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恋爱”能力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j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视野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失当、失范而陷入困境。“解惑”栏目一方面收集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征集先行者、思维敏捷者及时提供的思路或经验教训,旨在为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管理者提供支持,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架起沟通的友谊桥梁。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QQ:893303846。每期问题确认后,将在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版QQ群(126181908)、江苏心育教师QQ群(430143697)公布并征集答疑,欢迎大家积极关注、踊跃参与。
  一位高中班主任说,今年邻校有一对谈恋爱的男女生双双考入名校,而自己一位好友的女儿,今年35岁,博士读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母亲催她,她反问:“我在高中时想谈恋爱,你反复禁止,我的精力全拿来学习了,到哪找男朋友?”因此,这位班主任决定,以后对高中生恋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请联系本案例,谈谈你对高中生恋爱以及当代青年婚恋能力培养的思考。
  答:通常,我们对高中生谈恋爱有一个专有名称——“早恋”,这个词说出了整个社会对高中生谈恋爱的态度:高中生谈恋爱还为时过早,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然而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坠入爱河。在高中生谈恋爱的人群中,有互勉互励、携手奋进的,也不乏因沉溺于二人世界而荒废学业的,或因失恋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人、对自己造成重大伤害。
  对此,不少教师采取的是不支持、不反对的“不作为”的默许态度。但我觉得面对中学生恋爱现象,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善待“中学生恋爱”,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正如王开东教授曾说过的:恋爱不是洪水猛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不会恋爱才是洪水猛兽。
  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恋爱能力呢?
  首先,教育高中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强烈,具有冲动性、爆发性,也具有内隐、不外露的特点,同时,他们的情感还不够稳定,具有明显的两极性。这时期的高中生由于性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异性间彼此接触交往增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对爱情的追求和模仿。但高中生在身心各个方面还未成熟,把握感情的方向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他们对爱情的认识、对情感的理解难免有所偏差。要提醒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认识自身心理的局限性和发展的不完善性的前提之下,力争发展和完善自己。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男女生交往。我们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异性交往中的学生既渴求民主、尊重,也渴求帮助、指导,最好就是使他们既不放弃自己的感情,又不違背社会的规范,让学生们在体验中产生爱憎变化,学会是非判断和行为取舍。有了自护自限与他护他限的结合,学生的异性交往就有了健康和安全的保证,中学生就可以在异性交往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懂得承担责任。
  再次,转变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家庭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协调和睦的氛围。增加亲子情感交流,不回避孩子有关性生理、性心理问题的感受和疑问,以过来人的心理经验去解读孩子青春期的思想和行为,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讨论和进行诱导。
  最后,开展丰富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活动。学校应利用讲座、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从心理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化解青春的疑惑。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分散异性同学单一的情感取向,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向上地积极生活。
  总之,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恋爱对当事人的建设性、成长性意义,并将恋爱带来的破坏性、阻滞性负面影响最小化。费尔巴哈曾说“爱就是成为一个人”。教育,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爱情教育作为一种“做人”的教育,无论是从道德还是情感、理想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爱情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爱,而是要让他在懂得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杨宇红)
  答:读了这则案例,我觉得这位班主任老师想多了。因为这里的特例并不具有一般性。35岁的女博士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这暗合了当今社会的“剩女”现象。所谓“剩女”现象是现代社会对大龄未婚女性的集体妖魔化。其实,有调查显示,27%的“剩女”没有愁嫁的压力,36%的“剩女”认为单身也不错。而且“剩”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中国传统的婚姻匹配一直是男大女小、男强女弱,而现代城市中,没有多少行业特别需要男性,女性与男性同样优秀。虽然提倡男女平等这么多年了,但许多“剩女”在思想上却倾向于传统,希望嫁一个条件在自身之上的男子,所以,不少“剩女”是自造出来的,这是婚恋观的问题,与高中阶段是否谈恋爱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对于未婚女性来说,摆正婚恋观才是首要的问题。
