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布依必克村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2006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没有进村,就传来了长号、唢呐的鸣叫,寨门上高高挂着鲜红的欢迎横幅,绵延数千里的迎宾队伍里,白色、黑色、青布盘帕格外显眼。
  寨门口,十二位俊朗的布依男子分列路的两边,齐刷刷举起齐天长号对天长鸣,一时间,长号声、唢呐声、鞭炮声,伴随着布依妇女清甜嘹亮的劝酒歌,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入得寨门,一道中间系着红绸带的蓝色布条挡住了我们的脚步,两位头戴青色盘帕,身着黑色布依绣花服的妇女抬着竹扁站在中央,竹扁中盛满了一碗碗甘甜的米酒,左右一溜排开十余位高挑秀美的敬酒布依女,一式白色盘帕,青布衣衫外罩黑色背带上衣,黑裤宽大的裤脚上绣着花儿。她们边唱边将盛满米酒的陶碗送到每一个客人的唇边。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布依语歌词,那清越柔美的声音足以让人陶醉。
  腰系红绸带身着青衫黑裤的舞龙舞狮队伍喜庆热烈。穿过两条欢腾的巨龙,迎接我们的是身着黄军装胸佩军功章的援朝老兵以及白盘帕青布衫的老妈妈、黑盘帕黑长袍的古寨长者。老兵的威严,老妈妈的慈祥,古寨长老的淳厚。群山围绕的必克村,青山不老,古风犹存!
  身着布依服的小学生们蹲在地上,将两支竹竿一分一合,两位布依美少女牵着我的手一起跳竹竿舞,护我在舞蹈中过了道道竹竿。
  握手、拥抱、合影、互道安好,共祝康泰,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犹如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平身第一次受到如此礼宾,我被这个场面感动了,我被这个民族感动了,我的布依兄弟姐妹!
  迎宾队伍中一位鼓乐手领我去乡村客栈。他30来岁,中等身材,一副山羊胡子稀疏地飘在瘦削的下巴上,是古风与时尚的对接?从村办到客栈,是一条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山村小路,路两边的民居小楼,一式的外墙,一式的木窗,一式的门楼。据介绍,按当地政策,老百姓投资造房子,政府出钱统一装饰外墙,无怪乎必克村的客栈、庄园民族风如此招人喜爱。拐过几道弯,面前是偌大的一幅青绿山水图。远山在暮霭中蒸腾着雾气,夕阳的余晖将眼前清清的小溪映照得泛着红晕。“水经石上流,风从花间过,人在诗画里,胜似桃花源”,古诗中赞美必克山水的景致活现在我眼前,我简直分不清是在家乡苏州的小桥流水,还是在黔西南的贞丰县必克布依古寨。
  山羊胡子姓陆,必克小学的数学老师。小桥头我下榻的“小桥人家”正是他姑妈家。采风团五十余位诗人、作家,分住在村里多家客栈或农庄,小桥人家住五人,四方潭农庄住二十人,还有三三两两住在老乡家的。采风团成员毛鹰的家就在必克村,毛鹰是本次采风团最年长的诗人,他是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黔西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有意思的是,被公认为“毛主席”的毛鹰家里,住下的是下一站采风点良田镇乐运村支书向鹰。我想,毛鹰和向鹰,一个民族文化研究者,一个民族村的村支书;一个年长儒雅的诗人,一个年轻有为的村干部:这一夜,一定是个不平静的夜。
  “小桥人家客栈”,一幢三层小楼,青砖外墙,木质花格外窗,木栅栏里花卉鲜艳,即便已是深冬,屋前屋后依然绿树拥翠。入室,过宽大客厅,扶木扶梯噔噔上楼,一个小客厅的两面分列几间房间。打开房门一股浓浓的布依风情扑面而来。雕花木床上覆盖着布依人自己纺织的白布青条床单,白色青条的棉被,白色青条的蚊帐。青与白,正是布依族民族服饰最常见的配色。床顶宽大的蜡染青布帐罩上绣着吉祥花开,常青树,彩蝶双飞。夕阳透过窗棂,洒下一地拉长了的图案。床正对的白墙上一幅黑底织锦简洁素雅,瓷缸里的发财树枝繁叶茂。
  是夜,村办文娱晚会的舞台就设在小学操场的司令台上。操场上,一盆盆炭火正旺,舞台上望下去,宽大洁白的盘帕汇成一片。整个晚会,主持是村民,独唱是村民,歌舞是村民,器乐合奏是村民,武术书法是村民,驱鬼辟邪传统节目则由村里长者来表演。作家、诗人不时上台即兴表演,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年轻的美女诗人包明娟背着小背包上台一曲甜美的《真的好想你》唱出了大伙儿的心声;本次采风团领队、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执行主席夏寒用他磁性的嗓音高歌一曲《妈妈的羊皮袄》声震四座。这台晚会,我斗胆,直接搬上央视的“乡村大舞台”,绝对一流!
