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世纪新形势下,教育被赋予了崭新的使命。这就是要充分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本文从中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如何处理好新的师生角色关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
【关键词】角色转换 主观能动性 个性与特长
学校教育就是一出生动的“话剧”!
有人说:“学生在剧中应该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剧中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其实,学生应该是这一出剧的“演员”和“导演”,“自编自导自演”,而老师则应该是这出剧的“制片人”。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把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等同于“园丁”培育“花朵”、“工程师”设计“产品”的过程。上述认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没有给主体的成长留下多少余地。其实,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促进他们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冰心曾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思想,且他们的思想多驻在‘明日’的巢中。”
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职责与功能要应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励者,从管理者转变为策划者,即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再从“导演”转变为“制片人”。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这一出“话剧”中扮演好“演员”和“导演”这两个角色呢?
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小演员”“小导演”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横向方面
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即让学生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首先,我们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习的革命》曾经介绍了沃尔特·迪斯尼的一句话:“如果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今天我们能够想得到的东西,未来在我们学生手中都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找到一把适合的钥匙,去打开学生这一座座资源宝库。
其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可见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魅力的时空。
那么,如何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呢?
一、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原因,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调动”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自己和自己“打架”,用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作战”,打出一崭新的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要尽可能地开展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展示自己个性特点的机会。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优于其他人的方面。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才能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从而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起自信心。
三、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往往是参与什么实践活动就发展什么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学习与个性发展的环境。
四、教师还应该处理好对学生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更不是姑息放纵。而是严格有度,要求有法,在平等的基础上,在爱的基础上去施教。
让学生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学生的世界是和我们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他们应该有自己表演的内容、表演的方式,所以,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让学生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五、充分发挥“导演”的“三性”
1. 主动性。表现为学生“我要导”,即“我要学”。主要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又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
2. 独立性。表现为学生“我能导”,即“我能学”。主要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内在体验,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选择、独立鉴赏,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具备独立解读和感悟的能力。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3. 自控性。表现为学生“我会导”,即“我会学”。主要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调控。在学习过程中,常有些同学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却总是收效不佳。其原因就在于学习能力不足、方法不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让他们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导戏”方法。
第二,纵向方面
在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让他们“导演”自己的“话剧”。当然,这必须是以“演好”自己为前提的,即以横向方面的发展为前提为基础的。
同时,这里的“导演”并不完全等同于戏剧之中的“导演”。这里的“导演”更多地带有榜样的作用。在有人群的地方,人们相互间的影响就存在,而青少年是善于模仿的。因此这里的“导演”是指用其他人的模范行为、先进事迹作样板,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我们今天谈到的“导演”其实也是由“演员”中来、学生中来,因而带有明显的贴近性和真实性,往往比有些伟人的榜样作用更有影响。
所以,这里的“演员”“导演”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找到。即从每个学生身上去发现他的优点,并把它树立为榜样,从而引“导”其他人的做法。
最后,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由“演员”变成了“导演”,是不是说我们教师就可以成为教育这出“话剧”的“观众”呢?
不是的,我们应该成为“制片人”,对这出“话剧”进行总体的把握与“监制”,以“剪辑”出最美好的画面来。
【关键词】角色转换 主观能动性 个性与特长
学校教育就是一出生动的“话剧”!
有人说:“学生在剧中应该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剧中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其实,学生应该是这一出剧的“演员”和“导演”,“自编自导自演”,而老师则应该是这出剧的“制片人”。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把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等同于“园丁”培育“花朵”、“工程师”设计“产品”的过程。上述认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没有给主体的成长留下多少余地。其实,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促进他们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冰心曾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思想,且他们的思想多驻在‘明日’的巢中。”
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职责与功能要应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励者,从管理者转变为策划者,即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再从“导演”转变为“制片人”。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这一出“话剧”中扮演好“演员”和“导演”这两个角色呢?
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小演员”“小导演”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横向方面
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即让学生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首先,我们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习的革命》曾经介绍了沃尔特·迪斯尼的一句话:“如果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今天我们能够想得到的东西,未来在我们学生手中都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找到一把适合的钥匙,去打开学生这一座座资源宝库。
其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可见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魅力的时空。
那么,如何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呢?
一、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原因,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调动”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自己和自己“打架”,用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作战”,打出一崭新的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要尽可能地开展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展示自己个性特点的机会。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优于其他人的方面。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才能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从而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起自信心。
三、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往往是参与什么实践活动就发展什么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学习与个性发展的环境。
四、教师还应该处理好对学生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更不是姑息放纵。而是严格有度,要求有法,在平等的基础上,在爱的基础上去施教。
让学生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学生的世界是和我们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他们应该有自己表演的内容、表演的方式,所以,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应该让学生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五、充分发挥“导演”的“三性”
1. 主动性。表现为学生“我要导”,即“我要学”。主要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又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
2. 独立性。表现为学生“我能导”,即“我能学”。主要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内在体验,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选择、独立鉴赏,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具备独立解读和感悟的能力。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3. 自控性。表现为学生“我会导”,即“我会学”。主要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调控。在学习过程中,常有些同学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却总是收效不佳。其原因就在于学习能力不足、方法不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让他们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导戏”方法。
第二,纵向方面
在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让他们“导演”自己的“话剧”。当然,这必须是以“演好”自己为前提的,即以横向方面的发展为前提为基础的。
同时,这里的“导演”并不完全等同于戏剧之中的“导演”。这里的“导演”更多地带有榜样的作用。在有人群的地方,人们相互间的影响就存在,而青少年是善于模仿的。因此这里的“导演”是指用其他人的模范行为、先进事迹作样板,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我们今天谈到的“导演”其实也是由“演员”中来、学生中来,因而带有明显的贴近性和真实性,往往比有些伟人的榜样作用更有影响。
所以,这里的“演员”“导演”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找到。即从每个学生身上去发现他的优点,并把它树立为榜样,从而引“导”其他人的做法。
最后,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由“演员”变成了“导演”,是不是说我们教师就可以成为教育这出“话剧”的“观众”呢?
不是的,我们应该成为“制片人”,对这出“话剧”进行总体的把握与“监制”,以“剪辑”出最美好的画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