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课堂中真正落实、开展审美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紧迫性,充分发挥文言文“以文化人”的功能。本文从文言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三种审美元素,从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要方向探讨了初中文言文阅读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审美教学
一、前言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篇目,皆为精挑细选之作,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给予读者美的感受,特别是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能够体现古人的生活智慧、人格之美等等,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等内容上,都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文言文教学中审美内容
(一)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解釋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 意境一方面要拥有真实、客观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要有言外之意的情感。在《蒹葭》首章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示了一副极为美丽的河畔秋色图。在秋天的早晨,在河岸往外远眺,远近一篇灰白迷蒙,水域仿佛没有边界,秋天的寒霜已经覆盖在水边的芦苇上,茂密的芦苇群展现出一片苍青的颜色,挂在芦苇上的露水已经结成了白花花的爽滑。秋风透着袭人的凉意,让人隔着诗句就能感受到秋水中那泛起的寒气。后续出现的“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以及“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展现了太阳升起后白霜化成露水,只剩下挂在芦苇叶子尖尖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从“苍苍”、“凄凄”到“采采”,深秋凄凉的气氛越来月浓,可见当时作者所处环境的清冷和心境的寂寞。从开章首句便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白露茫茫、寒雾浓重的景色,渲染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二)情感美
文言文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存留,其本身所蕴含醇厚的思想沉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能够发挥其自身所有的魅力,离不开它所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之美。文言文阅读文本中刻画的景物、描写的人都包含着古人所赋予的情感。现代社会中价值多元化,“速食”产品比比皆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更加注重文本的工具性,文言文本的人文性受到一定的忽视。《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即便是抒发自己的悲愤与不满,但也表达了“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文言文本中,既能够看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亦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命立场。这些作品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古人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读者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国家的界限了解作者的思想,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也通过文字传达到读者心中。在文言文教学中,体会语言的美是了解文章思想内容、情感意蕴的前提。在《诗经》当中,其韵律的使用,为其增添了许多朗读的美感,许多古代诗文追求语言文字整齐划一的排列组合,同时也有许多追求语言文字排列组合层次不一的错落之美,不管是哪一种在语言文字上的追求,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美感。对偶、排比、双声叠韵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读者朗诵起来便能获得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美感。《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音调、韵律的运用,使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让学生能够想象当时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又能够体会到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三、文言文的审美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一)设置审美目标,创设情感情境
任何一篇文言文进行正式教学前,必须设定这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当通过对文言文本的深入分析,找到课堂审美教学开展的切入点,以及本篇文言文审美教学的美感意蕴所在。课堂上,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激发学生从美学视角感受、领悟文言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发现文言文本美的兴趣。对《记承天寺夜游》设置审美目标,必须围绕作者描写的“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一句话为核心,体会诗人在庭院中赏月的闲情逸致以及语言描写的魅力。展开情境设置的时候,需要恰当设计教学导语或者借助多媒体营造情境。
(二)利用留白,展开自主解读和自我体验
文言文中经常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意蕴,这些文本所带来的空白之处能够吸引、激发读者通过自我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文本的未定性和空白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读者以下可能,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产生意义反思,这种反思是歧义百出的。”[2]正是文言文本自带的这种空白之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每个人所产生想象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自然而然不同。在教学中,应当抓住意象,也就是诗文中描写的景物,通过想象、联想,在脑海中再现意象所营造的情景,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受,进入诗文的意境,感悟作者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就能够产生审美体验、进入审美的境界。
(三)多读多写多讨论
在文言文阅读课堂里,注重学生的自主朗读,在反复吟诵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自主理解诗文内容。同时在不同方法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欣赏文言文本的节奏、音韵之美。在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有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分组合作、组与组之间辩论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交织,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看待美。只有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学生才能够将朗诵阶段感受到的美真正的进行理解和体会,产生美感的出处和原因都会得到合理的分析。为了趁热打铁,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文言文本进行扩写、缩写、改写等方式的文言文本创作,让学生在写作中加深对作品美的理解,同时能够根据个性化体验产生不同的解读,在深刻体验美的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4,9.
