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桑树品种多,且全国均有栽培,市售桑白皮野生或栽培均有。《中国药典》规定桑白皮药材来源于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一些地方将同属植物华桑M. cathayana 、蒙桑M. mongolica、鸡桑M. australis的干燥根皮同样作为桑白皮入药。影响桑白皮药材应用情况的不仅包括品种,还有采收加工等。通过对文献资料调研、产地合作社、药材销售商提供的信息、道地产区和主产区实地调研对中药桑白皮现状分析,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品种;考证;使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桑的应用历史非常久远,人工培育桑树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还将嫁接、杂交等技术用于桑树培育[1-3],现国内果桑、叶桑等品种已有上百种,故桑树品种复杂性。近百余年来, Morus属分类变换频繁,现全球共约50余种桑树,曾采用的学名总数则多达250余种,加上蚕桑界与植物学界对我国桑的分类长期以来未有统一认识,且至今沟通甚少,造成文献中采用桑的学名较为混乱。对于中医药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桑Morus alba L.包含的具体品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中医药关于桑的分类一直沿用1917年小泉源一的分类方法[4],依然不可避免地导致非Morus alba L.来源的桑根皮药用,而药材市场调查的结果亦是如此。
1 本草考证
中药使用讲求道地性,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医药理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药材质量控制的客观判别标准。桑白皮主要用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等证。北魏《齐民要术》主要依据地域区别、树干高低以及果实的颜色分类;唐宋时期桑树的分类表现在对果实和树叶特征的关注,在桑树分类时所描述的形态特征较为详细,唐容川《本草问答》[5]将桑分为“荆之类”与“鲁之类”,以现代植物分类学观点考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荆桑与鲁桑各为一种植物,但它们分别有较多的栽培品种。明朝《本草纲目》又引《种树书》云“桑以构接则桑大”,在文献记载中出现嫁接,清代关于桑的研究较活跃。在丰富桑树品种的同时亦造成分类学上的混乱。品种繁多,因缺乏分类学知识,同一桑种的形态特征变异性更大。
历史上林奈、毛利奇、施林奇、布油、施耐德等均对桑进行分类,近代我国借鉴国外桑属分类,但也存在分歧的地方,我国1937年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及《中国药学大辞典》、1998年张秀实《中国植物志》桑属分类沿用小泉源一提出以雌花花柱作为基本分类特征,并沿用至今[4],从现代植物分类学角度看,古代的桑树名称,大多往往是泛指一类桑树,如“荆桑”、“鲁桑”、“白桑”等均归属Morus alba L.。
2 应用现状
近百余年来,Morus属的分类学处理非常频繁,20世纪以前为经验分类,20世纪以来为科学分类,又因蚕桑界与植物学界没有统一命名原则,造成文献采用的学名较为混乱,加上药农对植物分类并不十分清楚,则不可避免地导致非Morus alba L.来源的桑树被药用,而药材市场调查的结果亦是如此。走访、调研跟踪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桑白皮商品药材,其中一家药材来源于河南省禹州市朱阁乡,基本确定该药材的原植物应为鲁桑Morus alba L. var. multicaulis (Perrorr.)Loud。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调查,发现桑白皮药材的原植物除桑外,还有鸡桑、蒙桑以及来源于杂交桑等。桑白皮实际应用来源于Morus属不断变化的品种。因此,尽管桑类中药在历版药典中基原均定为桑Morus alba L.,但实际市场药材情况与药典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杨文宇、张庆建等[6-7]通过对桑源药材研究,发现多个品种的桑根皮与Morus alba L.成分、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现代文献研究均未发现对桑白皮采收年限做相关规定或建议。现市售桑白皮野生或栽培均有,野生桑白皮基本不能确定其具体生长年限,桑白皮多挖取10年以上桑树根皮入药,甚至20以上桑树根皮。产地生长5-6年的桑树根皮即可做桑白皮入药。《中国药典》桑白皮项下规定,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桑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開,剥取根皮,晒干[8]。韩学俭等[9]观点与药典一致。寿旦等[10]认为1、2、4、7、8 月采收的桑白皮东莨菪内酯含量最高,且不除粗皮的含量大于除粗皮,春、夏两季为桑白皮最佳采收期,加工方法不应作严格要求。
3 可持续发展趋势
有史以来桑主要用于蚕桑丝绸工业,中医药为其主要的副业。桑白皮以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入药,一旦采挖取根皮,则该植株不能再产生其他有效价值。赵云生等[11]提出谁利用谁保护资源的观点,产品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资源使用必须考虑原料药的药源,包括产地、资源状况、野生资源利用方式、物种生物学特性、抚育更新方法、资源保护措施、基地建设规划等相关内容,桑白皮的利用过程中应做到“谁利用、谁保护”,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桑栽培技术非常成熟,野生或栽培均广泛,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4,7,12]。因此,桑繁殖能力不存在风险,但桑白皮再生和更新时间较长,使用需提前做计划。
4 结语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好药材的首要保证是基原,其次是加工等管理。药材质量是控制中药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药材质量稳定对保证有关产品质量均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栽培基原直接关系药材真伪与药材质量有直接影响。历版药典桑白皮基原均只收载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一种,实际上中药界、植物界以及蚕桑界对于植物分类存在细微差异,分类学中桑Morus alba L.、鲁桑M. alba var. multicaulis、华桑M. cathayana、蒙桑M. mongolica、鸡桑M. australis等历代均为桑白皮药材来源。 桑白皮成药周期长,供应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市场供应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异常波动时需要对蚕桑行业分析,以及桑的栽培面积进行调查,查看导致波动的根本原因以合理指导,保持桑白皮稳定有序供给。如果跌价应关注药农是否会将预计栽培桑的土地用于栽培其他作物,如枳壳等;如果大涨则要防止农户盲目采挖年限不足的桑树,甚至出现滥挖非桑品种的桑科其他桑属资源的情况,而出现药材质量下降,后期供应过剩价格大跌,药农效益得不到保证等挫伤药农的种植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肖更生,刘学铭,廖森泰. 我所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状况[C]//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 中国蚕学会: 中国蚕学会, 2005: 329-334.
