010(08):10-11.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神经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0-02近年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三方面满意,即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和政府满意。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导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8-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2.5岁;病种类型:16例脑外伤,12例脑血管意外,4例脑神经肿瘤,8例家族遗传病;手术前采用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其中最高得分为12分,最低为4分,平均得分7.23±2.5分;干预组4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在9-56岁之间,平均年龄32±2.7岁;病种类型:20例脑外伤,13例脑血管意外,5例脑神经肿瘤,6例家族遗传病;手术前采用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其中最高得分为13分,最低为5分,平均得分6.93±2.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对策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的常规护理方式。干预组进行常规护理上的优质护理。
1.2.1首先把护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1-3名资深护士作为小组负责人,每位护士照顾4位患者,全程实施基础护理、治疗前后的护理、心理护理、生活作息的指导、饮食指导。
1.2.2为营造安静干净的病区环境,清洁人员保证每天打扫2-3次。
1.2.3对于患者家属、朋友的探视严格控制人次和时间,根据患者整体的身体机能来决定是否准许探望,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1.2.4护士的知识指导,主要是健康宣教和营養知识宣教,当面向患者普及神经外科的基础知识、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也可以间接宣传,通过定期更换宣传手册或图版内容,达到知识普及的效果。
1.2.5人文氛围的增强,小组成员至少每天3-4次巡视病房,把责任护士介绍给患者家属,定时告诉患者当天的治疗以及护理事项和时间,多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隔2天进行一次面对面谈话,适当做些心理护理,增强护患关系。
1.3满意率指标[2]主要以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患者对护理的管理模式、病区的整体环境、护士的知识指导、人文氛围、护理质量以及服务的主动性六个方面,满意度评分标准,见表1。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统计情况分析干预组44例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对于护理的管理模式、病区的整体环境、护士的知识指导以及人文氛围等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情况分析干预组的平均满意度超过26分,对照组的平均满意度仅为2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情况,见表2。
3讨论
3.1人文氛围有待提高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对人文氛围满意的只有19例,对照组仅为9例,说明不管是常规护理还是优质护理在人文氛围的增强方面都没有显著进步。护理人员在护理时一定要多关心患者,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尊重他们的选择,详细耐心地为他们解释各种问题。进行特殊护理和特殊治疗前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他们协调商讨好,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委婉阐述,给他们足够的考虑时间和空间,征得他们同意后再签署协议书。努力协调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3.2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中的作用①加强护患沟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②严格按照用药的流程[3],规范操作,随时监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③提高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及时补充知识充实各方面能力,降低风险率。④无菌操作严格遵守,避免交叉感染。通过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注意护理的各个细节,尽可能降低患者的风险,增强患者治疗的配合度以及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对医院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1]李琦,朱秀梅,叶莉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1):128-129.
[2]徐美娣,朱凌云,蒋燕.整体护理工作在神经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2010(33):66-67.
[3]邓辉茹.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201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