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舞剧《孔子》在2013年首演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该剧是由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幕构成,《采薇舞》是在第四幕中以片段化形式与观众亮相。此部作品以“孔子”这一形象为核心人物,讲述了他在鲁国不得志后,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那困难重重、跌宕起伏的进谏之路。
【关键词】女性;体语;意念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体态特征
看过《采薇舞》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这简洁精炼的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仅仅十六个字,就把我们直接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一提到“女性”一词,就会有“温婉如玉”“婀娜多姿”“自身所散发着伟大的母爱力量”等描述。而女性运用腰身所勾勒出的曲线美、典雅美、曼妙美成为了美的具象显现,同时也成为了关于肢体对美的一种特别呈现。从宏观的角度看对女性体态特征有了以上的理解,那么从微观角度来解读《采薇舞》将会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含而不露的东方神韵大美。
在舞蹈的第四十秒时,少女们以一横排右袖搭肩,左袖自然下垂,头部与臀同时做出向右的静态造型,是首个“S”型体态特征的显性体现。从舞蹈的本体来说,女性自身外形条件本身就拥有“S”型体态,对于“S”型体态的展现,具有先天的本体性优势,再加之各肢体间的协调配合特凸显了唯独女性才能有的曲线美。女演员们的袖、裙,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舞者手臂和腿部的线条感,以更加修长的身姿来展现古典美的曼妙。当头部一动三点时,上身与下肢匀速屈膝的协调配合,令此时的动作既在俏皮中不失内敛,活泼中不失典雅。静若处子时的女子们,内心联想到自己欢喜之人,甜蜜之情立刻涌上心头;当动如脱兔,即头部轻点,双膝为顿点下沉时,又会回想过往的美好,内心泛起波澜,不免遮面藏羞起来。
第二组“S”型体态特征出现在一分十秒左右。舞者们上身直立并向右倾倒,双袖上拎,头部呈向两臂之外远望的状态;下肢半蹲,双膝微曲,胯随之与头做相反方向动作。四季的循环往复不禁让人感叹时间流逝的迅速,转眼间已从远行时的初春走到了如今归来时的寒冬腊月。在风雪交加的气候下,女子们从高处的期盼眺望转至低处的落差变化,更激起了此时心中期盼他人早日归家的急切心情和漫长等待。
上述的两组动作从表象来说,都构成了“S”型体态特征,但从不同的动作脉络上却又凸显了各自的意念状态。这两组动作在舞蹈片段中多次重复,前一组更像是与唱词中所描绘的景象相映衬,是一种含羞、内敛的幸福感;而后一组是把其他都抛之脑后,只翘首期盼着那日与他人的重逢。
山西素有“华夏文明摇篮”的美誉,自古就有“九曲黄河十八弯”的说法。在八十年代时期末,曾风靡一时的“黄河派”舞蹈就在全国各地之上,熠熠生辉开来。在以身体为媒介的符号世界里,最为精妙绝伦的部分便是舞蹈的符号。那所属于山西地域独有的身体符号,也为喜爱它的人民群众带去了“三道弯”式的身体语言。“柔美、俊美、俏美、巧美、丑美”而无“俗美”,是山西民间舞中关于女性体态特征的高度概括,“腆腮、耸肩、出胯”的经典造型中无不体现着山西人的“酸性特质”。由王秀芳老师编创的舞蹈《看秧歌》可谓在当时给全国观众都留下深刻印象,那极具夸张的体态风格与时而张嘴大笑,时而皱眉噘嘴的夸张表情相得益彰。在肢体和面部表情的共同配合下,切实反映出了舞者在观戏时的雀跃心情与痴迷状态下害羞、急切等心理变化。
无论是孔德辛导演的《采薇舞》,还是王秀芳老师的《看秧歌》,都从相同的女性编导视域下凸显了女性体态特征的养眼美、个性美的特点。以《采薇舞》为例,运用肢体构建出了一幅东方美的画卷。那画卷背后,意味深长的故事正在向更多的观者娓娓道来……
二、内忧外愉的对比特征
《采薇舞》的演绎,不单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女性肢体语言的轻柔,心理情绪的转变,更像是笼罩在身上的一层薄纱,在这纱之下蕴藏的内涵,需通过揭开的方式,来呈现出它自身真实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感情。《采薇》是选自诗经《小雅》,所属于周王室的正声雅乐。《小雅》的创作多数发生于春秋后期,当时的周朝开始逐渐衰落。随着周围匈奴部落的挑衅,不断进攻,周宣王曾多次率领军队进行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抵抗狄夷的侵略。《采薇》的创作背景就发生在此期间,用共同现象个体化的方式,描述了一位既忧国忧民又归家心切的戍边战士的生活场景。