  至于说一对谈恋爱的男女生双双考入名校。作为教师,在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有高中生恋人修成正果的,但这样的概率很小。倒是看到更多高中生因为谈恋爱误了自己的前程,而且这种情况以女生居多。还有一些在高中阶段很活跃的(据说有男女朋友关系的)学生,后来的婚恋反而不是很顺利。所以,高中阶段是否谈恋爱,与其将来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开始发育,出现第二性征,与此同时,在心理上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但是青春期又是学知识的黄金年龄,由于青春期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尚未成熟,常常会因为情感影响学业,因此,就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而言,这个时期恋爱就有点儿早了。然而就像一粒种子要破土而出一样,这个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不平衡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我曾经对我校高一、高二学生就异性交往的话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男女生之间应保持正常的交往,平和自然,把握好度,不能过于亲密或过于生疏,单纯的同学友谊会让生活更加舒适,希望老师、家长不要一看到男女生在一起就神经兮兮,会影响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青春期的我们应该理性与异性交往,自己心中要有度。当然有时倾慕在所难免,但应该珍藏于心,为自己将来负责,切不可因小失大。”“可以交往,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但是交往时要注意度,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切身利益。”“应正常、自然地交往,共同讨论问题,往有利于双方人生规划发展的方向交往。但也应适度交往,注意对方情绪。”“我觉得男女生可以当朋友,但是要注意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高中生活更加美好。”这些言论中,都谈到一个“度”,说明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异性交往都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有70%的学生认为,高中生谈恋爱,分手后对女生负面影响大,另30%则认为对双方都有负面影响。调查中学生认为,异性交往最应注意的依次是:行为、场合、语言、时间、广泛性。我的观点是,高中生不可以谈恋爱,但提倡集体场合中的异性交往。   (江苏省姜堰中学 杨存程)
  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家长向我求助:我发现孩子可能恋爱了,老师您要跟他(她)好好談谈。高中生谈恋爱会分心,影响学习成绩,高中三年要一心扑在学习上,才能考上好大学,等考上了大学,再谈恋爱也不迟。现实中不仅绝大多数家长持有这种态度,而且很多老师也视学生恋爱如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有意识地与异性同学接触、交往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他们能认识到异性与同性在生理、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建构差异思维,提升自己多元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对异性有美好的期待,这正是人生快乐和生命力的源泉。更重要的是,谈恋爱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高中阶段与异性正常、广泛的交往过程,正是为今后的恋爱做练习与铺垫。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多支持、多鼓励高中生正常的异性交往。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爱是一种主动能力,一种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首先,高中生在与异性交往中要培养给予爱的能力。充满生命力和快乐的爱情是建构在爱的能力的基础上。爱的第一能力是给予,只有在给予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价值、能力,只有在给予中才能分享他(她)的自我存在。其次,高中生在异性交往中要培养美好的品德。真正的爱一定传达着关心、理解、尊重、责任、诚实、守信等优秀的品质。当然,恋爱也好,追求爱情也好,都是摆脱自我、建构关系、走向他我的过程。一个人如果真正具备了这些素质,也就具备了恋爱的能力,他(她)的生活一定能开出美丽的恋爱之花,结出丰硕的恋爱之果。再者,高中生在异性交往中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接纳能力。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要善于与别人和谐融洽地交往与合作。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自恋,从自爱走向他爱。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发现,案例中女博士婚恋的真正问题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牺牲了或者说是放弃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长。为了在学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她选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学习考试的生活方式。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封闭与索取的环境下自我奋斗。进入大学后,假如还延续这种成长模式,不加以改变,不仅婚恋是问题,可能人际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杨镇陵)
  答:我认为案例中这位班主任的想法有失偏颇,以上两个事实都是个例,说明不了所有的问题。更何况,35岁女博士虽然从年龄来看已经是成人了,但是把不谈恋爱的个人选择归结于多年前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这不是成年人应有的成熟行为。