[2] 高其璋,彭晓虹,邓真华. 江西省桑树产业現状与发展分析[J]. 蚕桑茶叶通讯, 2014, (1): 1-3.
[3] 潘荣,苏茂科. 四川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四川蚕业, 2013, (2): 2-5.
[4] 杨文宇. 中药桑枝和桑白皮的品种、品质与药效的研究[D]. 四川·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
[5] 张伯龙问,黄杰熙评注. 本草问答评注[M]. 太原: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1: 22-23.
[6] 张庆建. 鸡桑、华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中国·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科学院, 2007.
[7] 赵婷婷. 同源药材桑枝、桑白皮功效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研究[D]. 中国·山西: 山西医科大, 2017.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40.
[9] 韩学俭,高农. 桑白皮采收与加工技术[J]. 中国供销商情, 2003, (12): 30-31.
[10] 寿旦,孙静芸. 桑白皮不同加工方法及采收期的东莨菪内酯含量比较[J]. 中成药, 2001, 23(9): 28-29.
[11] 赵云生,万德光,严铸云. 远志资源生产现状调查[J].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4): 1-3.
[12] 宿树兰,段金廒,欧阳臻. 我国桑属(Morus L.)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7): 1-6.
关键词:桑;品种;考证;使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桑的应用历史非常久远,人工培育桑树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还将嫁接、杂交等技术用于桑树培育[1-3],现国内果桑、叶桑等品种已有上百种,故桑树品种复杂性。近百余年来, Morus属分类变换频繁,现全球共约50余种桑树,曾采用的学名总数则多达250余种,加上蚕桑界与植物学界对我国桑的分类长期以来未有统一认识,且至今沟通甚少,造成文献中采用桑的学名较为混乱。对于中医药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桑Morus alba L.包含的具体品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中医药关于桑的分类一直沿用1917年小泉源一的分类方法[4],依然不可避免地导致非Morus alba L.来源的桑根皮药用,而药材市场调查的结果亦是如此。
1 本草考证
中药使用讲求道地性,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医药理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药材质量控制的客观判别标准。桑白皮主要用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等证。北魏《齐民要术》主要依据地域区别、树干高低以及果实的颜色分类;唐宋时期桑树的分类表现在对果实和树叶特征的关注,在桑树分类时所描述的形态特征较为详细,唐容川《本草问答》[5]将桑分为“荆之类”与“鲁之类”,以现代植物分类学观点考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荆桑与鲁桑各为一种植物,但它们分别有较多的栽培品种。明朝《本草纲目》又引《种树书》云“桑以构接则桑大”,在文献记载中出现嫁接,清代关于桑的研究较活跃。在丰富桑树品种的同时亦造成分类学上的混乱。品种繁多,因缺乏分类学知识,同一桑种的形态特征变异性更大。
历史上林奈、毛利奇、施林奇、布油、施耐德等均对桑进行分类,近代我国借鉴国外桑属分类,但也存在分歧的地方,我国1937年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及《中国药学大辞典》、1998年张秀实《中国植物志》桑属分类沿用小泉源一提出以雌花花柱作为基本分类特征,并沿用至今[4],从现代植物分类学角度看,古代的桑树名称,大多往往是泛指一类桑树,如“荆桑”、“鲁桑”、“白桑”等均归属Morus alba L.。
2 应用现状
近百余年来,Morus属的分类学处理非常频繁,20世纪以前为经验分类,20世纪以来为科学分类,又因蚕桑界与植物学界没有统一命名原则,造成文献采用的学名较为混乱,加上药农对植物分类并不十分清楚,则不可避免地导致非Morus alba L.来源的桑树被药用,而药材市场调查的结果亦是如此。走访、调研跟踪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桑白皮商品药材,其中一家药材来源于河南省禹州市朱阁乡,基本确定该药材的原植物应为鲁桑Morus alba L. var. multicaulis (Perrorr.)Loud。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调查,发现桑白皮药材的原植物除桑外,还有鸡桑、蒙桑以及来源于杂交桑等。桑白皮实际应用来源于Morus属不断变化的品种。因此,尽管桑类中药在历版药典中基原均定为桑Morus alba L.,但实际市场药材情况与药典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杨文宇、张庆建等[6-7]通过对桑源药材研究,发现多个品种的桑根皮与Morus alba L.成分、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现代文献研究均未发现对桑白皮采收年限做相关规定或建议。现市售桑白皮野生或栽培均有,野生桑白皮基本不能确定其具体生长年限,桑白皮多挖取10年以上桑树根皮入药,甚至20以上桑树根皮。产地生长5-6年的桑树根皮即可做桑白皮入药。《中国药典》桑白皮项下规定,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桑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開,剥取根皮,晒干[8]。韩学俭等[9]观点与药典一致。寿旦等[10]认为1、2、4、7、8 月采收的桑白皮东莨菪内酯含量最高,且不除粗皮的含量大于除粗皮,春、夏两季为桑白皮最佳采收期,加工方法不应作严格要求。
