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经验证明,科学决策是实现我军后勤管理现代化和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根本,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造成的浪费损失也是巨大的。但是从理论上能否引入“项目决策模式”来进行后勤后勤科学决策,从而提高决策正确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决策 军队后勤 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058-01
一、克服主观决策失误,加强决策科学化的内在需要
有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我军几次裁军,员额大大减少,然而营房反而以每年新建500—6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仅仅截止1996年底,全军基建费超支达17.4亿多元,公务费超支达11.2亿多元,借款、垫款和拖欠等负债建设投资达8.5亿多元。这些盲目决策带来的后果确实值得令人深思。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意识问题,也有决策方法、决策体制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
1、传统的意识问题。外军认为后勤管理的重点在高层。如美军后勤系统的管理工作分三个层次:决策层、中间层、执行层,并认为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由管理专家组成,从事专题研究,并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建议,而执行层只不过是执行任务,完成后勤的“产品”而已。我军的传统意识则认为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以往后勤工作的着力点也表现在基层管理上。我军基层后勤有多种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等规范,而高层决策的管理却没有太多的法规制约。这种意识上的落后不仅是造成责权分离,制约决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我军后勤整体管理绩效落后于外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决策的体制机制问题。科学的决策体制应具有系统性、法制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主要由信息系统、谋略系统(智囊机构)、决断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无论缺乏哪一部分都会影响决策的整体效应。我军目前的后勤管理决策体制在系统整体性建设、法制性建设等方面还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为体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权责对应关系不明确,决策过程无法可依等。近年来,虽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一些突破,但距构建我军后勤决策理论体系及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特别对于后勤宏观管理决策运行机制更缺乏系统的研究,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较大。以我军后勤指挥自动化建设为例,由于缺乏科学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各个层次、各军兵种盲目上马,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从而人为造成微机选型上的无法兼容,花费大量外汇购置的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单位花费上千万元建设的项目,但只注重单项功能而无法形成整体效益。
3、领导的权力问题。目前的领导决策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以及制度上的保证。正是因为这样,个别后勤领导由于在握大权,因此仅凭意念、经验决策,忽视决策程序,做出的决策根基不牢,经不住实践检验,易立易废,令管理操作者无法适从,常常给后勤全局带来重创。另外,某些决策需要项目论证时,由于领导急于定调子、设框框,参谋人员会因为领导权威和“先入为主”的引导作用,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创造力,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方案。
这些都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而军队后勤“项目决策模式”是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有机结合的一种类型,首先就克服了个人决策随意性大的弊端。其次,它充分发挥了“外脑”智囊组织的决策研究功能、咨询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对决策活动中每个程序都有详细的步骤和相关的权限规定,这种使领导的决策权力适当“下放”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而且有助于集体决策科学化、程序化。最后,这种模式要求建立总后项目管理委员会和军区、军兵种项目管理委员会(目前部队还没有建立,本文第四部分的实施方略中将有详细介绍),负责对全军重大后勤决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控制,有效地防止各种后勤建设项目盲目上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二、克服传统管理效率低下,实现后勤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在军队后勤决策中引入“项目决策模式”,不仅对决策本身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也是实现后勤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1、部队后勤“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精髓在于激发组织里每一个人的热情和创造力,并构成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一点不论是在地方还在军队都达成了共识。但真正在我军后勤管理中,人本管理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实现。如果实现军队后勤“项目决策模式”,就能打破这一现状,它使后勤领导和下属们临时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能力,发挥智囊组织的作用并最终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真正做到尊重人的人格、开发人的潜能、凝聚人的合力。
2、使“柔性管理”在部队后勤管理中得以实现
“项目决策模式”实际上就是“柔性决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从决策理论上看。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其追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唯一的最优解。而在现实当中,最优化的决策却很难做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于是指出了以滿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的观点,这是“柔性决策”的来源。在“项目决策模式”中,决策者在决策中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满意的选择,而不必苛求唯一的最优解,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这种决策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的转变,实质上是实现了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的转变。其二,从决策的程序上看。目前我军后勤“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片面、武断的缺陷。而“项目决策模式”则属于“群言堂式的决策”,它由相关人员独立、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择优采纳、相互补充。其三,从“柔性管理”的表现特征上看。“柔性管理”在军队后勤管理中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的领导权力下放;二是组织决策层次减少;三是信息技术渗透管理全过程。“项目决策模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每干一项工作,都要求领导“挂帅”、“亲自抓”的工作方法。适当授权,可以减轻领导者的工作压力和培养干部,不仅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又可补救授权者自身才能的不足。另外,“项目决策模式”缩减了组织之间的中间层,决策层数也随之减少,决策者与决策研究者之间直接汇报沟通,避免了原来的信息通过行政系统层层反馈、决策者意见的层层传达而出现的双向失真。根据以上分析,“项目决策模式”是“柔性管理”在部队后勤管理中的最好体现。
3、部队后勤实施“矩阵管理”的前期准备
“矩阵式管理”就是实行纵横管理。横向排列的是一种按分工负责制建立的职能机构,如部队后勤组织系统中设置的财务、军需、卫生、运输、基建营房等业务部门;纵向则是按项目负责制建立的临时性管理机构。“项目决策模式”采用的正是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随项目任务的变化灵活组建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完成后,管理机构撤消,人员回归原建制单位。所以,在军队后勤决策中引入“项目决策模式”正是适应未来的这种变革要求,不仅为部队后勤的“矩阵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能对其具体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决策 军队后勤 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058-01