  那么,在高中阶段是否可以允许谈恋爱呢?我觉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弄明白爱情是什么。一般来说,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纯的好感,好感是单向的,只是对异性某些特征的正性评价,比如爱慕对方的容颜;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友谊,友谊的范围很宽泛,一个人可能有很多朋友,双方只需要在某一方面相投就可以。而成熟的爱情需要身心发展成熟、人生观稳定、社会阅历丰富、有经济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身心发展成熟,这不仅指生理的成熟,更是心理上的成熟,能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在高中阶段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出现成熟爱情的可能性很小。现实中仍会有谈情说爱的学生,这与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关系,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想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满足好奇心,于是建立“恋爱”关系;有的因为模仿社会生活、媒体作品中别人的行为而建立“恋爱”关系;有的迫于周围人谈“恋爱”的压力而建立“恋爱”关系;有的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情绪而建立“恋爱”关系;有的甚至因为逆反心理,为了和家长或老师对着干而建立“恋爱”关系。这些所谓的“恋爱”关系,只是高中生开始与异性交往的一种尝试,如果在此期间一味地压制和打压,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影响到目前的发展,因为过多的交往会使学生精力分散、情绪不稳定。
  所以,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谈“恋爱”,不仅要管,而且要科学地管,要使学生明白爱情就像花,它需要一个成长的条件,需要一段成长的时间,在没有开时折回来只是空枝,只有一切就绪,折回来才有意义。爱情不仅需要耐心地等待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还要等待社会能力的成熟,能够在社会上担当一定的角色,独立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包银梨)
  答:青春期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和同龄人交往、发展并丰富自己的热情和好奇心,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对于高中时期的孩子,学校和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期许——打造“完美”或培养“成功”型孩子,给教师和父母管控和介入孩子的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契机和可能。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老师、父母只是偏重于让孩子拥有夺不走的技能,而轻忽了一些让孩子过得更丰富、更充实的表达和诉求,父母、老师与孩子个性发展出现矛盾也是必然的。
  对于所谓的“早恋”或者“校园爱情”,学校和家长会实施一些更加严厉的管控。问题是,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胜过天性”,如果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找不到成就感,或者从家庭、父母、师长身上找不到沟通、诉求的通道,他们可能会在别的地方去寻求寄托、认同和支撑。
  案例中提供的“校园爱情”,有正面的能量,也有负面的阴影。事实上对于不同的孩子,适用的教育方式应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只是服务于应付考试,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只是在程式化的操作与忙乱中,既不能去“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又无法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如果不反思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单纯地想方设法应对所谓的“校园恋情”,可能仍会陷入无法破解的困局。   学校和家长不应简单地建立标准,或者跟进“引导”和教育,而是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问题。事实上,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我们强调其中的境界和智慧:一种有希望的内核,一种精神的扩展,而不是外部征象、景观或物质产品。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新桥中学 甘锦华)
  答:谈恋爱和玩游戏一样,都是人类的天性,异性相吸是亘古不变的现象。因此,高中生恋爱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将其妖魔化。
  当然,这并非鼓励孩子谈恋爱,只是当孩子恋爱了,家长、教师不要如临大敌,而是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掌握孩子的成长节奏,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这就要求家长、教师不要回避恋爱、性的话题,而是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其“恋爱”能力。第一,家长、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代青年婚恋能力的构成。婚恋能力包括五种能力:(1)亲密的能力,即彼此走进对方内心,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的能力;(2)了解的能力,即互相了解,建立双方都懂的爱的模式;(3)表达的能力,即如何有效地表达爱的能力,学习用对方能感受到的爱的方式去爱对方;(4)负责任的能力,即能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只有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才是这段关系进入稳定和安全的标志;(5)接纳的能力,即接纳对方,而不是把对方改造成彼此期望的样子。第二,家长、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换句话说,就是家长、教师能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这是一切教育行之有效的前提。第三,家长、教师要通过自身经验来引导孩子。家长、教师经历过高中生所经历的阶段,人生阅历也更丰富,在孩子的恋爱问题上,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们一些最适切的建议。第四,家长、教师要行使对孩子的知情权。家长、教师要多接触孩子,了解他们的爱情观,掌握孩子恋爱关系的进展,出现偏差时别太着急,而是以宽容、欣赏的姿态给予关怀、引导,提醒孩子一定要保护自己。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高中生增设“恋爱心理学”选修课,培养孩子正确的恋爱观,必要时还可以邀请恋爱、学业双丰收的学长回到母校进行现身说法。
  (广东省深圳市葵涌中学 严凤平)
  答:做心理健康教师近二十年,深知情感问题是学生们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主因之一。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情难自禁地加入了“恋爱”大军,酸甜苦辣咸,滋味各自品尝。幸运的是不少孩子愿意分享其中滋味,我也就看到了他们的“恋爱”百态:以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玩乐型;以情感弥补为主的缺失型;以“恋爱”为荣的面子型;以“我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为目的的挽救型;以平和坚守携手共进为目的的理智型……亲爱的老师们,如此复杂的“恋爱”怎能一概而论?
