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学霸宿舍”的新闻很多,这些现象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同伴是否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品质甚至是人格产生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同伴效应,为在教育第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人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同伴效应研究综述
所谓同伴效应是指:个体行为人会组成同伴群体圈子,其中某一个体的表现或者产出会受到其同伴群体表现或者产出的影响,也称同群效应或者同侪效应。Hoxby分析了同伴效应作用的五种途径:学生互助,学生天生能力,学生行为,性别、种族、家庭收入等产生的同伴效应以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反馈。本文主要探讨学生行为这一途径的影响。
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该报告指出,除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周围同学的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成绩。自此,教育过程中的同伴效应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温斯顿(winston)和日蒙曼(Zimmerman)(2003)认为,同群即同伴群体,是由平等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交往互动圈子,在这个同伴群体圈子里,个体之间在交往互动时处于平等的地位, 如果一个人的表现或者结果受到同伴群体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则可认为存在着同群效应。
陆铭和张爽(2007)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互动通过改变人的资源禀赋、信息结构、心理状态等影响人的表现。这一效应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并对政府的某些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二、影响同伴效应的因素分析
同伴效应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想要帮助青少年在同伴群体圈子内形成良好的同伴效应,提升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就需要了解形成青少年同伴效应并影响其发展的几个因素。
1.地位层级因素
同伴之间交往其实是存在地位层级的。学业好的个体同伴地位相对较高,高地位者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影响他人。
2.团体契约因素
团体契约是发挥同伴影响的重要途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影响主要是群体同化的过程,青少年为了与其他成员建立同伴关系、避免排斥,而使自己遵守团体规范,与团体成员保持一致。
3.青少年自身能力
同伴群体对高学习能力与中间学习能力的学生存在显著影响。青少年的个性也会对其同伴效应产生影响。巴普洛夫提出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在均衡性、灵活性和行为特定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同伴效应的过程较为复杂,本文只是探讨了其中的几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从多角度进行探讨,系统分析同伴效应的实质。
三、同伴效应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
在研究同伴效应时,有两个关键问题,反射以及自选择问题。所谓的反射实质上就是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中经常遇到的逆向因果问题,因为很难分辨出来到底是周围不良学生对某个学生产生了影响还是该学生对周边的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Manski,1991;Carrell 和 Hoekstra,2010),这导致简单使用周围学生的成绩来解释某个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和不一致。一些研究使用外生的同伴效应度量来解决反射问题。Carrell 和Hoekstra(2010)利用了同班学生中家庭暴力发生的比例来刻画同伴的质量,而通过这一定义,可以很好地衡量学生所在班级的环境。
另一个研究同伴效应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自选择性,学生会自我选择自己的朋友,他们很可能会选择那些与他们的系统性相关的无法观察到特征的朋友,同样,家庭选择学校时也存在一定的自选择性。该问题的一种解决思路是利用分配同伴的随机性,通常在研究大学等高等教育的同伴效应中较为常见,基础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控制学校的构成变化来排除和削弱自选则性问题。
为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国内外研究者还采取了滞后同伴成就和内生性的方法。Eric以学生过去的成就作为同伴群体质量的衡量标准,结果表明,同伴成就对学业成就有强烈而直接的影响。Katherine 在控制个人和教师固定效应的线性均值模型中,同伴对数学考试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语文考试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英语成绩无显著影响,重要的是,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处于能力分布中间的学生倾向于从更好的同龄人那里获益,而处于能力分布末端的学生则不然。
内生性的方法指对学生成绩的情境影响由同伴成就本身来衡量的。Manski 描述了一个系统分布社会互动的框架,他陈述了三种不同的假设,其中就涉及内生性效应:个体以某种方式行为的概率随着这种行为在群体中的存在而增加,即,学生的成绩与同龄人的平均成绩呈正相关。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建立积极的同伴效应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取消重点班的设置,实行随机派位分班政策,构建学生交往与互动平台等措施帮助学生在适当的合群与足够的独立间取得平衡,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同伴力量,营造益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包志梅.(2020).本科生學业成绩的同伴效应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5-30.
权小娟.(2015).大学成绩的同伴影响研究: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6-76.
