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湾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似乎一直在寻找城墙湾,寻找生我养我的城墙湾。
   城墙湾,有多少不可磨灭的记忆。
   五十多年了,星星点点、驳驳杂杂,忽然有如一片树林落下来的秋叶,与西风一起在眼前波动。
   波动的一片片树叶幻化出童年的身影,推动着树枝套制的瓦轮向前奔跑。风里雨里,在城墙湾的马渠壕壕、高莊洼洼、康河口、蒲河岸、城墙梁梁、崖背台台,春花烂漫处,白雪皑皑时,对面山、对面湾,有路的地方,无路的地方,都留下奔跑的脚印。留下哥哥姐姐的脚印、弟弟妹妹的脚印、表兄表弟的脚印、表姐表妹的脚印,还有父亲母亲找寻我们回家吃饭的脚印、亲戚邻里呼唤我们挡狗的脚印、掏鸟蛋的脚印、打土仗的脚印、逃学的脚印、偷摘青果的脚印、与心仪的人过家家的脚印、野炊的脚印……
   城墙湾这个名字是我叫的。从我喜欢历史开始,就觉得生养我的这个村子应该叫城墙湾。我不仅在心里琢磨这个问题,还付诸行动,喋喋不休地问父亲问母亲、问伯父问叔父、问哥哥问姐姐、问有学问的人、问讲古今的人,都没有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不妨碍我坚定的心志,认定我所在的村子是一个叫城墙湾的地方。
   从我记事起,我的玩具几乎都来自一些砖瓦,俯拾可取的砖瓦,沟渠里的、湾畔上的、泥土里的、城墙梁梁根前的……我们捡拾这些随处可取的砖瓦,垒锅筑灶,为童年烧煮生活的乐趣。打磨车轮,为想象安装驰骋的翅膀。撂远瞄准,锻炼拼搏防御的模样。
   似乎是在捡拾砖瓦的过程中长大,捡拾砖瓦带给我的惊喜和梦想,常常在眼前萦绕。以至于参观博物馆古陶器展览时,总有一种负罪感,总认为幼小不懂事时,曾打碎的砖瓦,有多少是混淆在泥土里的文物碎片。
   对历史了解得越多,越是坚定我的想法。
   我曾经鼓动考证宋史与西夏历史的张先生,实地踏访城墙湾。张先生过后很长时间,告诉我,我所说的或许是事实,只是没有发现能够佐证支撑我思想的古物。
   我心生叹息,认为他没有沉下身子,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深入考证。甚至对城墙湾的地形地貌、山势河沟都未能构绘出图形,更未能比对距离城墙湾东南方向不足一公里的柳州城,研究相互之间的军事御守关系。以及西北方向不足半公里的康家河、庙坪,和顺蒲河逆流而上西北方向不足十三公里的三岔镇,所处的历史地理关系。这样,怎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历史判断呢!
   这时候,我已经远离童年很久了。甚至距离城墙湾也已经很远了。每次回家探亲都像是过客一样,来去匆匆。
   只是城墙湾的一草一木总是在心头映现,挥之不去。
   我放不下对历史的追寻,童真的疑虑,城墙湾失散的记忆。我逮住一切可乘的机会,找寻我的城墙湾。
   一次登高望远时,我豁然开朗。发现我们一村几代居住的窑洞崖背,原来全是围绕一座覆斗形的四方黄土台而存在。这座覆斗形的四方黄土台一面临河、一面临沟,其余两面皆是依山势齐茬斩断,空出二十多米宽、二十多米深的壕沟。根本不是自然造化,而是人力所为。
   我们称这座黄土台叫崖背台,村庄的住户大多依西北向崖面挖掘居住的窑洞,盘炕筑灶,点燃城墙湾的炊烟。村庄对面,隔着一条十多米宽、几十米深的沟渠,是我们所称的对面湾,有几千亩案板一样的平地。这块平地略高于村庄的院落,面对村庄,右面临河,左面挨着对面山,平地后背面突兀而起的是一道长梁,我们称之为城墙梁梁。
   常常问能够问到的人、问自己、问历史、问地理、问天上的大雁、问地上的蚂蚁,这里没有城,哪来的城墙梁梁?没有人能够回答我!我感觉到一个人的无助和孤独,找不到答案的迷茫与彷徨。我甚至怀疑童年快乐的真实与荒诞、怀疑岁月的虚幻与渺茫、怀疑历史的虚假与现实的虚伪、怀疑生活的意义和未来的目的。一段时间,我失去了寻找的力量。