  实际上家长和老师一怕孩子不沉浸在学海,二怕孩子沉溺于情海,孩子们的“恋爱”确实是成年人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所以没收手机、断掉网络、恐吓、警告、处分,各种打压之法层出不穷,但似乎收效甚微。我们忘了青春期的孩子最不怕的就是强压手段,越是压迫他们就越是抗争到底。
  笔者曾遇到一位求助的母亲,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明明看见孩子有众多“早恋”的行径,但就是没办法让孩子承认“早恋”。由此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是要让孩子承认早恋,还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与异性交往?我们是否也要给孩子们换顶帽子戴戴,把“恋”换成“练”字呢?做老师的人都知道,学生要想考试获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行,但为什么人生最重要的这些考验,如恋爱、择偶、婚姻、养儿育女却是不经培训就直接上岗呢?我们铆足劲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找到足以满足生存之需的好职业,却忽略了将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练习。
  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是洪水猛兽吗?答案是否定的,它能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完成第二次心理上的断乳,为下一步的恋爱、择偶、婚姻做早期的铺垫和准备;同时还有助于排解青春期的心理烦恼,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当然也有助于提升智慧、自尊心与自信心。青春期导性交往有如此多的益处,家长、老师却因为害怕孩子“早恋”而对它严防死守,这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和孩子谈“早练”,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们公开、集体、集中的交往,而非私下、分散、个体的交往,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更多事实,而非观点性的批判,让孩子们有足够多的信息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面对未来生活的技能。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杨海娟)
  答:学校、老师可以选择的态度和做法是:1.尊重人格。首先要尊重恋爱学生的人格,切不可视恋爱的学生为道德上“十恶不赦”的犯错者,更不能借爱护学生之名侮辱、践踏学生的人格。对青年学生的恋爱,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否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正常的对话交流难以进行。恋爱的学生道德上并不“低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到:恋爱心理再正常不过,不可“畏”,亦不可“溺”;不回避、也不压制恋爱心理。
  2.沉着正视。尊重恋爱学生人格的同时,教师要沉着正视学生的恋爱行为,引导学生把握好行为之度。正常的爱慕、交往,不仅无须刻意管控,而且应该得到认可;对交往过密、过度的行为,则不能不闻不问,应该及时、理性、冷静、坦诚地提醒学生:爱慕可以,但要把握行为的度。
  3.坦然引导。引导学生把握交往行为之度,重在心理层面的疏导。教师要坦诚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耐心引导学生管控好自己的情感、情绪,让学生意识到,既要尊重自己的情感、尊重对方的情感,又学会换位思考,尊重、顾及同学、家长等周围人的情绪感受;在恰当地表达、暗示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节制情感。
  4.人性激励。教师还要懂得战略“迂回”,激发学生人性中求道向善的一面,可以唤醒学生对“志”的向往和追求。甚至可以坦诚大方地激励“恋爱”双方树立共同的或相似的志向,以“道相同”来互相勉励,共同奋斗,一方面暂时转移学生一时的“浓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恋爱的行为从当下“穿越”到不是太远的未来。■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曹加明)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亲子关系;感恩;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60-03  【作者简介】林诺纯,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200233)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互动逐渐减少,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课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关心
一、动来动去的小杰  小杰,八岁,一年级学生。小杰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认知能力弱于同龄孩子,反应较慢,特意让他多读了一年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小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动作幅度比较大,有时还会离开座位到处溜达。小杰的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父母带小杰去儿童医院检查,医生判断小杰有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有可能与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有关,建议先进
【摘要】中国共产党1941年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开启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先河。云南民族大学始终秉承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将“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办学精神认真践行,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深入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示范及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族院
一、模仿中迷失了自我  小帅,14岁,八年级男生,身高1.70米,身体结实。因为月考成绩下降10名左右,班主任找小帅谈话,发现小帅最近因模仿偶像的言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产生内心波动。班主任建议小帅来咨询,他本人也愿意。  二、模仿是在追寻理想中的我  模仿的意义: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找寻自我的价值,因此,偶像崇拜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此时青少年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喜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 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
辛安亭(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他31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在太原的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了三年书,1938年毅然奔赴延安时已经34岁了。他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材编审科,很快成了行家里手,长期担任编审科科长。1942年,他组织编写出版了全部初小和高小的教科书,包括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卫生等门类,每个门类有一至三册,是普及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山东解放区
【摘要】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延续着丰富多彩的诞活动,活动背后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诞文化为例,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广府文化;诞文化;佛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诞文化的含义  诞,顾
【摘要】为解决“入园难”问题目前国家在甘肃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大量幼儿园,新建园在新生管理中存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其次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说明入园焦虑的产生原因,并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班幼儿;焦虑;入园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与核心
【摘要】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启了中国画元素动画的模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搭配古乐,形成了东方特色的视觉画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中,涌现了《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等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堪称经典。1988年创作的《山水情》更是将水墨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本文着重从《山水情》动画的构图艺术、艺术符号
茅盾《鲁迅论》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也是茅盾诞辰125周年。茅盾是鲁迅的知音。茅盾于1927年写的《鲁迅论》,立足鲁迅作品评论鲁迅,他的评论客观求实,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相当的权威性,至今仍没有丧失它的价值。为什么写《鲁迅论》  茅盾是鲁迅的知音。早在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起,茅盾便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那时茅盾22岁,入职商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