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文化是中华甚至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远古文化,是夏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周初的圣贤们和劳动人民劳动实践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文化。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礼、孝、和”为伦理观念,以“民”为立国之本,以“法”为治国之根,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古代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廉政文化是以廉洁从政为核心的理论、价值观念、行为选择、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的系统整合。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从以下四种关系研讨周文化对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是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聚合力
周王朝建国初期,武王因病早逝,国家政局未稳,百废待兴。周公尊从先祖世代传承的治国方略,勇挑国家重担,毅然为周王朝进行了分封诸侯,营建成周,颁行政令等一系列举措。国家统治稳定后,周公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承袭损益,制礼作乐,以使国家迅速走向发展的轨道。《礼记·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从内容方面讲,所谓“周礼”实际上是在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它包罗万端,举凡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典到日常起居,莫不以“礼”相规范,其中又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为基本特征。作为政治范畴,周公的“礼”,实即对宗法封建等级秩序的严格规定;作为伦理范畴,“礼”的基本原则即所谓尊尊、长长、亲亲、男女又别、长幼有序。“周礼”可分为“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等不同层面,就礼乐制度的内涵而言,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而狭义的礼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周代的礼乐制度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明份、树威、节民心”。“明份”指的是将处于血缘联系中的全体社会成员分别开来,使其“明份(等级身份)”,所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辨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树威”就是要维护宗法封建等级制,使社会全体成员“畏大人”、“尊其尊者”;“节民心”使民知其所当为,所不当为 。“礼”的本身虽包涵着重要的社会规范和严格的统治秩序,但如果它仅仅是一种僵化的外在形势,而没有提升为人们的自觉理念和内在要求,便难免使庶民百姓接受,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简而言之,形之于外的“礼”必须在强调社会规则的基础上予以向社会全体成员公布,以取得良好的融合,交流的效果。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进入谨慎恭谨、尊规守矩的理性行为境界,在这方面,“和故万物皆化”的“乐”确有其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它可以对基于理性层面用以“别异”的“礼 ”,从感性的层面上加以补充。正是鉴于“别异”二者的这种互补性,周公不仅通过“制礼”,将人们的全部思想行为纳入既定的框架中,而且还“作乐”,以便充分发挥蕴含在“乐”中的“和同”、“安德”、“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使不同等级的人能够维护社会等级差别,相亲相爱、和睦共处。
二、是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明重点
周室先贤们为了正确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以“明德慎罚”为修身之本。“明德”就是指以高尚的德行、品质、教育人、感化人;“慎罚”就是用刑适当,对于用战争和刑罚必须慎重,量刑不可过分。要求治理国家必须明德慎罚,从“德”为先。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春秋后期的孔子非常赞同周人的明德慎罚说,承乐不兴,则形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以无所措手足。“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就是周人明德慎刑的具体体现。 “明德慎行”是按道德规范而行,三思而行。历代思想家和从政者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周代的圣贤周太王、周文王、周公、召公都是明德慎行的典范,《帝王世纪》中指出:“古公亶父以修德为百姓所附”,是说古公的德行好,引来四海的百姓归附投奔而来。他们认为“正人”先要“正己”,以“身教”辅以“言教”,甚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们还认为,“明德”与否,是一个政权兴衰的关键。周公认为,“以德配天地”,有德者才能得到天命,无德就是丧失天命。他在《诗经·皇灵》中指出:天上的上帝四处寻找有德之人,终于找到了周文王,文丁失德,纣王无道,上帝(天意)已经不愿看到他们继续拥有天地,周文王父子有大德才保佑他们“翦商而拥有周天下”,他们得了这样的天命才建立了西周政权。岐周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观点,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念,赋予周人讲“诚信”,讲“仁义”的伟大道德传统。今天我们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既要抓住各级领导干部,又不能放松普通党员干部,要上下统一、上下联动、上下相承。党员领导干部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身居要位,手握重权,腐败风险系数高,作为组织要时刻从关心、爱护、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越是工作出色、风光煞尽的时候,越要多加教育、多促警醒、多打招呼、多拉袖子,使其始终保持警醒自重、绷紧廉洁自律之弦,尽可能的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普通党员是重中之先,要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尽可能地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关口前移、触觉前伸,使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树立在拥有权力之前、掌控权力之初、行使权力之先。
三、是要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扬优势