  席间,山羊胡子穿梭在舞台上下,一会儿当演员,一会儿当摄影师。他的爱妻正是今晚美丽大方、机敏灵秀的节目主持人,也是必克小学的数学老师。他们有个聪颖活泼的女儿,正读小学,真是让人羡慕的一个布依小家庭。
  演出刚结束,操场上就燃起了熊熊的篝火,人们围着篝火挑起了铜鼓舞。小伙子们举着大棒在打糍粑,妇女们将粘糯的糯米捏成饼。借着火花,我一眼认出一位身穿长袍端庄祥和的老者,他在迎宾的队伍中,他在驱邪传统节目舞台上,他在器乐合奏的乐队里,此刻,熊熊篝火将他的脸映照得更显温和端详。闪光灯下我俩留下了合影。
  第二天早餐时分,一位笑意盈盈的中年布依女为我们端来一碗碗米粉、一盆盆糍粑,一碟碟咸菜。与她交谈,得知她正是山羊胡子的姑妈,小桥人家客栈的房东,姓陆名美。这位热情、利索、灵秀、知性的布依女,是位硕士研究生,现在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讲师,也教数学,还是系里一流的布依族歌手。她老公是兴义市社科联的干部。作家们听说是位硕士生,纷纷围过来询问,必克山寨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有70多位,其中还有担任大学副校长的。我不禁联想到村名的沿革正源于民国时期的一位本地贤达陆照辉。1300多年前必克村这块土地并无人烟,只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元末明初,必克村的先祖从江西被追歼入黔,散落于今的必克村当时只有十户人家,人口不到一百,其祖先经常遭到盗贼入侵,故被辱称为“被革村”。民国期间村先贤陆照辉学成回乡担任乡长,1937年正是他率领村民把村边一座古庙拆迁过来修建学校,命名为“必克学校”。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的陆照辉怀着一颗民族复仇之心,将“被革”改为“必克”,取必定克敌制胜之意。自此,必克人扬眉吐气有了引以为豪的村名“必克村”。多才多艺的小陆老师夫妇、他的姑妈美丽的知性布依女大学讲师陆美老师,以及也是从这个村寨走出去,任市社科联干部的陆美老师的先生……我们看到新一代必克人知性发展的美丽现状与前景。
  在必克村采风,分成若干个组,分别访问摩师、木匠、石匠、民歌与山歌、刺绣、纺织、靛染、布依武术、布依人文历史、援朝老兵等等。小陆老师将我就近领进了民歌、山歌组。小屋里,炭火暖心,八仙桌边围满了与我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轮布依族山歌、民歌唱罢,这是老哥,这是老弟,彼此称兄道弟格外热火。昨晚篝火边与我合影的慈祥的老人居然与我同年。我不无谦虚地说,看来你该是我老弟了,我年初六生日。话音刚落,他欣喜地说:我也是年初六。幸哉,喜矣,妙也!再排出时辰,他午时我申时,我合十相拜:“老哥有礼!”人生七十二,我在布依必克村,第一次碰到一位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哥。妙的是,他正是山羊胡子的三伯。老陆一字一顿地说:“我是必克人,我也是苏州人。”字字掷地有声。我作揖回敬:“我是苏州人,我也是必克人!”熊熊炭火映红了我俩激动的脸。