   偶然机会,我看到记载叙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陇东地域时,经过一个叫城墙湾的地方。再联想村庄老年人传下来的话,说有一个悄无声息的晚上,来了一支队伍,好多人睡觉都不知道。第二天天亮一看,满湾遍野都是人,待人和蔼,不扰民。一问是红军,开拔的队伍沿路走了一上午。
   记载这一历史时刻的人,把城墙湾定位在什么地方?我内心很是不安,是不是记错了。毕竟奔走的路上,需要记住的事太多太多,把一件事、一个地名位移一段距离,也是难以避免的。
   于我,却是应该搞清楚的事,这关乎我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奔跑,童年的梦想。
   我一直认为,我能够远离村庄,与城墙湾有很大关系。
   我一直在寻找一座城,一座城墙湾里的城。
   我一直在奔跑,一直在寻找。
   有时候,我觉得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寻找。
   没有人告诉我,城墙湾在哪里,梦想在哪里。
   我只能自己去琢磨,自己去寻找。
   一次,我为老父亲,也为我们心中的念想、维修故乡的老屋。这时,说是老屋,也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房屋而已。门前二十多米深的沟渠历经水淤坝的沉淀,几乎与老庄院在一个水平线上。从老庄院过对面湾,如履平地;老屋就建筑在城墙湾的平地上。家家户户一样,响应危窑改造的号召,在湾里的平地上修筑自己的安居之所。
   我维修老屋请的工匠,是村庄的兄弟。工余休息时,我喜欢倾听兄弟们谈论村庄的今昔,以期唤醒沉睡的记忆。
   听他们说,平整梯田时,从对面山和前坪的台地,无意挖掘出一层层大小不一的瓦罐,随垃圾渣土破碎填了沟。这时,心里一阵阵发疼。听说有一些瓦罐,滚到沟里还没有摔碎,被有心人捡拾回去,盛装谷物籽种,后又被走村窜户的人买走。
   我突然不知喜忧。只知道,城墙湾似乎离我越来越近,又越来越远。
   一次,又听说送埋村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按照乡俗,坟墓都打好了。这是遵照乡俗要三姓人当天挖掘的地穴式墓坑,第二天凌晨送葬。当晚收工时,有人觉得打好的墓坑下,好像还有一座墓葬。有人联想起不知从何而来,来无影去无踪,盗挖墓葬的,在山台平地偷偷挖出十多米深的墓坑,发现有汉代的砖箍墓。飙风掠影的话,虽不能当真,给我的震惊还是比较大的。
   我想起城墙湾对面一条蒲河之隔的墩墩坳、杨坟圈,七十年代大搞水利建设时挖出的一坑宋钱。对城墙湾远去的历史越加存疑。我知道历经多次大地震,城墙湾一些历史已经深埋地下,一些记载毁灭兵燹,一些记忆随迁徙的脚步带走他乡,一些美好的印迹人为毁坏,一些传承久远的史实无意混淆。
   在翻阅清朝一本地方史志时,发现一张旧地图,明确标明,生我养我的村庄叫城墙湾。此时,心中未能泛起半点波澜。事实总是躺在历史的深处,看着偏离真相的物事浑浑噩噩走着,怎么缄默不言?我不知道,我的村庄为什么失去城墙湾,失去城墙湾有多久?有多少人在寻找城墙湾,又有多少人无动于衷,有多少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村庄失去了什么?
   我只是明白,生我养我的村庄,现在叫陈家湾或陈湾。我问了能问到的所有人,异口同声回答我,这个村庄根本没有居住过陈姓人家。
   或许吧,历史上曾经动议在这里筑城的人,姓陈。或许,是有人故意要抹去城墙湾的历史印迹、让一块曾经沸腾过的土地复归于平静、让草木能够自由生长、让功利的心有所感悟。
   我似乎在寻找城墙湾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又似乎一无所获。我觉得,我没有寻找下去的必要。
   寻找注定是徒劳的,历史已经被历史篡改。兄弟都在为眼前的幸福或者儿孙的幸福忙碌着,我甚至找不到商议的共同话题。他们心底里可能都在嘲笑我,认为我把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说得玄乎其玄,是不是吃饱撑得?
