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萨摩亚人的成年》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表作,书中呈现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的经典方法,值得人们探究。
关键词:萨摩亚人的成年;教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
一、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西学,其英文是Anthropology,来源于希腊文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从语源学上理解即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人类学的发源很早,早期社会的人们已经开始思考人类起源、文化发生、习惯形成等问题,古希腊、古罗马的著作中可见许多人类学材料。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早期人类学研究伴随着持续的殖民活动而开展,欧洲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在体质与文化上都与他们迥异的异民族人群。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人类学自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独立科学。现代人类学有很多分支学科,着重于人类生物性和文化性的研究。
教育人类学由人类学衍生而来,正式形成于20世纪中叶,“是一门把人类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从宏观和微观、现实和观念等方面来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应用性边缘学科”,[]主要包括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与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两大理论流派。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指的是广义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存在于现代社会,又可见于原始社会,贯穿人的一生。
二、《萨摩亚人的成年》成书背景及影响
1924年,23岁的玛格丽特·米德师从博厄斯学派创始人、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当时,青春期问题是欧美国家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博厄斯希望有着心理学硕士教育背景的米德能够去一个原始的社会进行青春期问题的调查,对此有浓厚兴趣的米德于1925年前往美属东萨摩亚群岛,选择其中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面积较小的塔乌岛,对岛上三个村子的姑娘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田野调查。1928年,米德整理手稿,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全书十四章,展示了萨摩亚社会青少年的青春期,并探讨了美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20世纪20年代最畅销的人类学书籍之一。
三、教育人类学中的跨文化比较
人类学发轫于人们对异己社会文化的关注,并以人类文化的认知为重要目的,因此,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这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社会文化之间进行的比较研究。教育人类学既具备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又关注文化教育下的人的发展,学者们常常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中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异同,以更好地认识并反思自身教育。因此,跨文化比较也是最能体现教育人类学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之一,并体现出以下一些要点。
(一)比较材料具备可比性。用于跨文化比较的材料首先需要具备可比性,即既有各自的特殊性又有可以交流的共性。美国是一个复杂的移民国家,包括了各种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对立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宗教派系等,青少年紧张、骚乱、犯罪状况尤为明显。而萨摩亚群岛位于南太平洋,岛上居民绝大部分为萨摩亚人,实行部落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通过田野调查,米德发现在美国青少年身上普遍出现的各种青春期问题并未在萨摩亚社会中出现,他们能够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两者是同一过程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与共性,可以作为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相对主义与主位研究。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应当尊重差别,平等交流。从他文化的角度审视本文化,才能更好地辨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理解他文化中的合理性,最终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米德对萨摩亚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前提是正视文化的多样性并承认各文化的相对价值,并且尽可能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萨摩亚的文化。她发现“在整个萨摩亚社会所充溢着的那种普遍的随和性”,[]使萨摩亚的孩子能够顺利回避各种冲突与过于强烈的情景,拥有平稳的青春期,而在美国社会中,往往缺乏这种相对平和的文化环境。
(三)整体性视角与全貌性研究。文化“是包括人类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进行跨文化比较,必须采用整体性的视角,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全貌性的研究。米德将萨摩亚文化和美国文化中的父母教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家庭关系、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对性的态度、对生死知识的教育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以反思美国当代的教育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为选择而教育。萨摩亚社会相对简拙的原始文明不会强迫萨摩亚孩子做出涉及到对其单一的社会准则进行否决的抉择,而美国的社会准则具有多重性,美国的孩子在成年过程中面临诸多抉择,常常由此引发种种矛盾、冲突、反抗,因此,美国教育的重心之一应是教会孩子学会选择,其关键是教会孩子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四、结语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做研究不能主题先行,但问题永远是为有理论准备的人而准备的”。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国情,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学的探索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少数民族教育与汉族教育之间、各少数民族教育之间,可以进行广阔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教育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753.
[2]李复新,瞿保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3.
[3]玛格丽特·米德.周晓虹,李姚军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57.