[2]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429.
[3]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3.
[4] 徐忠宪.《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17-19.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审美教学
一、前言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篇目,皆为精挑细选之作,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给予读者美的感受,特别是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能够体现古人的生活智慧、人格之美等等,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等内容上,都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文言文教学中审美内容
(一)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解釋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 意境一方面要拥有真实、客观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要有言外之意的情感。在《蒹葭》首章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示了一副极为美丽的河畔秋色图。在秋天的早晨,在河岸往外远眺,远近一篇灰白迷蒙,水域仿佛没有边界,秋天的寒霜已经覆盖在水边的芦苇上,茂密的芦苇群展现出一片苍青的颜色,挂在芦苇上的露水已经结成了白花花的爽滑。秋风透着袭人的凉意,让人隔着诗句就能感受到秋水中那泛起的寒气。后续出现的“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以及“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展现了太阳升起后白霜化成露水,只剩下挂在芦苇叶子尖尖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从“苍苍”、“凄凄”到“采采”,深秋凄凉的气氛越来月浓,可见当时作者所处环境的清冷和心境的寂寞。从开章首句便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白露茫茫、寒雾浓重的景色,渲染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二)情感美
文言文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存留,其本身所蕴含醇厚的思想沉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能够发挥其自身所有的魅力,离不开它所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之美。文言文阅读文本中刻画的景物、描写的人都包含着古人所赋予的情感。现代社会中价值多元化,“速食”产品比比皆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也更加注重文本的工具性,文言文本的人文性受到一定的忽视。《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即便是抒发自己的悲愤与不满,但也表达了“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文言文本中,既能够看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亦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命立场。这些作品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古人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读者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国家的界限了解作者的思想,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也通过文字传达到读者心中。在文言文教学中,体会语言的美是了解文章思想内容、情感意蕴的前提。在《诗经》当中,其韵律的使用,为其增添了许多朗读的美感,许多古代诗文追求语言文字整齐划一的排列组合,同时也有许多追求语言文字排列组合层次不一的错落之美,不管是哪一种在语言文字上的追求,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美感。对偶、排比、双声叠韵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读者朗诵起来便能获得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美感。《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音调、韵律的运用,使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让学生能够想象当时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又能够体会到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三、文言文的审美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一)设置审美目标,创设情感情境
任何一篇文言文进行正式教学前,必须设定这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当通过对文言文本的深入分析,找到课堂审美教学开展的切入点,以及本篇文言文审美教学的美感意蕴所在。课堂上,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激发学生从美学视角感受、领悟文言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发现文言文本美的兴趣。对《记承天寺夜游》设置审美目标,必须围绕作者描写的“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一句话为核心,体会诗人在庭院中赏月的闲情逸致以及语言描写的魅力。展开情境设置的时候,需要恰当设计教学导语或者借助多媒体营造情境。
(二)利用留白,展开自主解读和自我体验
文言文中经常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意蕴,这些文本所带来的空白之处能够吸引、激发读者通过自我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文本的未定性和空白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读者以下可能,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产生意义反思,这种反思是歧义百出的。”[2]正是文言文本自带的这种空白之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每个人所产生想象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自然而然不同。在教学中,应当抓住意象,也就是诗文中描写的景物,通过想象、联想,在脑海中再现意象所营造的情景,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受,进入诗文的意境,感悟作者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就能够产生审美体验、进入审美的境界。
(三)多读多写多讨论
在文言文阅读课堂里,注重学生的自主朗读,在反复吟诵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自主理解诗文内容。同时在不同方法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欣赏文言文本的节奏、音韵之美。在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有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分组合作、组与组之间辩论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交织,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看待美。只有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学生才能够将朗诵阶段感受到的美真正的进行理解和体会,产生美感的出处和原因都会得到合理的分析。为了趁热打铁,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文言文本进行扩写、缩写、改写等方式的文言文本创作,让学生在写作中加深对作品美的理解,同时能够根据个性化体验产生不同的解读,在深刻体验美的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4,9.
[2]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429.
[3]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3.
[4] 徐忠宪.《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