   我常常拿童年的快乐与我的忏悔说事。说我的快乐是城墙湾带来的。当时物质匮乏,是城墙湾馈赠的破砖烂瓦给我带来了玩具,让我们垒起了锅灶,点燃了人生的第一缕炊烟。让我们打磨出奔跑的轮子,放飞前进的梦想。
   我是亲眼看到炊烟柱天的震撼,看到烟火对一个村庄的支撑,看到砖瓦建筑的遮风避雨,看到人们的惊喜与漠然。我有心找见城墙湾的过去,描绘城墙湾的未来。
   看到城墙湾上茁壮生长的庄稼和迎风而立的树木,我开始停下寻找的脚步。能够远去的就让它远去吧,留下安静的庄院与时令的菜蔬,留下美好的寻找与灿烂的遐想,留下朴实的土地与干净的蓝天白云。
   我寻找城墙湾多少年了,我似乎才找回我自己。
  责任编辑 郭晓琦
其他文献
《飞天》70不算老,亦不能称老。   人活70古来稀。我这个年长《飞天》数岁的老编辑,确实老了,未痴呆,但大脑常常“断电”,回忆往事时断时续……碎片化……缺乏逻辑……时空倒错……   丑话说在前头——曰“70年的跳跃记忆”……   之一 甘肃有四张名片:敦煌·飞天,读者·牛肉面   坊间传言,甘肃有四张名片:敦煌·飞天,读者·牛肉面。   初闻,愕然。思之,信然。深思,必然。   其一,《飞天》的
期刊
由甘肃著名作家王登渤、姚运焕先生花费十几年心血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日落莫高窟》《上下卷》,2011年6月一出版,就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两位作家都一直有工作在省文联单位经历,都有话剧剧本、电视剧本等多部作品问世,且都先后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有关奖项。所不同的是两人属两代人,一个属上世纪60年代,一个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两人配合相当默契。   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清末民国初年代,发生在著名世界圣
期刊
一个写作者,不可能与文学期刊没有联系,在我的心里,《飞天》始终占有着重要位置。《飞天》立足于西部,却放眼全国,是一本有品格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飞天》算是我文学起步的扬帆之地,首先我是《飞天》的忠实读者,其次是《飞天》培养的作者,作家梦的依托也是从《飞天》开始的。饮水思源,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   我工作生活在一个边远矿山,那时候的矿区环境艰苦,生活比较枯燥,大多职工八小时之外的業余时间都交给了
期刊
话说陇西叫巩昌的那个年代,一个飞雪卷雾的冬日,陇上高原一座小集镇的客栈里,同时挤进了从秦州、天水、巩昌、西和方向挑担而来的四位小货郎。一盘靠牛粪、柴草烘烧的土炕,只有离炕眼门近的那一坨有点热度。平日里挨冻怕了的四个人,为挤占那坨热炕争持不下。争来吵去,终于想出比谁家乡标志性建筑最高,谁就可睡那坨热炕的办法。从此,人世间茶余饭后的笑谈中,就增添了一段“秦州有座玉泉观,离天爷只有一钱半……”之类的“经
期刊
天水人格局似乎有点大,不紧不慢言道:“我(俄)天水有座南郭寺,挤得天爷咯吱吱。”   如此高度仍需笔者旁述:   古人云:“山水有情,生生不息。”大自然赐予我们太多的美妙绝伦,也给予了人类无尽的恩泽。登上挤得天爷咯吱吱响的南郭寺,最动心的高度还是上苍赐予人类生存的命脉——潺潺于南郭寺山巅的“北流泉”。   然而,“北流泉”已干涸了,没寻到干涸日期的记载。但它是昔时南郭寺这座黄土山上真实存在过
期刊
风景原本就在身边,却跑到远处去寻找。   从青涩少年到两鬓爬霜,一晃半百之年,以为对潜夫山麓与茹河两岸,抬头不见低头见,再熟悉不过。孰料,颠覆自己认知的,却是常识。   一日,遇秦铭兄,言及县域贤达筹修奎文阁,祈其撰《重建奎文阁碑记》。寄望后辈,承先贤荣光,续县域文脉。   恰逢周末,从西峰回到县城,相约文友鱼舟、秦铭、石松、芸心、世雄等拜谒胜地,踏访旧踪。   穿全城过长街,下东坡渡茹河,沿蜿蜒
期刊
汪泉作为出版人,策划出版了很多文学精品力作,如《大漠祭》《猎原》《敦煌不了情》《战马之歌》等,这些作品至今为读者喜爱。从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沙尘暴中呼吸》、《西徙鸟》、《白骆驼》、《枯湖》以及多部影响良好的中短篇小说来看,他绝不仅仅是一个“替别人做嫁衣”的图书的“搬运工”。他在编辑、策划出版作家作品的同时,也训练了自己敏锐的艺术审美力和准确的思想表达力。这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检视汪泉十
期刊
知道饭已没人再吃,我还是做了  知道你并看不见,我还是写了  一段话,写了三遍,只为字  你能看得清晰些。风总是恰到好处  让两支蜡烛默默流泪  它吹拂你头顶的青草,同时吹拂我稀疏的头发  火在其间燃烧  哔哔啵啵的  火说些什么,也许你我还听不清楚  于是你我都屏声静气地再听  火,也许就需要这样一种格局  需要這样一个宁静的建筑
期刊
小 说  梦里的小鸟无处飞(中篇)李金桃(1)  女人花(中篇)缪文宗(1)  黄泥坝物语宋离人(1)  静如处子张宏勇(1)  野狐沟的夜晚吕润霞(1)  1992年的牛心杏安 杰(1)  流浪的夏娃(中篇)弋 铧(2)  拾荒者丁 颜(2)  别舒畅赫东军(2)  成 歌徐 东(2)  回 流李学辉(2)  执子之手蔡竹筠(2)  共枕眠杨 逸(2)  井口小镇(中篇)邓雅心(3)  娘山(中
期刊
我点一炷香,之后用树枝在地上画一个圈  冥币和纸火燃起的火焰  是另一种样子的建筑  我做了一桌子饭  但母亲好像一筷子都没动  母亲一辈子做的饭,我都吃了  但我返身寻找,还是什么也看不见  我瞌头,长久地匍匐地上  不像叩问,也不像谢罪  仿佛只为让膝盖在地上砸出两个坑  但远远看上去,它还像酒杯那样平静  我就这样和母亲待着  而窗外,春节像一个陌生人一样,缓缓地  走了過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