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修 弘國粹而享人生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5201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執著武術情
  香港,地處中外交匯之處,集合東西文化之長,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享受到不同的歡樂。其中,中華文化在這一片沃土上繁衍着、發揚着,並從此地走向世界。中國傳統武術,曾在此掀起一股風潮,引得無數愛好者投身學習。而張慧嫻女士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也因此與武術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回憶起小時候,娱樂活動不如今日豐富,所以閒暇習武,是許多人充實業餘生活的途徑。從小看着家中親人練習武術,張慧嫻女士也漸漸產生了興趣,並且日漸濃厚。“我哥哥學武較早,基礎扎實,所以後來我和弟弟、妹妹受哥哥影響喜歡上武術,當時學的是北少林武術。”那時,在同龄的女孩中,學武者可謂寥寥無幾,因此張慧嫻女士在一群學武人中也顯得特别:“以前女生要學功夫,家裏人是不支持的,而且社會風氣也没有那麼開放,很多女生比較害羞,所以也不敢練功夫。”相比之下,張慧嫻女士對武術的熱愛,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業界流傳着“技藝不傳親”的習俗,因此有了一定基礎後,張慧嫻女士他們與兄長的好友之弟調换,相互學習别家武術。拳脚、刀劍、汗水、感悟……交織成她年少時練武的記憶。
  一開始,跳躍揮拳的武術動作也許會讓孩子們興致盎然。不過時間一久,會覺得辛苦乏味。因此孩子們練了一段時間的武術,未免心中敲起了退堂鼓,退出了練武的道路,其中有不少是與張慧嫻女士同期習武的夥伴。不過,遵循着心的指引,堅持着習武的初心與信念,張慧嫻女士没有受到身邊人的影響,而是專心致志地深入武術的世界裏,她從中體會到源源不斷的樂趣,也在别人看似枯燥重復的練習中發現與眾不同的滿足與快樂。再經過多個時日的積澱、前輩的指導,張慧嫻女士武學精進、技藝成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與兄長一起,把武藝提升到較高的層次,後者還成為了武術教練。
  一種興趣,經過生活的歷練,可以有所成就:一項技藝,通過了歲月的洗刷,能夠凸顯光亮。對於張慧嫻女士而言,兩者合二為一便在於其出色的武藝。而心懷澹泊的她,也依舊將武術視為興趣,而没有用作追名逐利的方式。“即使到了現在,我也很喜歡武術。雖然隨着年紀的增長,身體情况不如從前,學習的武術也轉為修身養性的太極拳,但我每天都堅持練習。”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張慧嫻女士的太極養生,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練就了的穩重扎實基本功,舞動起來猶如行雲流水、灑脱自如。遇上比賽,就能征服評委和觀眾,帶來相應的殊榮:上世紀六十年代廣州市春季武術運動會男女子季军、2001年在海南島舉行的世界太極拳比賽的太極劍第二名及集體太極拳第二名……
  與個人的成就相比,張慧嫻女士更享受武術世界中與眾分享的樂趣,通過武術作為媒介,她認識許多同好,結成好友,一起致力於提升自身武藝、交流切磋互動、弘揚華夏武魂。“以武會友”,是她一貫堅持的信念,因此不少業界賢達感受到她的真摯誠懇,願意與其交好,群策群力共創輝煌。
  在香港,她加入丁香港氣功太極社,在林文輝議員的帶領下,積極地組織各種表演、交流活動,一年一度的慶典活動,大家會踴躍聚集同好,為市民呈現一場精彩紛呈的太極表演。在廣州,她憑借高尚的品格與嫻熟的技藝,於當地的鷹爪拳同好團體擔任名譽教授一職。雖然因為常居香港而無法兼顧羊城一方的教學工作,但其熱切地關注和辛勤付出卻没有减少。而且女性由於身體構造原因,力度、動作較之男性要弱,鷹爪拳恰對此有所要求。張慧嫻女士能勝任有關工作,相信自有其不可替代之處。
  除了作為興趣,練武也幫助張慧嫻女士保持良好的身體情况,她每天沐浴着晨光修煉太極,調理氣血,維持健康,也讓心情穩定,心平氣和:“武術運動對人的身體有不少好處,也能保持心情開朗,畢竟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的心情,即使粗茶淡飯,也覺得生活充滿樂趣。如果經常病痛纏身,相信情緒也變得悲觀,看人待事容易消極對待。”