周代贤明君主从商汤灭亡教训深刻意识到实行暴政的严重后果。,从建国初期就采取廉洁勤政治国的政治策略:一是礼贤下士,仁慈爱人,长久争取人心。周文王曾经多次登门拜访姜太公,商讨兴周的策略。正因为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目中不暇食以待士,”所以“士以比多归之,”连许多在殷王朝做大官的大人物都纷纷叛纣归周。二是行善修德。文王自商纣姜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阴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不难看出,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商汤,夺取政权的斗争需要。“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于天下”,岐周的政治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三是见善即行,立马就办。他曾“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土,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赞赏某种善言却不尽快实行)不祥。’是曰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刘向《说苑·政理》)。孟子也曾热情介绍周文王的仁政善举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仁者世禄,关市讥(检查)而不征,泽梁(在湖泊打鱼)无禁,罪人不拏(不株连妻子儿女),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宽大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是仁政的本质体现。由于周文王行善积德,善于团结内部力量,提倡“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社会道德,周文王领导的周朝国势日盛,许多小国,以周为师,臣服于周,先后投诚89国。我们纪检监察机关身处反腐倡廉第一线,既直接掌握着大量的腐败典型案件,也容易发现真正的勤廉双优典型。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同时,及时发现、培养、树立一大批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勤廉双优典型,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提供鲜活教材。要坚持正与反相结合、疏与堵相结合、扬与弃相结合,不断拓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做到既注重从正面正确引导、又注重从反面警示警诫,既把人往好的一面引、又防止人往坏的一边走,使贪耻廉荣的价值理念真正成为时代和社会的主旋律、正气歌。
四、是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求实效
先周时期,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等周室先贤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他们认为“正人”先要“正己”。文王、武王虽贵为天子也注重修德行事,他们身体力行、勤政廉洁。西周初期,周室贵族召康公姬奭虽位居三公,但却勤政奉公、躬行乡里、一身正气,堪称当世勤政廉洁的楷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从动中求实效,结合不同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实际,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接受、愿意参与、乐于体验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政策规定、纪律要求通过活动载体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我意识,实现入目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简介:赵林岐,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6,籍贯:陕西岐山;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职称:助理馆员。
一、是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聚合力
周王朝建国初期,武王因病早逝,国家政局未稳,百废待兴。周公尊从先祖世代传承的治国方略,勇挑国家重担,毅然为周王朝进行了分封诸侯,营建成周,颁行政令等一系列举措。国家统治稳定后,周公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承袭损益,制礼作乐,以使国家迅速走向发展的轨道。《礼记·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从内容方面讲,所谓“周礼”实际上是在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它包罗万端,举凡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典到日常起居,莫不以“礼”相规范,其中又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为基本特征。作为政治范畴,周公的“礼”,实即对宗法封建等级秩序的严格规定;作为伦理范畴,“礼”的基本原则即所谓尊尊、长长、亲亲、男女又别、长幼有序。“周礼”可分为“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等不同层面,就礼乐制度的内涵而言,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而狭义的礼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周代的礼乐制度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明份、树威、节民心”。“明份”指的是将处于血缘联系中的全体社会成员分别开来,使其“明份(等级身份)”,所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辨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树威”就是要维护宗法封建等级制,使社会全体成员“畏大人”、“尊其尊者”;“节民心”使民知其所当为,所不当为 。“礼”的本身虽包涵着重要的社会规范和严格的统治秩序,但如果它仅仅是一种僵化的外在形势,而没有提升为人们的自觉理念和内在要求,便难免使庶民百姓接受,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简而言之,形之于外的“礼”必须在强调社会规则的基础上予以向社会全体成员公布,以取得良好的融合,交流的效果。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进入谨慎恭谨、尊规守矩的理性行为境界,在这方面,“和故万物皆化”的“乐”确有其无可替代的教化功能;它可以对基于理性层面用以“别异”的“礼 ”,从感性的层面上加以补充。正是鉴于“别异”二者的这种互补性,周公不仅通过“制礼”,将人们的全部思想行为纳入既定的框架中,而且还“作乐”,以便充分发挥蕴含在“乐”中的“和同”、“安德”、“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使不同等级的人能够维护社会等级差别,相亲相爱、和睦共处。
二、是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明重点