[4]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萨摩亚人的成年;教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
一、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西学,其英文是Anthropology,来源于希腊文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从语源学上理解即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人类学的发源很早,早期社会的人们已经开始思考人类起源、文化发生、习惯形成等问题,古希腊、古罗马的著作中可见许多人类学材料。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早期人类学研究伴随着持续的殖民活动而开展,欧洲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在体质与文化上都与他们迥异的异民族人群。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人类学自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独立科学。现代人类学有很多分支学科,着重于人类生物性和文化性的研究。
教育人类学由人类学衍生而来,正式形成于20世纪中叶,“是一门把人类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从宏观和微观、现实和观念等方面来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以揭示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应用性边缘学科”,[]主要包括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与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两大理论流派。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指的是广义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存在于现代社会,又可见于原始社会,贯穿人的一生。
二、《萨摩亚人的成年》成书背景及影响
1924年,23岁的玛格丽特·米德师从博厄斯学派创始人、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当时,青春期问题是欧美国家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博厄斯希望有着心理学硕士教育背景的米德能够去一个原始的社会进行青春期问题的调查,对此有浓厚兴趣的米德于1925年前往美属东萨摩亚群岛,选择其中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面积较小的塔乌岛,对岛上三个村子的姑娘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田野调查。1928年,米德整理手稿,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全书十四章,展示了萨摩亚社会青少年的青春期,并探讨了美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20世纪20年代最畅销的人类学书籍之一。
三、教育人类学中的跨文化比较
人类学发轫于人们对异己社会文化的关注,并以人类文化的认知为重要目的,因此,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这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社会文化之间进行的比较研究。教育人类学既具备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又关注文化教育下的人的发展,学者们常常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中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异同,以更好地认识并反思自身教育。因此,跨文化比较也是最能体现教育人类学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之一,并体现出以下一些要点。
(一)比较材料具备可比性。用于跨文化比较的材料首先需要具备可比性,即既有各自的特殊性又有可以交流的共性。美国是一个复杂的移民国家,包括了各种存在差异甚至相互对立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宗教派系等,青少年紧张、骚乱、犯罪状况尤为明显。而萨摩亚群岛位于南太平洋,岛上居民绝大部分为萨摩亚人,实行部落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通过田野调查,米德发现在美国青少年身上普遍出现的各种青春期问题并未在萨摩亚社会中出现,他们能够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两者是同一过程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与共性,可以作为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相对主义与主位研究。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应当尊重差别,平等交流。从他文化的角度审视本文化,才能更好地辨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理解他文化中的合理性,最终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米德对萨摩亚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前提是正视文化的多样性并承认各文化的相对价值,并且尽可能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萨摩亚的文化。她发现“在整个萨摩亚社会所充溢着的那种普遍的随和性”,[]使萨摩亚的孩子能够顺利回避各种冲突与过于强烈的情景,拥有平稳的青春期,而在美国社会中,往往缺乏这种相对平和的文化环境。
(三)整体性视角与全貌性研究。文化“是包括人类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进行跨文化比较,必须采用整体性的视角,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全貌性的研究。米德将萨摩亚文化和美国文化中的父母教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家庭关系、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对性的态度、对生死知识的教育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以反思美国当代的教育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为选择而教育。萨摩亚社会相对简拙的原始文明不会强迫萨摩亚孩子做出涉及到对其单一的社会准则进行否决的抉择,而美国的社会准则具有多重性,美国的孩子在成年过程中面临诸多抉择,常常由此引发种种矛盾、冲突、反抗,因此,美国教育的重心之一应是教会孩子学会选择,其关键是教会孩子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四、结语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做研究不能主题先行,但问题永远是为有理论准备的人而准备的”。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国情,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学的探索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少数民族教育与汉族教育之间、各少数民族教育之间,可以进行广阔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教育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753.
[2]李复新,瞿保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3.
[3]玛格丽特·米德.周晓虹,李姚军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57.
[4]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