一、克服主观决策失误,加强决策科学化的内在需要
有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我军几次裁军,员额大大减少,然而营房反而以每年新建500—6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仅仅截止1996年底,全军基建费超支达17.4亿多元,公务费超支达11.2亿多元,借款、垫款和拖欠等负债建设投资达8.5亿多元。这些盲目决策带来的后果确实值得令人深思。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意识问题,也有决策方法、决策体制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
1、传统的意识问题。外军认为后勤管理的重点在高层。如美军后勤系统的管理工作分三个层次:决策层、中间层、执行层,并认为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由管理专家组成,从事专题研究,并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建议,而执行层只不过是执行任务,完成后勤的“产品”而已。我军的传统意识则认为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以往后勤工作的着力点也表现在基层管理上。我军基层后勤有多种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等规范,而高层决策的管理却没有太多的法规制约。这种意识上的落后不仅是造成责权分离,制约决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我军后勤整体管理绩效落后于外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决策的体制机制问题。科学的决策体制应具有系统性、法制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主要由信息系统、谋略系统(智囊机构)、决断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等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无论缺乏哪一部分都会影响决策的整体效应。我军目前的后勤管理决策体制在系统整体性建设、法制性建设等方面还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为体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权责对应关系不明确,决策过程无法可依等。近年来,虽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一些突破,但距构建我军后勤决策理论体系及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特别对于后勤宏观管理决策运行机制更缺乏系统的研究,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较大。以我军后勤指挥自动化建设为例,由于缺乏科学的宏观决策和调控,各个层次、各军兵种盲目上马,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从而人为造成微机选型上的无法兼容,花费大量外汇购置的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单位花费上千万元建设的项目,但只注重单项功能而无法形成整体效益。
3、领导的权力问题。目前的领导决策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以及制度上的保证。正是因为这样,个别后勤领导由于在握大权,因此仅凭意念、经验决策,忽视决策程序,做出的决策根基不牢,经不住实践检验,易立易废,令管理操作者无法适从,常常给后勤全局带来重创。另外,某些决策需要项目论证时,由于领导急于定调子、设框框,参谋人员会因为领导权威和“先入为主”的引导作用,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创造力,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方案。
这些都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而军队后勤“项目决策模式”是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有机结合的一种类型,首先就克服了个人决策随意性大的弊端。其次,它充分发挥了“外脑”智囊组织的决策研究功能、咨询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对决策活动中每个程序都有详细的步骤和相关的权限规定,这种使领导的决策权力适当“下放”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而且有助于集体决策科学化、程序化。最后,这种模式要求建立总后项目管理委员会和军区、军兵种项目管理委员会(目前部队还没有建立,本文第四部分的实施方略中将有详细介绍),负责对全军重大后勤决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控制,有效地防止各种后勤建设项目盲目上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二、克服传统管理效率低下,实现后勤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在军队后勤决策中引入“项目决策模式”,不仅对决策本身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也是实现后勤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1、部队后勤“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精髓在于激发组织里每一个人的热情和创造力,并构成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一点不论是在地方还在军队都达成了共识。但真正在我军后勤管理中,人本管理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实现。如果实现军队后勤“项目决策模式”,就能打破这一现状,它使后勤领导和下属们临时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能力,发挥智囊组织的作用并最终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真正做到尊重人的人格、开发人的潜能、凝聚人的合力。
2、使“柔性管理”在部队后勤管理中得以实现
“项目决策模式”实际上就是“柔性决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从决策理论上看。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其追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唯一的最优解。而在现实当中,最优化的决策却很难做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于是指出了以滿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的观点,这是“柔性决策”的来源。在“项目决策模式”中,决策者在决策中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满意的选择,而不必苛求唯一的最优解,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这种决策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的转变,实质上是实现了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的转变。其二,从决策的程序上看。目前我军后勤“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片面、武断的缺陷。而“项目决策模式”则属于“群言堂式的决策”,它由相关人员独立、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择优采纳、相互补充。其三,从“柔性管理”的表现特征上看。“柔性管理”在军队后勤管理中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的领导权力下放;二是组织决策层次减少;三是信息技术渗透管理全过程。“项目决策模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每干一项工作,都要求领导“挂帅”、“亲自抓”的工作方法。适当授权,可以减轻领导者的工作压力和培养干部,不仅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又可补救授权者自身才能的不足。另外,“项目决策模式”缩减了组织之间的中间层,决策层数也随之减少,决策者与决策研究者之间直接汇报沟通,避免了原来的信息通过行政系统层层反馈、决策者意见的层层传达而出现的双向失真。根据以上分析,“项目决策模式”是“柔性管理”在部队后勤管理中的最好体现。
3、部队后勤实施“矩阵管理”的前期准备
“矩阵式管理”就是实行纵横管理。横向排列的是一种按分工负责制建立的职能机构,如部队后勤组织系统中设置的财务、军需、卫生、运输、基建营房等业务部门;纵向则是按项目负责制建立的临时性管理机构。“项目决策模式”采用的正是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随项目任务的变化灵活组建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完成后,管理机构撤消,人员回归原建制单位。所以,在军队后勤决策中引入“项目决策模式”正是适应未来的这种变革要求,不仅为部队后勤的“矩阵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能对其具体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