  次日的诗会由我主持,必克小学教室里炭火挑得旺,几十号诗人与村民围炉而坐,诗人们诗情喷涌,整个诗会高潮迭起。在必克村老年民歌演唱刚落音,我请出了歌队的顶梁柱老陆。我向诗人和乡亲们报告,我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这是我俩的缘,也是采风诗人与必克村的缘。我用刚学会的用汉语唱的布依民歌,与老陆引吭高歌,给诗会带来了又一个高潮。孰料在座的民俗学会研究者甚多,一位专家说,按当地习俗,兄弟相认要彼此撞十二个響头。在一片欢笑声中,我脱下贝雷帽,捋一把头发,抱住老陆开始撞头。善良的观众生怕两个老头激动得撞痛了头,我俩却心有灵犀,相互用猛烈的撞击姿势而委婉地轻轻叩击。“一个、两个、三个……”全场几十号人齐声报数。机敏的老陆忽然把头一侧,我心领神会,赶紧配合来了一个侧撞,左一侧,右一下,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我乘势转过脑袋,与老陆用后脑勺相撞,左一下,右一下,两个年过七旬的老头的十二下撞头,给这炭火燃烧的布依族山寨岁末欢聚添加了一把熊熊的火。
  此行布依必克村,我认识了这能歌善舞、淳朴热情的一大家子:俊朗多才的山羊胡子陆泽广老师、伶俐秀美的节目主持人陆夫人、知性美丽的小陆姑妈大学讲师陆美老师、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精神矍铄的小陆三伯我的陆德欢老哥……这个冬日,在浓浓深情的布依必克村,我认了一个亲,我认了一家亲。
  我想,山羊胡陆老师这一大家子,是不是就是布依必克村620户人家三千乡亲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1.  一曲渔歌,百转千回的柔肠,醉倒。  开捕节铿锵的的锣鼓伴着渔家姑娘轻柔的舞姿,高扬。  桂花的香与鱼鲜的香,注定是渔港村今秋醉人的味。香雪海满树的金桂与渔船满舱的鲜鱼一样静谧,沉醉在太湖光福。  湖中碧波荡漾,舱里银鱼闪闪。铺满舱的鱼儿是碎银,飘零的花儿窥见满面红光的船老大放下酒盅,扬帆太湖,撑起过往,撒网收起一船金银。  2.  千年渔港村码头,搭建起今日祭典的舞台,艳阳下云蒸霞蔚的太湖
期刊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西花园,一位美籍华人留下了他寻觅历史的踪影。  这所如今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曾是清代江南织造府旧址,据传曹雪芹的祖父曾主持江南织造府,于是中外红学家理所当然地认定这里留下过少年曹雪芹的足迹。这里的亭台楼阁、奇石异木熏陶了少年曹雪芹。  就在这林木葱郁的西花园里,就在这玲珑剔透的瑞云峰前,一位头发花白、身板硬朗、温文儒雅的美籍华人正孩子般地注视着这里的草
期刊
这条路真的很难走,尽管为了我们的来到,村里昨天用推土机整整一天平整了通向观景台的泥泞山路。  锣鼓、唢呐、鞭炮、焰火,延绵数千里挤满了迎宾的乡亲;青山、绿水、小桥、竹筏,漫山遍野欢腾喜庆。上坡的路,我几乎是被架着上去的。其中一位清瘦的小伙,青布盘帕,青布衣衫,瘦削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路扶着我。他叫王文,在浙江打工,这次是专程赶回家乡的,这次回来后就留下了,为村里的广播和网络传播做些事;他特别
期刊
在徐州教书的时候,我住在学校的家属楼里,楼前有一块空地,上面布满了施工时遗留下来的砖石瓦块,杂草丛生。站在阳台上,俯望楼下,心头常常涌起莫名的惆怅。  高考那年,我的高考成绩高出本科录取线26分,踌躇满志的我却被录取到我最不愿意去的师范院校,而且是徐州矿务局的委培生,这给我大学生活投下了阴影,我以为我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在失望、无奈、后悔、怨恨中我走过了四个春秋。然而更不幸的是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