梁耀明 & 何勤英.(2017).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宿舍同伴效应分析.教育与经济.83-8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同伴效应研究综述
所谓同伴效应是指:个体行为人会组成同伴群体圈子,其中某一个体的表现或者产出会受到其同伴群体表现或者产出的影响,也称同群效应或者同侪效应。Hoxby分析了同伴效应作用的五种途径:学生互助,学生天生能力,学生行为,性别、种族、家庭收入等产生的同伴效应以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反馈。本文主要探讨学生行为这一途径的影响。
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该报告指出,除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周围同学的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个人成绩。自此,教育过程中的同伴效应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温斯顿(winston)和日蒙曼(Zimmerman)(2003)认为,同群即同伴群体,是由平等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交往互动圈子,在这个同伴群体圈子里,个体之间在交往互动时处于平等的地位, 如果一个人的表现或者结果受到同伴群体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则可认为存在着同群效应。
陆铭和张爽(2007)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互动通过改变人的资源禀赋、信息结构、心理状态等影响人的表现。这一效应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并对政府的某些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二、影响同伴效应的因素分析
同伴效应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想要帮助青少年在同伴群体圈子内形成良好的同伴效应,提升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就需要了解形成青少年同伴效应并影响其发展的几个因素。
1.地位层级因素
同伴之间交往其实是存在地位层级的。学业好的个体同伴地位相对较高,高地位者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影响他人。
2.团体契约因素
团体契约是发挥同伴影响的重要途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影响主要是群体同化的过程,青少年为了与其他成员建立同伴关系、避免排斥,而使自己遵守团体规范,与团体成员保持一致。
3.青少年自身能力
同伴群体对高学习能力与中间学习能力的学生存在显著影响。青少年的个性也会对其同伴效应产生影响。巴普洛夫提出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在均衡性、灵活性和行为特定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同伴效应的过程较为复杂,本文只是探讨了其中的几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从多角度进行探讨,系统分析同伴效应的实质。
三、同伴效应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
在研究同伴效应时,有两个关键问题,反射以及自选择问题。所谓的反射实质上就是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中经常遇到的逆向因果问题,因为很难分辨出来到底是周围不良学生对某个学生产生了影响还是该学生对周边的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Manski,1991;Carrell 和 Hoekstra,2010),这导致简单使用周围学生的成绩来解释某个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和不一致。一些研究使用外生的同伴效应度量来解决反射问题。Carrell 和Hoekstra(2010)利用了同班学生中家庭暴力发生的比例来刻画同伴的质量,而通过这一定义,可以很好地衡量学生所在班级的环境。
另一个研究同伴效应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自选择性,学生会自我选择自己的朋友,他们很可能会选择那些与他们的系统性相关的无法观察到特征的朋友,同样,家庭选择学校时也存在一定的自选择性。该问题的一种解决思路是利用分配同伴的随机性,通常在研究大学等高等教育的同伴效应中较为常见,基础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控制学校的构成变化来排除和削弱自选则性问题。
为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国内外研究者还采取了滞后同伴成就和内生性的方法。Eric以学生过去的成就作为同伴群体质量的衡量标准,结果表明,同伴成就对学业成就有强烈而直接的影响。Katherine 在控制个人和教师固定效应的线性均值模型中,同伴对数学考试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语文考试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英语成绩无显著影响,重要的是,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处于能力分布中间的学生倾向于从更好的同龄人那里获益,而处于能力分布末端的学生则不然。
内生性的方法指对学生成绩的情境影响由同伴成就本身来衡量的。Manski 描述了一个系统分布社会互动的框架,他陈述了三种不同的假设,其中就涉及内生性效应:个体以某种方式行为的概率随着这种行为在群体中的存在而增加,即,学生的成绩与同龄人的平均成绩呈正相关。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建立积极的同伴效应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取消重点班的设置,实行随机派位分班政策,构建学生交往与互动平台等措施帮助学生在适当的合群与足够的独立间取得平衡,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同伴力量,营造益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包志梅.(2020).本科生學业成绩的同伴效应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5-30.
权小娟.(2015).大学成绩的同伴影响研究: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6-76.
梁耀明 & 何勤英.(2017).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宿舍同伴效应分析.教育与经济.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