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言文字运用,用好统编本教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全面启用,编写人员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处细节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统编本教材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充分贯彻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课标的核心理念。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特别要说明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指语文教学中实际的寫一写,而是指获得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运用这个能力去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理解、表达、交流、分享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方面,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表达是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从而实现它的价值。
  一、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学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从学习语文的本质出发,做语文课该做的事,完成语文课该完成的使命。
  好的语文课,教学目标的指向必定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第一届“名师优课”活动,宁夏苗族自治区朱莉莉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其教学目标为: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语言特点,尝试应用,背诵“写园子的一段”。2016年,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冯永老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当时他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会认本课六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2.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3.通过对比父母语言体会父母的不同表达方式。张学伟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受到广泛好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二:其一是文本语言的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现“吵架”语言的特点(针锋相对、互相揭短、抓住弱点、短句狠话)。其二是语言表达实践,创设鹬蚌相争的情境,进行“吵架”语言的实践体验。这些好课的目标简洁集中,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统编本教材守正创新,这些好课的教学目标和统编本教材的单元要素不谋而合,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应学习和传承。
  2018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全部使用统编本教材,是首次统编本教材的教学交流。盘点老师们阅读系列的课,目标明确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课,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四季之美》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一文呈现出了画面之美、简洁之美、动态之美。作者运用列举的方式来描写事物,写出四时的变化。语言不矫饰、不造作、于平淡中显示韵味,简洁的描写将事物的特点点染出来。课文的内容学生一读就懂,所以没必要纠结于内容的理解。张正伟老师制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为:1.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动态美、画面美、简洁美。2.仿照课文,尝试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致是五年级学生表达的重点,明白了文章内容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深意,体会作者的高明,才能披文以入情。培养审美情趣,热爱大自然等人文熏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滋润渗透的方式呈现,语文课堂回归了它本身,洋溢出满满的语文味。
  再如黑龙江省李文斌老师执教的《繁星》,山东省张岩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天津市董军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声音》,广东省刘艳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只小虫子》,这些课中都有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积累、感悟等目标,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都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14篇课文中有9篇教学目标中都有“背诵课文”这一条,每一课都有朗读的目标。
  当然,培养读书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爱上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语言说到底乃是人的精神家园。陶冶情操、涵养精神、塑造灵魂的阅读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所在。所以温儒敏教授说“读书为要”“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头等大事”。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未必写在每节课的目标之中,却要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每一节课自觉的追求。
  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就一篇文章而言,可教的内容很多,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内容,聚焦语言形式,读出其中内蕴,习得阅读方法,汲取作者的言语精髓,则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所在。
  统编本教材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教科书的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线索,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这条线索,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并认真落实。
  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其语言轻松明快、意境深远。通过解读文本发现,该文写作方法的第一个特点为在写实的同时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即“写实与写虚结合”;第二个特点为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第三个特点为总分结构的段式;第四个特点为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第五个特点为运用了动静结合对比描写的方法,等等。统编本教材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要素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一内容五年级上学期已经训练过,再安排这个要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具有它的科学性,教师教学时就应将这一写作特点作为教学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学生情况,将 “写实与写虚结合”“抓住特点,描写生动”等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两项确定为教学内容。