期刊
步入江村历史文化陈列厅,一幅硕大的画展现在我眼前,一条悠长的小河横贯东西,水波荡漾,石桥横跨,鳞次栉比的村落房舍繁星般坐落在河的两岸。  一条河,水乡人生存之源;一条河,水乡的命脉。  这是一条普通的河,流经了开弦弓村,浇灌村里的农田桑树,滋润农耕时代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河,悠悠的河水记得,80年前河埠头站立了一位中等个头戴着眼镜同样操着软糯乡音的读书人。从此,这条河也流向了世界—
期刊
置身于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迷乱着双眼,城市现代化的气息缭绕梦乡。在家看书,节能灯柔和的光溶化了书上的文字,阵阵墨香沁入心脾。但偶然间还会想起过去的油灯。  油灯如豆的光芒倒洋溢着持久的温暖,直到现在。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灯。只有自制油灯,一个瓶子,盖子上开个孔,用白铁片卷个圆筒,里面放入棉线作灯芯,然后把这个圆筒从瓶盖开的孔中插入瓶里,瓶中倒入煤油,拧紧瓶盖,就可以点燃灯芯照明了。灯芯点燃了
期刊
“那个桌子,放在角上也碍地方。”这句话妻已嘀咕好几次了。我知道,按妻的理事方式,它在家中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那是一张方桌,是孩子四岁那年由赣来苏读幼稚园,我从家俱店购得。桌子长宽高都六十厘米左右,桌面上有清晰的“楚河汉界”。  桌子起初是为了方便孩子吃饭用的。可后来,全家一日三餐也在这张桌子上度过,平时的家庭小娱乐也常在这舞台上开展,孩子小学六年的回家作业也基本上在它那完成。它意会我们的互敬互爱
期刊
一  兴化是江苏境内泰州市的一个县城,我并不熟悉。只因偶然间听得那里有个水上森林,一时游兴才来到兴化。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可是,当我一脚踏上里下河腹部的这片土地时,才知道,我是多么孤陋寡闻,才猛然醒悟,走四方乃旅,博古今方为游。  从李中的水上森林出来后,我们即来到兴化县城。漫步兴化,一不小心就撞上了有1000多年历史的拱极台。当地同学介绍,清朝孔尚任写《桃花扇》就在台边的海光楼
期刊
记得,那一次去看梅花,是在细雨轻飘的雨雾里,花开半树。  当我们撑伞来到高高的山岗上远远地向下望去,整个梅海就不真切了,隐隐约约地就成了一种梦境般的迷离。这样的梦引诱着我的心绪,一缕淡淡的忧伤不禁盈满眼帘。多年以前,也是在这样细细的雨幕中,静静伫立,凝视着那一株株结满花苞的秧苗,任雨水打湿我的衣裳,似乎有一种世界尽头的清冷,远了尘世,淡了时光……  久居都市的人们,在熟悉了城市里特有的气息之后,总
期刊
我读武侠小说起步很晚。  当年,大家一窝蜂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温瑞安、诸葛青云、于东楼等武侠名家的小说时,其况之盛,无法言说。小书摊上十之八九是武侠;大街上随便拉出一个人,都能够比划一招两式。那是一个激情满怀的时代,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武侠梦。  而我是个例外。那时的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课外阅读压根就没有兴趣,更遑论武侠小说了。  我离武侠最近的一次,也有两三公里的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