周室先贤们为了正确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以“明德慎罚”为修身之本。“明德”就是指以高尚的德行、品质、教育人、感化人;“慎罚”就是用刑适当,对于用战争和刑罚必须慎重,量刑不可过分。要求治理国家必须明德慎罚,从“德”为先。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春秋后期的孔子非常赞同周人的明德慎罚说,承乐不兴,则形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以无所措手足。“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就是周人明德慎刑的具体体现。 “明德慎行”是按道德规范而行,三思而行。历代思想家和从政者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周代的圣贤周太王、周文王、周公、召公都是明德慎行的典范,《帝王世纪》中指出:“古公亶父以修德为百姓所附”,是说古公的德行好,引来四海的百姓归附投奔而来。他们认为“正人”先要“正己”,以“身教”辅以“言教”,甚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们还认为,“明德”与否,是一个政权兴衰的关键。周公认为,“以德配天地”,有德者才能得到天命,无德就是丧失天命。他在《诗经·皇灵》中指出:天上的上帝四处寻找有德之人,终于找到了周文王,文丁失德,纣王无道,上帝(天意)已经不愿看到他们继续拥有天地,周文王父子有大德才保佑他们“翦商而拥有周天下”,他们得了这样的天命才建立了西周政权。岐周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观点,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念,赋予周人讲“诚信”,讲“仁义”的伟大道德传统。今天我们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既要抓住各级领导干部,又不能放松普通党员干部,要上下统一、上下联动、上下相承。党员领导干部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身居要位,手握重权,腐败风险系数高,作为组织要时刻从关心、爱护、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越是工作出色、风光煞尽的时候,越要多加教育、多促警醒、多打招呼、多拉袖子,使其始终保持警醒自重、绷紧廉洁自律之弦,尽可能的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普通党员是重中之先,要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尽可能地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关口前移、触觉前伸,使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树立在拥有权力之前、掌控权力之初、行使权力之先。
三、是要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扬优势
周代贤明君主从商汤灭亡教训深刻意识到实行暴政的严重后果。,从建国初期就采取廉洁勤政治国的政治策略:一是礼贤下士,仁慈爱人,长久争取人心。周文王曾经多次登门拜访姜太公,商讨兴周的策略。正因为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目中不暇食以待士,”所以“士以比多归之,”连许多在殷王朝做大官的大人物都纷纷叛纣归周。二是行善修德。文王自商纣姜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阴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不难看出,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商汤,夺取政权的斗争需要。“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于天下”,岐周的政治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三是见善即行,立马就办。他曾“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土,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赞赏某种善言却不尽快实行)不祥。’是曰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刘向《说苑·政理》)。孟子也曾热情介绍周文王的仁政善举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仁者世禄,关市讥(检查)而不征,泽梁(在湖泊打鱼)无禁,罪人不拏(不株连妻子儿女),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宽大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是仁政的本质体现。由于周文王行善积德,善于团结内部力量,提倡“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社会道德,周文王领导的周朝国势日盛,许多小国,以周为师,臣服于周,先后投诚89国。我们纪检监察机关身处反腐倡廉第一线,既直接掌握着大量的腐败典型案件,也容易发现真正的勤廉双优典型。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同时,及时发现、培养、树立一大批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勤廉双优典型,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提供鲜活教材。要坚持正与反相结合、疏与堵相结合、扬与弃相结合,不断拓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做到既注重从正面正确引导、又注重从反面警示警诫,既把人往好的一面引、又防止人往坏的一边走,使贪耻廉荣的价值理念真正成为时代和社会的主旋律、正气歌。
四、是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求实效
先周时期,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等周室先贤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他们认为“正人”先要“正己”。文王、武王虽贵为天子也注重修德行事,他们身体力行、勤政廉洁。西周初期,周室贵族召康公姬奭虽位居三公,但却勤政奉公、躬行乡里、一身正气,堪称当世勤政廉洁的楷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从动中求实效,结合不同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实际,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接受、愿意参与、乐于体验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政策规定、纪律要求通过活动载体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我意识,实现入目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简介:赵林岐,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6,籍贯:陕西岐山;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职称: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