  時下流行一句話:“開心過一天是一天,不開心過一天也是一天,同樣都是一天,為什麼不選擇開開心心地過呢?”張慧嫻女士正是通過習武的方式,實現了這句俗語的實質。因為對於她而言,武術不求登峰造極,不求聞名於世,只要獲得一種自在的生活,一種從容的態度,維持一種由外而内的健康,實現滿足和歡樂即可。從而保持初心不變,興趣依舊,歡愉的人生因此從未改變。
  傅普玄學路
  習武路上,張慧嫻女士務實守真,因此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玄學之途,更讓她的人生錦上添花,以一份豁達與聰慧,傳播着善與愛,升華心靈,再饅生活。從小,她就遵循着母親的教導,行善為樂。年輕時,雖家庭環境不好,卻曾將拾得一個裝有金器的布包交给警局,終讓失物歸還原主。此次經歷雖無實際的獎勵,但那種輕鬆和愉悦,相信能比真金白銀的回報更為珍貴。
  早年的生活,並没有多少捷徑讓張慧嫻女士行走,不能讀書的失落、辛苦薄酬的工作、跌宕起伏的不順不時都給她帶來考驗。幸好其内心始終灑滿陽光,心懷善意,攙着她走過人生路上的坑坑窪窪。直到雨過天晴,幸福降臨。善的堅持,也凸顯重要的價值。
  如今,生活順利,家人和睦,張慧嫻女士心懷感恩,希望將善良傳播開來:“我不强求什麼,生活温飽、身體健康即可。現在我的家人生活安定,家庭幸福,無需我掛心,所以自己也不會苛求什麼。”知足常樂的她運用自己研習了近三十年的中華玄學幫助他人,指點迷津、化解症結、勸人行善,藉此宣揚善,實現愛。
  她就事論事,不會擇輕避重,真心服務客户。同時也注重信譽,真誠對待每位前來尋求幫助的有緣人,不為功名,只希望能指引别人找到更好的方向。若是别人不願去做,她也不會勉强,苦心建議,盡人事便好。要是工作上有所出入,就視為隨緣,不必過於執著,交给信任的朋友處理即可。所以提及感悟,張慧嫻女士笑而概之——做這行,是為了幫助别人!
  於自身,玄學不僅是張慧嫻女士的興趣和行善方法,更是其完美心靈,培育友善氣質的途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彼此息息相通,玄學、中醫、武術等皆有關聯,張慧嫻女士從中感悟奥妙,自我提升,使身心俱進,匯通互融。
  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張慧嫻女士在生活中保持着一份從容澹泊的平常心,於迎春送秋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人生也是如此,不用追求功成名就,不求顯達於廟堂之上,只需間心無愧。
其他文献
結緣體育,相伴一生  “就算今天,我不能自己去參加比奏,但我仍然活躍在香港很多體育競賽的奏場,我還組織了很多場上千人的競走比賽,在香港路窄車多的情况下是不容易辨到的,甚至還有朋友叫我‘競走之父’。”  張國强先生與體育運動的結緣,寫就了一個天作之合的佳話。人生流轉幾十載,周遭已是風雲變幻,但他始終對體育不離不棄,堅守如一,這亦是香港體育發展之幸。  出生在香港的張國強先生,從小就表現出了卓越的運動
期刊
累積經驗,待時機自立門户  對香港這一國際大都市的初次體驗,除了人們匆匆的腳步和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讓人記憶深刻的恐怕要數其密度很高的建築物了,如結構典雅的中環香港會所,又如結構奇特的匯豐銀行大樓,還有混合了中西式建築風格的唐樓等,裝點着傳統感與現代感互存的香港。  潘放傑先生,出生在香港,置身在形形色色的建築物之中,又加上其對美術有着深厚的興趣,且美術科目成績優秀,因而希望有一朝一日能成為一名建
期刊
推行孔教 復興儒學  於中於外 意義深遠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教成為國教。  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儒家學派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多年來,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當今,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儒家思想,主張的人道精神、重義輕利等思想對當代社會仍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影響。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湯恩佳博士踏遍世
期刊