  又如,《藏戏》是一篇介绍性的散文,细细解读,这篇课文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藏戏的三个特色,在课文第8~20自然段作了具体介绍,但文章开头先用排比式的反问:“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一句一段概括地提到了这三个特色,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言语方式,其作用既强调并凸显了藏戏的特色,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还能激起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自豪,而最独特的文章结构正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秘妙。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就可以将文章独特的结构定为教学内容。   再如《猫》一文,老舍先生以聊天的方式写自家的猫,与其说是写猫不如说是和别人聊他家的猫。这一文本安排在统编本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语文要素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语言特点,把最有特点的语言形式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还要关注不易理解的、有深意的内容。不纠结于内容的理解,并不等于不理解文本内容,对表达方法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理解“他的心被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如果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还难以透彻领会,教师就可以讲解,否则学生就无法理解李大钊的言行,也就无法学习运用神态、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在确定学习内容时,还要观照文体的特点。小学阶段不讲文体知识,但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如说明性的文章(实用文),学习的内容为说明的要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科学精准的语言等方面,若忽略了文体的基本特点,就无法发挥文本特点的独特作用和学习价值,学生就无法从整体上理解作者及其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开展要践行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学”。教师必须清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让阅读、提问、思考、讨论、解答等听、说、读、写的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荷花》这篇课文,单元要素为:“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体会优美生动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此课的小练笔是仿照课文写一种植物。有教师问,新教材中,这样的经典怎么教?我想,就如单元要素提示的那样,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且一遍一遍地读书,读熟以后再练习背诵。如果仅仅是读懂课文,那么读两遍三遍就可以了。这种经典文本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懂课文,而是读熟语言,把课文规范的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能够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当遇到类似的画面,学生就知道怎样描绘了,也才有能力完成小练笔——仿写一种植物。读熟、背会,经典才能沉淀为学生表达的语言要素,读熟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汉语的语感,感悟文章里包含的语言知识。
  有教师教学《西门豹》一课,教学目标中有复述故事,教师一再讲复述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直到打了下课铃,学生也没有实践的机会,复述能力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习得,不是先明白知识原理,然后再去应用,正好相反,他们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领会知识、明白原理。学习语文必须以一定的读写经验为基础,经验积累越多越丰富,对知识和方法策略理解越深刻、越正确。语言知识的学习应随文进行,且有用、适度,点到为止。也就是说,小学生是在写字中学会写字,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作文,在复述中学会讲故事的……
  教材主要以文选的形式呈现,听、说、读、写的实践离不开一篇篇课文的语境,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提供的语境中开展学习。如老舍先生以聊天的语言方式写出了对猫的喜爱,在学习《猫》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沉浸在“聊”的语境中,聊聊自己对课文的印象,聊聊猫怎么古怪,聊聊自己的喜爱。自由选择猫的一处矛盾的性格,读一读,把自己当成老舍,邻居来了,抱着你的猫和他聊一聊吧。这样聊着聊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便溢于言表,聊着聊着,文章的表达方式便潜移默化地感悟到了,因为无痕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鳥的天堂》中写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一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即先整体写鸟多,再详写某一种鸟。学了这种写法,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曾有的体验,如“课间活动”“群鱼竞游”“秋叶纷飞”等场景。《观潮》的写作顺序为“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让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写一写雷雨、球赛、看戏、上公开课、学游泳等。统编本教材选文的标准之一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适宜教学”。叶圣陶先生说:“所谓适当的教材,无非是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舒新城先生也表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第一要件是与儿童的生活有直接关系,因此,不可不多从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取材。”这些观点肯定了学生生活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才有根基,语言才能有生命的活力。
  基于真实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才能把语言的学习落在实处,才能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做到课课有得,得得相连。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促进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怎样的评价就会有怎样的教与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应立足于促进语言文字的运用。
  吴忠豪教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让广大教师很受启发,他对俞霞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这样点评:“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爱的情感当然不错,但语文课的目标最终不能落在情感体验上,而是应该落在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上,讨论课文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来表达情感,这才是语文老师最需要做的事。”这样的评价一针见血,让老师们明白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
  在评《赶海》一课教学时,吴教授说:“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原来,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
  《赶海》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吴教授点评道:“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到了叹词的作用。教到这里,学生认识了叹词,还知道了运用叹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叹词的功能理解了,但是会不会用呢?不一定会。所以范老师接下来设计了运用叹词的练习……这个练习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让学生去体会不同的叹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层次的练习,接下来还设计了一个叹词运用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练习设计得真巧,梯度很清楚,学生兴趣很高。语文课上的品词品句较多的是讨论文章里的这个词语用得如何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光是体会其实价值不大,学生不会运用。运用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的难度,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运用上。这堂课的叹词教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教师通过两次实际的操练,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叹词。如果这堂课再增加一个语境,让学生有再次运用叹词的练习,那么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深。学生运用叹词的经验越多,这个知识点学得越牢靠。”这样的评价不仅指明了词语教学的方向,也让老师们懂得了如何具体实施。
