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于艺先生沉浸於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世界中长达约四十年,他严格遵循此种艺术的规范与要求、力求还原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常年坚持的方向,令其精益求精、专攻术业,在相关方面造诣斐然。而且还吸引了张意德先生、黄桂英女士等同样热爱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爱好者,助其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也一起致力於该项民族艺术的瑰宝的传承、发扬。準备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赢取更耀眼的成就。
“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宋代,斗茶、插画、挂画、品相並称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班閒事”,人们通过这四个途径,培养出品鉴文化艺术的眼光,甚至将自己对世界持有的理念赋予其中,使之蕴藏了深邃的哲理、交织了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了弱化现象,强调意境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人们往往要细细品味画中内容,体会纸上由一笔一划所带来的感悟,方能欣赏到画作所具有的过人之处。
这也是张意德伉俪在遇到游于艺先生之前所苦苦寻找的:“我们主要从事收藏工作,大多以艺术品、古玩为对象。”张意德先生生於澳大利亚,自小就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其祖父、父亲、叔伯以及父亲的好友,皆是收藏家,後天的耳濡目染,让他具备了较高的品鉴能力。因此後来移民加拿大,他也活跃於当地的收藏界:“我在北美洲看到了许多古董艺术品,有欧洲的、也有亚洲的,但发现最美丽的还是中国的古董。”当他与同样对收藏有着浓厚兴趣的黄桂英女士相识相知,至喜结连理後,他们常常交流鉴赏、收藏的心得,因而相互促进双方的艺术情趣,共同提升鉴赏品味。
和先生一样,黄桂英女士同样拥有了丰富的收藏经验:生於香港的她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品鉴英国陶瓷,後来在移民加拿大期间也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被中国的陶瓷及绘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所以当她与张意德先生喜结连理後,便携手开展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工作,並把这份事业从国外做到了香港。
然而,这对收藏界的深情伴侣慢慢发现,虽然今日中国画佳作屡现、名家迭出,但令自己心仪的画家及作品寥寥无几,这无疑成为两人工作上的窘境,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夫妻二人开始在香江艺术界中寻觅,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心愿得偿所愿。
“後来经过朋友的介绍,我们认识並找到了游于艺老师,也欣赏了他的画作,当时我老公一看到这些画,眼睛都发亮了,觉得很厉害!”黄桂英女士兴奋地回忆,当他们认识了游于艺先生後,就意识到,他们希望想找的人和画,都找到了!之後,三人经过投机、交心地谈话,达成了一致的理念,因而欣然开始了合作:“大概十五年前,我们发现大家的想法和追求是一致的,因为现在在香港还有坚持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人,是非常难找到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
张意德伉俪十分欣赏的游于艺先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传统山水画作者,他1958年生於香港,父亲是易学大家游自在,自其小“早涵於家学,品书香之质”。並从早岁开始,他随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家刘秉衡先生学习绘画,承传名师精华。而且他本着学无止境的求学态度,锲而不捨追求艺术的高度,为促画技日臻完善已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之程度。他早年钻研山水六法,对古代大家名作皆有心得体会。因此形成了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力。
“我学画是12岁,1971年,之後一直专注山水画,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我觉得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绘画了。”游于艺先生评价自己的艺术生涯,是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阶段,四十多年便有四个阶段,皆有不同的感悟和成果:“创作是经过时段沉淀产生出来的结晶,所以我前二十年处於学习的阶段,一直没有创作;之後一直在创作,所以经历也和业界同仁有所不同,自由度相对较高、也有很高层次的创作思维。”
在创作中,游于艺先生坚持澹泊从容的态度,他表示,创作传统山水画,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份,要以无关功利的心去进行绘画,要超越追名逐利的智慧。因此他讚同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以纯粹的内心,追求着艺术的真谛。
可见,游于艺先生是一位尊重传统的人,他为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无怨无悔地潛心投入。同时,他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立於世的艺术形式,必然是有需要长期恪守的核心,因此他不仅深入探究,更捍卫该项本真:“中国传统山水画,多由历代文人创作,与其他画种有着鲜明的对比,画面透露出的意境多是清平隽永,讲究内涵。但是现代人学画往往喜欢把透视、光影等西洋风景画元素加入其中,让传统山水画的内涵产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一些主旨与画面本末倒置的情况。传统的中国绘画应是‘写画’,这个与西方的‘画画’是不同的。”对於专注传统的游于艺先生,来自现代的冲击无疑令人扼腕叹息,也更坚定了他纯粹的艺术本心:“我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责任,我希望自己是一位捍卫者,将大家对传统山水画该有的正确观念引导回来,这个是我的职责!”
