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着力探讨如何依据《学标》制定和利用研学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实践表明:依据《学标》,立足学情、定准研学目标;精选方式、启动研学任务;善用评价,提升研学效果,能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质量,彰显“研学后教”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学案 ;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2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下面简称《学标》)指出:要发挥《学标》导教、导学、导评功能,教师基于《学标》进行有效教学、学生依据《学标》进行有效学习。
2012年番禺区启动了“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开始使用研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研学案是学生参与思想品德“研学后教”课堂的学习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研学案由:研学目标、研学重难点、研学路线图、研学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达标测试、课后拓展)等部分组成。
基于《学标》和研学案设计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着力探讨如何依据《学标》制定和利用研学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能。
一、依据《学标》,立足学情,定准研学目标
定准研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能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学标》强调“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前只有立足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学习环境的充分了解,才能帮助我们定准研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一)依据《学标》目标,进行学情前测
在《学标》中,关于《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教学目标的界定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传统美德,形成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知识: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特性。
能力:阐述中华文化的特点,领会中华文化的力量;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解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品质和特征;举例说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重要性。
针对《学标》的目标界定,我对任教的两个班共102名学生就“中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识”进行学情调查分析。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中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识”调查问卷
1. 您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特点吗?( )
A.不了解 B.了解一些 C.很了解
2.您是怎么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 )
A.通过文化课学习了解的
B.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的
C.通过传媒(网络,报纸等)了解的
3.您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等)感兴趣吗? ( )
A.不感兴趣 B.有些感兴趣 C.很感兴趣
4.您认为中华文化对我国和世界影响大吗?( )
A.影响不大 B.有一些影响 C.有深远的影响
5. 您会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传统美德吗?( )
A.会 B.不会 C.看情况而定
(二)根据学情分析,定准研学目标
1.前测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特点是比较了解的,了解的主要渠道是来自文化课学习和课外阅读;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基本上能够认同,但传承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意识有待提高。
2. 准确定位研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的前测分析,结合《学标》三维目标,确定这框题学习的研学目标如下:
目标1. 学生能够列举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归纳中华文化的特點。
目标2. 学生能够结合一种中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目标3. 学生能够结合身边的传统美德故事,理解传统美德具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品质和特征,自觉传承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
二、根据《学标》,精选方式,启动研学任务
《学标》指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培养,要强调突出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根据这一要求,我结合“研学后教”的理念,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启动研学任务。研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请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整理一项代表中华文化的内容,分析这项文化的地位和影响,选择一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文字、视频、剪报、PPT等形式。
(二)课堂合作探究
梦幻舞台:各组成员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将优秀的材料综合整理,推荐一名成员的优秀作品参加“梦幻舞台”大比拼。
合作探究1
(1)根据同学们所展示的各种中华文化内容,请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一种中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欣赏视频:《传统文化》精选片段。
合作探究2
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情景剧场:演绎身边的美德故事。
合作探究3:
结合上述情境的剧场,分析美德故事美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发?
合作探究4
小组共同归纳本课知识。
(三)当堂达标检测
阅读材料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全国各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美食,从精致的选材、加工和制作等角度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对弘扬中华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课外拓展
品味广州特色文化:
广州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广州市民,我们应积极了解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朋友宣传广州传统文化,成为她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使她更具魅力和生命力。
请你查阅有关资料,介绍自己本地区一项传统文化,并谈谈你是怎样品味它的文化情趣?
实践表明,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的研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可以较好地凸显《学标》倡导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而且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依据《学标》,善用评价,提升研学效果
《学标》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标准相对具体一些,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体验、渗透等质性评价方式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弹性。这要求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知识形成的情况,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评价。例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大胆展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正确表述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在“评”的环节,一定要选好“评价点”,给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研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梦幻舞台和情景剧表演,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研学过程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得到多元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研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升了研学效果。
《学标》旨在导向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研学案旨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這些都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深入学习《学标》,发挥《学标》导教功能,依据《学标》,立足学情、定准研学目标;精选方式,启动研学任务;善用评价,提升研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导向思想品德课堂,才能够更好地彰显”研学后教”的价值理念,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打造高效能高质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
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S] .广东省出版集团,2012.