3 可持续发展趋势
有史以来桑主要用于蚕桑丝绸工业,中医药为其主要的副业。桑白皮以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入药,一旦采挖取根皮,则该植株不能再产生其他有效价值。赵云生等[11]提出谁利用谁保护资源的观点,产品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资源使用必须考虑原料药的药源,包括产地、资源状况、野生资源利用方式、物种生物学特性、抚育更新方法、资源保护措施、基地建设规划等相关内容,桑白皮的利用过程中应做到“谁利用、谁保护”,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桑栽培技术非常成熟,野生或栽培均广泛,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4,7,12]。因此,桑繁殖能力不存在风险,但桑白皮再生和更新时间较长,使用需提前做计划。
4 结语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好药材的首要保证是基原,其次是加工等管理。药材质量是控制中药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药材质量稳定对保证有关产品质量均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栽培基原直接关系药材真伪与药材质量有直接影响。历版药典桑白皮基原均只收载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一种,实际上中药界、植物界以及蚕桑界对于植物分类存在细微差异,分类学中桑Morus alba L.、鲁桑M. alba var. multicaulis、华桑M. cathayana、蒙桑M. mongolica、鸡桑M. australis等历代均为桑白皮药材来源。 桑白皮成药周期长,供应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市场供应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异常波动时需要对蚕桑行业分析,以及桑的栽培面积进行调查,查看导致波动的根本原因以合理指导,保持桑白皮稳定有序供给。如果跌价应关注药农是否会将预计栽培桑的土地用于栽培其他作物,如枳壳等;如果大涨则要防止农户盲目采挖年限不足的桑树,甚至出现滥挖非桑品种的桑科其他桑属资源的情况,而出现药材质量下降,后期供应过剩价格大跌,药农效益得不到保证等挫伤药农的种植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肖更生,刘学铭,廖森泰. 我所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状况[C]//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 中国蚕学会: 中国蚕学会, 2005: 329-334.
[2] 高其璋,彭晓虹,邓真华. 江西省桑树产业現状与发展分析[J]. 蚕桑茶叶通讯, 2014, (1): 1-3.
[3] 潘荣,苏茂科. 四川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四川蚕业, 2013, (2): 2-5.
[4] 杨文宇. 中药桑枝和桑白皮的品种、品质与药效的研究[D]. 四川·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
[5] 张伯龙问,黄杰熙评注. 本草问答评注[M]. 太原: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1: 22-23.
[6] 张庆建. 鸡桑、华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中国·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科学院, 2007.
[7] 赵婷婷. 同源药材桑枝、桑白皮功效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研究[D]. 中国·山西: 山西医科大, 2017.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40.
[9] 韩学俭,高农. 桑白皮采收与加工技术[J]. 中国供销商情, 2003, (12): 30-31.
[10] 寿旦,孙静芸. 桑白皮不同加工方法及采收期的东莨菪内酯含量比较[J]. 中成药, 2001, 23(9): 28-29.
[11] 赵云生,万德光,严铸云. 远志资源生产现状调查[J].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4): 1-3.
[12] 宿树兰,段金廒,欧阳臻. 我国桑属(Morus L.)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