眼落處藝韻綿長  2013年年中,一家名爲“深圳國廷文物”的公司在CBD中心的大中華國際廣場三樓成立,並成為中國第一家具有民營文物牌照、國營資質的古董、藝術品展銷公司,也標誌着從這一天開始,所有對藏瓷尤其是官窖有興趣的人都可來此領略文化藝術的風韻,感受文化的魅力。那許多曾經被列爲高不可攀之列、人們只能遠遠觀望的藝術品,也在這裏近距離地感受中華瓷器技術和藝術的高深,讓人一睹為快。  進到國廷的展廳,
期刊
愛拼會贏續寫事業傳奇  “成功的人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從來没有什麼一帆風順,有的是艱苦的磨礪。”回顧創業歷程,李碧葱女士這樣說道。  1972年,她和先生李常盛從福建來到香港發展,初來乍到,一切從零開始,如何在這個大都市裏生存下來是首要問題。“我們白手起家,什麼事都要靠自己,所以剛到香港什麼工作都做。”學醫的她當了護士,先生則先進工廠做工,後出來自己做些生意。  看着丈夫日夜奔波,作為妻子的李碧葱
期刊
元宵佳节,旅港兴宁同乡会假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汇星举行“旅港兴宁同乡会第37届理监事就职典礼暨乙未年庆赏元灯敬老奖学会员春节联欢晚会”。  当晚高朋云集,中联办九龙工作部处长林琨琅,新界工作部处长曾海繁,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常任秘书长黄鸿超,民建联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刘宇新,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罗焕昌,澳洲兴宁同乡会会长、雪梨市太平绅士陈文淦,马来西亚兴宁同乡会会长林茂发,政协珠海市委员会7-8届常委、
期刊
澳門陳式太搔第一人  1954年1月17日,澳門舉行了一場轟動一時的擂台比賽,由太極拳家吴公儀(旅居香港)迎戰澳門白鶴拳家陳克夫,年僅9歲的李文欽也前去觀賽,被這“耄耋禦眾”的太極拳深深吸引,從此便愛上了武術,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文欽先生祖籍潮州,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從爺叔輩起就定居澳門,社區裏許多家鄉來的伯叔都有習武經驗,他便跟着一起練習。李文欽先生的爺爺也是精通武術之人,只因歷經戰亂
期刊
上下求索 負笈海外  上世紀三十年代,金嘉倫先生出生在中國文化中心——上海。當時,近代上海作為西學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為許多人接受西學奠定基礎。帶着這層文化的機緣,赴港生活的金嘉倫先生對西方藝術如痴如醉。1960年,他成為了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的畢業生。“那時,在台灣師範大學任教的多名教授都是從大陸移居過去的知名教授,例如與張大干有“南張北溥”之譽的溥心畲,中國現代著名國畫藝術家、教育家黄君壁,中國
期刊
中國國際象棋棋手侯逸凡第四度封后  3月15日,2016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賽在烏克蘭利沃夫市波托茨基宫結束了第9局的爭奪。中國國際象棋選手侯逸凡在和烏克蘭的瑪麗娅,穆兹丘克第九局的比賽中戰勝了對手,最終憑借9戰3勝6和,以總比分6比3的戰績擊败對手,這也是22歲的侯逸凡繼2010和2011年、2013年之後,第四度封后。  在此前三次的棋后戰中,侯逸凡保持不败的戰績。2012和2014年,她因賽
期刊
[本刊訊]3月19日下午13時30分,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第三届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深圳卷煙廠熱鬧舉行,是日,嘉賓雲集,場面盛大。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楊元惺先生,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執行主席朱憲民先生,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主席、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先生,著名影像收藏家、法國SIPA圖片社總裁靳宏偉先生等莅臨大會。  大會在眾嘉賓的合影中拉開序幕,在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20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