[2] 朱艳.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 曹柏生.利用“研学案”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效果的实证研
究[J].中国教师,2013年第12期总第182期.
关键词: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学案 ;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2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下面简称《学标》)指出:要发挥《学标》导教、导学、导评功能,教师基于《学标》进行有效教学、学生依据《学标》进行有效学习。
2012年番禺区启动了“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开始使用研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研学案是学生参与思想品德“研学后教”课堂的学习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研学案由:研学目标、研学重难点、研学路线图、研学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达标测试、课后拓展)等部分组成。
基于《学标》和研学案设计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着力探讨如何依据《学标》制定和利用研学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能。
一、依据《学标》,立足学情,定准研学目标
定准研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能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学标》强调“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前只有立足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学习环境的充分了解,才能帮助我们定准研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一)依据《学标》目标,进行学情前测
在《学标》中,关于《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教学目标的界定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传统美德,形成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知识: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特性。
能力:阐述中华文化的特点,领会中华文化的力量;列举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解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品质和特征;举例说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重要性。
针对《学标》的目标界定,我对任教的两个班共102名学生就“中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识”进行学情调查分析。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中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识”调查问卷
1. 您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特点吗?( )
A.不了解 B.了解一些 C.很了解
2.您是怎么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 )
A.通过文化课学习了解的
B.通过课外阅读了解的
C.通过传媒(网络,报纸等)了解的
3.您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等)感兴趣吗? ( )
A.不感兴趣 B.有些感兴趣 C.很感兴趣
4.您认为中华文化对我国和世界影响大吗?( )
A.影响不大 B.有一些影响 C.有深远的影响
5. 您会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传统美德吗?( )
A.会 B.不会 C.看情况而定
(二)根据学情分析,定准研学目标
1.前测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特点是比较了解的,了解的主要渠道是来自文化课学习和课外阅读;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基本上能够认同,但传承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意识有待提高。
2. 准确定位研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的前测分析,结合《学标》三维目标,确定这框题学习的研学目标如下:
目标1. 学生能够列举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归纳中华文化的特點。
目标2. 学生能够结合一种中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目标3. 学生能够结合身边的传统美德故事,理解传统美德具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品质和特征,自觉传承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
二、根据《学标》,精选方式,启动研学任务
《学标》指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培养,要强调突出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根据这一要求,我结合“研学后教”的理念,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启动研学任务。研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请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整理一项代表中华文化的内容,分析这项文化的地位和影响,选择一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文字、视频、剪报、PPT等形式。
(二)课堂合作探究
梦幻舞台:各组成员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将优秀的材料综合整理,推荐一名成员的优秀作品参加“梦幻舞台”大比拼。
合作探究1
(1)根据同学们所展示的各种中华文化内容,请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一种中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欣赏视频:《传统文化》精选片段。
合作探究2
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情景剧场:演绎身边的美德故事。
合作探究3:
结合上述情境的剧场,分析美德故事美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发?
合作探究4
小组共同归纳本课知识。
(三)当堂达标检测
阅读材料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全国各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美食,从精致的选材、加工和制作等角度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对弘扬中华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课外拓展
品味广州特色文化:
广州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广州市民,我们应积极了解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朋友宣传广州传统文化,成为她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使她更具魅力和生命力。
请你查阅有关资料,介绍自己本地区一项传统文化,并谈谈你是怎样品味它的文化情趣?
实践表明,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的研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可以较好地凸显《学标》倡导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而且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依据《学标》,善用评价,提升研学效果
《学标》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标准相对具体一些,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体验、渗透等质性评价方式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弹性。这要求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知识形成的情况,又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评价。例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大胆展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正确表述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在“评”的环节,一定要选好“评价点”,给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研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梦幻舞台和情景剧表演,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研学过程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得到多元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研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升了研学效果。
《学标》旨在导向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研学案旨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這些都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深入学习《学标》,发挥《学标》导教功能,依据《学标》,立足学情、定准研学目标;精选方式,启动研学任务;善用评价,提升研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导向思想品德课堂,才能够更好地彰显”研学后教”的价值理念,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打造高效能高质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
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S] .广东省出版集团,2012.
[2] 朱艳.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 曹柏生.利用“研学案”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效果的实证研
究[J].中国教师,2013年第12期总第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