“人生乐在相知心”
对艺术的执著,让三位热爱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人走到了一起,大家相谈甚欢,相互深交、展开了合作,一同为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来。张意德伉俪全力支持游于艺先生的创作,为其开展工作事业,积极对外宣传其作品,不遗餘力奔告宣扬,希望让更多人能通过游于艺先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
如何体会画作的趣味,黄桂英女士欣然透露其中“秘密”:“中国传统山水画需要精心来仔细品尚,就能越看越发现其中的味道。我们让游于艺老师的佳作公诸同好,也是希望大家能从中体会到中国的国粹所在。我们开设的工作室也是如此,吸引着不少艺术界、收藏界的朋友来品茶、赏花、论道、谈人生,也是希望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让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种心境,从而感悟艺术。”
而游于艺先生则对张意德伉俪的支持心怀感激之餘,更希望呼籲後辈们在传统与创新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能把古画仅作为临摹的对象,而应该加入更多属於自己的东西,不然一直在临摹,永远没有进步。
中国传统山水画,源远流长而别具风格,它自隋唐形成独立画种以来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演变成一整套流传有序,体系完备且灵活多变的图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特徵之一。为推广中国传统山水画,三人合作发行画册,举行画展,合作无间力推佳作。诚如在作品集《彩墨閒情》中,张意德先生与黄桂英女士作序之感悟:“回顾每一次举办画展都希望为参观者无论在展馆佈局和参展作品上,都能提供一些新的元素,新的导赏,我们和游于艺都各自提出不少建议和要求,几近吹毛求疵,犹幸在双方努力不懈地鞭策和勉励下,走过一段又一段共同成长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将会一直延伸下去,一直面向辉煌。
【游于艺先生,香港传统山水画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国美术会会员、香港知艺书画会顾问、香港兰亭学会会员、香港红荔书画会会员、顺德尚艺书画会导师、香港懿德堂导师。
张意德先生、黄桂英女士,龙泉轩负责人,主营字画文玩,夫妻对艺术收藏皆有独到眼光,且同样造诣颇深,善於慧眼识珠,现在支持游于艺先生创作,且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兴趣。】
“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宋代,斗茶、插画、挂画、品相並称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班閒事”,人们通过这四个途径,培养出品鉴文化艺术的眼光,甚至将自己对世界持有的理念赋予其中,使之蕴藏了深邃的哲理、交织了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了弱化现象,强调意境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人们往往要细细品味画中内容,体会纸上由一笔一划所带来的感悟,方能欣赏到画作所具有的过人之处。
这也是张意德伉俪在遇到游于艺先生之前所苦苦寻找的:“我们主要从事收藏工作,大多以艺术品、古玩为对象。”张意德先生生於澳大利亚,自小就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其祖父、父亲、叔伯以及父亲的好友,皆是收藏家,後天的耳濡目染,让他具备了较高的品鉴能力。因此後来移民加拿大,他也活跃於当地的收藏界:“我在北美洲看到了许多古董艺术品,有欧洲的、也有亚洲的,但发现最美丽的还是中国的古董。”当他与同样对收藏有着浓厚兴趣的黄桂英女士相识相知,至喜结连理後,他们常常交流鉴赏、收藏的心得,因而相互促进双方的艺术情趣,共同提升鉴赏品味。
和先生一样,黄桂英女士同样拥有了丰富的收藏经验:生於香港的她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品鉴英国陶瓷,後来在移民加拿大期间也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被中国的陶瓷及绘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所以当她与张意德先生喜结连理後,便携手开展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工作,並把这份事业从国外做到了香港。
然而,这对收藏界的深情伴侣慢慢发现,虽然今日中国画佳作屡现、名家迭出,但令自己心仪的画家及作品寥寥无几,这无疑成为两人工作上的窘境,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夫妻二人开始在香江艺术界中寻觅,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心愿得偿所愿。
“後来经过朋友的介绍,我们认识並找到了游于艺老师,也欣赏了他的画作,当时我老公一看到这些画,眼睛都发亮了,觉得很厉害!”黄桂英女士兴奋地回忆,当他们认识了游于艺先生後,就意识到,他们希望想找的人和画,都找到了!之後,三人经过投机、交心地谈话,达成了一致的理念,因而欣然开始了合作:“大概十五年前,我们发现大家的想法和追求是一致的,因为现在在香港还有坚持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人,是非常难找到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