  在2018~2019年度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活动的发言中,吴忠豪教授指出:学习语言运用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会了语言运用的理论知识以后,可以用来指导语言的运用。但是小学阶段是学生书面语言经验形成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且吴教授还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路径: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表达经验;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这些评价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站在促进语言文字运用的高度。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应着眼于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学生的语言积累意识与数量、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习作语言表达与课文语言表达之间差异的缩小程度等等,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学生具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对文本所表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更深刻的领会。在统编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开展、效果的评价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是对学科本质的把握,是对母语学习规律的遵循,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统编本教材的优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其他文献
单元习作是实现学生习作素养提升的核心渠道和主要路径。在统编教材即将全面使用的背景下,厘清统编教材单元习作的编排特点,实现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习作的教学转型,有助于我们用好教材、落实单元习作的课程价值。本文以三年级统编教材为例,对单元习作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改进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透析统编教材单元习作的编排特点  纵观三年级两册16个单元习作,统编教材在编排上体现出精准教学的价值取向:内容设计较为精准
文本解读  本文作为统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首个课文单元的首篇,相对于第一单元的识字素材而言,课文是完整的、鲜活动态的话语世界,体现了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交际功能。本课承载着进一步学习识字写字,以及开启课文学习的双重任务。首先是识字,“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课文成为巩固汉语拼音的有效载体。本文生字字音涉及易混声母“q、p”的辨别,翘舌音、前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和三拼音节的准确拼读;在完整具体的语境
文本解读  1.这篇散文全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用亲切自然的口吻讲述了“我”为每个季节画了不同颜色的太阳,给世间万物带来各种美好。  2.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按照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的顺序叙述,每个自然段写了一个季节。段落结构相似,都是先写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再写在阳光照耀下,这个季节呈现的美好。全文语言优美,结构工整,具有反复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舒缓。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
屈指算来,我与王希锋校长相识已八载。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我与王校长的关系经历了“无视—合作—欣赏—对话”四个阶段。我与“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也经历了一个“批判—研究—震撼—宣讲”的过程。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能在自己所工作的领域遇到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研究生涯的大幸;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思考者,能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后半段遇到一位思想的对话者则是三生有幸。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我与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老人对年轻一代的关怀。  【教学目标】  1.体会老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关注焦点,历代都有写作教学质量的热议。每一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都会参与其间。  夏丏尊便是其中之一,先生言:“思想愈无头绪,文字反益玄虚。”表达是思维的诉求,“真实”“明确”亦是夏丏尊对待写作的态度。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师“费过心力”,研究“教学公式”,而学生仍然“成绩幼稚”。这种情况如何改善?从夏丏尊在写作教学中关于“是什么”“写什么”“如何写”的探索中,也可窥得一二。 
向守万老师《在平凡中揣梦前行》(《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第5期)一文谈到他听过的一堂语文课——  那是一位姓黄的代课老师,课上得极其简单,只有读书、背书、抄生字这“三板斧”。不仅如此,他的教学语言也极为平实,比如:  这篇课文写得很好,你们就一字一句地读吧。  写得好,就抓紧时间把课文背下来。  写完了,能听写吗?写完了的再把生字听写一遍。  ……  没有过多的噱头,没有花哨的技法,有的,只
2017年伊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办了“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研讨活动。我有幸参与了以“追求自然而纯粹的母语启蒙教育”为主题的“名师沙龙”,感慨良多。  如今,语文课堂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正在发生转型,我们更加关注和研究儿童的语文学习,希冀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斯霞老师用她的愛心和智慧演绎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纯真语文的课堂,是学生享受母语魅力的课堂,是学生智慧
2014年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入颁布倒计时,逐步揭示出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迎来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深层次改革阶段。在“进一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新时期,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研究小
李拥兵:今天,我们将以“‘问学单’设计和使用的优化”为主题,对我们的问学课堂进行问诊和研究,目的是让“问学课堂”更好地向纵深推进。本次的专题研讨分三个环节:课例回顾、交流研讨、自由畅论。  一、课例回顾:在优化中逼近本真  李拥兵:首先,我们请四年级的陆健老师就自己的一堂教学研究课——《雾凇》来谈谈他是如何对“问学单”进行设计和优化的。  陆 健:在探讨前,我先把三次设计呈现出来,这样更直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