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学课程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kang3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51-01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广域的职业活动和社会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对职业能力指标的强调,与当代经济、社会与教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愈加严峻,而高职教育无论从其自身定位还是现实状况来看,都无法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就业压力更大,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学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学生道德行为、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简称ISCED),我国目前积极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5B类型,5B是“那些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5B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习的学生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对照这一标准,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培养目标。所以,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课程体系的途径,即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专业设置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2)培养目标设定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3)适应学生智能特点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4)宏观课程设计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5)中观课程设计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6)微观课程设计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7)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8)课程评价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9)保障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10)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并且三者并重。理论课程为培养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要有能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素质教育则必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实践出发,以传统的经典的理論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做到以教与学经典内容为基础和核心,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合和教学手段组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三、高职教育科学改革的关键
  
  由于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资源、管理、条件都是核心的、关键的问题。
  1.教师角色职能的转变。在教改中教师承担着如下的角色职能:(1)学习信息;(2)学习动机;(3)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技术准备计划);(4)学习资源和安排学习活动;(5)管理学生学习进度情况;(6)生能力进行评定。这种角色职能将使知识的传授者,校纪、校规的执行者,团体的领导者的传统教师角色定位转变为“资源人”或“辅导员”,这样的转变将对教学改革的成效起决定作用。
  2.学习资源的开发。这些学习资源通常包括:教材、参考书、辅导性的印刷材料、各种视听材料(如教学电影、录像带、磁盘、光盘)、计算机软件等。另外,学习资源也指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实做练习的各种设备、模拟工场、实训基地等。
  3.教学管理方面的革新。在学籍管理上,要突破传统的时间本位的学年制,实行开放的学分制;在教学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专业要求安排各不相同的技能学习与实习等,这种弹性、开放的教学管理,须充分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要实现这些教学管理上的革新,一方面是教学管理人员观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
  4.创造和完善内外部的各方面保障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的环境;要有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障;积极取得产业界的参与与支持,开展行动体系的实践课程改革,解决课内和课外相脱节、校内和校外相隔阂的状况,并解决生产实习场所、专业指导教师等实际问题。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是培养和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要求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的一种反应,顺应了现代社会能力本位的文化理念,相信这样的实践与研究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阐述在以往实际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点,以不断探索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职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34-01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
[摘要]高校新校區的建立在拓展办学空间、发展大学规模的同时,也使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从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校区 校园文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36-02    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并不是一
[摘要]林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按市场、职业、技术含量三个坐标轴来考虑专业设置,使所设专业能够满足社会岗位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社会岗位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39-01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兴安岭
[摘要]我们针对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学生素质不高等现状,努力探索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思路,突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因人施教,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学教学 因人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40-01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已成为
[摘要]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团员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论述加强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意识教育的目标,进行健全团员意识教育机制的探索,指出要加强领导、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实施经常性开展制度和青年监督评价制度。  [关键词]团员意识 教育 长效机制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48-01    一、职业学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  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