张意德伉俪十分欣赏的游于艺先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传统山水画作者,他1958年生於香港,父亲是易学大家游自在,自其小“早涵於家学,品书香之质”。並从早岁开始,他随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家刘秉衡先生学习绘画,承传名师精华。而且他本着学无止境的求学态度,锲而不捨追求艺术的高度,为促画技日臻完善已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之程度。他早年钻研山水六法,对古代大家名作皆有心得体会。因此形成了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力。
“我学画是12岁,1971年,之後一直专注山水画,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我觉得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绘画了。”游于艺先生评价自己的艺术生涯,是每一个十年都是一个阶段,四十多年便有四个阶段,皆有不同的感悟和成果:“创作是经过时段沉淀产生出来的结晶,所以我前二十年处於学习的阶段,一直没有创作;之後一直在创作,所以经历也和业界同仁有所不同,自由度相对较高、也有很高层次的创作思维。”
在创作中,游于艺先生坚持澹泊从容的态度,他表示,创作传统山水画,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份,要以无关功利的心去进行绘画,要超越追名逐利的智慧。因此他讚同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以纯粹的内心,追求着艺术的真谛。
可见,游于艺先生是一位尊重传统的人,他为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无怨无悔地潛心投入。同时,他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立於世的艺术形式,必然是有需要长期恪守的核心,因此他不仅深入探究,更捍卫该项本真:“中国传统山水画,多由历代文人创作,与其他画种有着鲜明的对比,画面透露出的意境多是清平隽永,讲究内涵。但是现代人学画往往喜欢把透视、光影等西洋风景画元素加入其中,让传统山水画的内涵产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一些主旨与画面本末倒置的情况。传统的中国绘画应是‘写画’,这个与西方的‘画画’是不同的。”对於专注传统的游于艺先生,来自现代的冲击无疑令人扼腕叹息,也更坚定了他纯粹的艺术本心:“我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责任,我希望自己是一位捍卫者,将大家对传统山水画该有的正确观念引导回来,这个是我的职责!”
“人生乐在相知心”
对艺术的执著,让三位热爱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人走到了一起,大家相谈甚欢,相互深交、展开了合作,一同为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开来。张意德伉俪全力支持游于艺先生的创作,为其开展工作事业,积极对外宣传其作品,不遗餘力奔告宣扬,希望让更多人能通过游于艺先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
如何体会画作的趣味,黄桂英女士欣然透露其中“秘密”:“中国传统山水画需要精心来仔细品尚,就能越看越发现其中的味道。我们让游于艺老师的佳作公诸同好,也是希望大家能从中体会到中国的国粹所在。我们开设的工作室也是如此,吸引着不少艺术界、收藏界的朋友来品茶、赏花、论道、谈人生,也是希望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让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种心境,从而感悟艺术。”
而游于艺先生则对张意德伉俪的支持心怀感激之餘,更希望呼籲後辈们在传统与创新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能把古画仅作为临摹的对象,而应该加入更多属於自己的东西,不然一直在临摹,永远没有进步。
中国传统山水画,源远流长而别具风格,它自隋唐形成独立画种以来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演变成一整套流传有序,体系完备且灵活多变的图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特徵之一。为推广中国传统山水画,三人合作发行画册,举行画展,合作无间力推佳作。诚如在作品集《彩墨閒情》中,张意德先生与黄桂英女士作序之感悟:“回顾每一次举办画展都希望为参观者无论在展馆佈局和参展作品上,都能提供一些新的元素,新的导赏,我们和游于艺都各自提出不少建议和要求,几近吹毛求疵,犹幸在双方努力不懈地鞭策和勉励下,走过一段又一段共同成长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将会一直延伸下去,一直面向辉煌。
【游于艺先生,香港传统山水画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国美术会会员、香港知艺书画会顾问、香港兰亭学会会员、香港红荔书画会会员、顺德尚艺书画会导师、香港懿德堂导师。
张意德先生、黄桂英女士,龙泉轩负责人,主营字画文玩,夫妻对艺术收藏皆有独到眼光,且同样造诣颇深,善於慧眼识珠,现在支持游于艺先生创作,且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