(一)人间四月天,这正是薇菜成熟的季节
民间少女们以采菜为乐趣,呈现出一片富足,祥和景象。而戍守边疆的战士们则食薇菜来充饥,勉强为身体增添一些能量,好为接下来的交战做好准备。虽两者都以采撷薇菜这一生活动作作为描述对象,但却明显展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
(二)“乐”“哀”在舞蹈中的体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趁着四月春风拂面,杨柳随风荡漾,少女们踏着轻快的步伐结伴去采撷薇菜。重心的倾倒,使身体与地面形成一条斜线;上身由直立沉气至俯身,这时与地面形成平行线。这两个舞姿动作仿佛像杨柳一般轻盈飘逸,如再有微风的吹动,会更显婀娜多姿。而对有任在身又不得不远离家乡的战士来说,这春日的美景在他眼里却没能透露出愉悦和欢快。昔日的美好生活在春时的某一天戛然而止,因玁狁对周王室的不断侵扰,为保祖国边疆的安全,战士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义无反顾地离开幸福家园,就此踏上了漫漫无期的战争之路。在戍守边疆的那段时间里,每当春季来临,战士心中更多的是对远在家乡亲人的乡愁和期盼,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首先给人是寒冷。可以想象到寒冬里雨雪交加,枯叶干枝,冰封已久的河水,都在影响着人内心的变化。春时,大地一片生机,人心乐观向上,但冬时天空灰暗,人心常低沉忧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秋冬常会引人忧愁,感伤。对保家卫国的勇士来说却是别样的感受。宝贵的生命在战争面前不堪一击,战火纷飞下精力憔悴。《采薇》诗中描绘的此位战士在经历过九死一生,边疆再次恢复稳定的情况下,终于踏上了日思夜想的归家路。当时他心情是复杂的,刚还感慨着重生后更具顽强生命力的同时,又立刻陷入沉思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断了许久联系的亲人如今是否还健在,是否还惦念着他……
三、结语
当生活中常见的不以为奇的动作,在经过提炼、编创、整合后运用在舞蹈中便可孕育出别样的风采。《采薇舞》的演绎,就是把往日采撷薇菜的生活动作,经由时代背景的溯源、与之相应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女性编导视域下的女性身体语汇间的相融与升华。《看秧歌》 中同样以生活中的常态动作作为主体,之后经由编导的创新性和情节发展的完整性统筹,进行了动作的再创造,提升了舞蹈动作的张力性表达。特定情境下的肢体语言在一些作品中往往含有一定的意義,女性体态特征在舞蹈中呈现,更为一种特殊之美。《采薇舞》运用自身肢体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长袖衣裙与舞美的交相呼应,呈现出一幅既有俏皮又富内涵,既有活泼又透露典雅的东方美的画卷。采薇,采薇,含笑起舞;采薇,采薇,含忧而舞,这其中的乐哀、喜忧,都能够通过意念和表象相结合后传递而来,带给无限的联想与感叹。
参考文献
[1]卜元.浅析舞剧《孔子》中的舞蹈语言.[J]大观,2015.
[2]欧阳明月.汉代女性舞蹈中“S”型体态特征的初探.[J]大众文化,2017.
作者简介:郑越,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女性;体语;意念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体态特征
看过《采薇舞》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这简洁精炼的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仅仅十六个字,就把我们直接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一提到“女性”一词,就会有“温婉如玉”“婀娜多姿”“自身所散发着伟大的母爱力量”等描述。而女性运用腰身所勾勒出的曲线美、典雅美、曼妙美成为了美的具象显现,同时也成为了关于肢体对美的一种特别呈现。从宏观的角度看对女性体态特征有了以上的理解,那么从微观角度来解读《采薇舞》将会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含而不露的东方神韵大美。
在舞蹈的第四十秒时,少女们以一横排右袖搭肩,左袖自然下垂,头部与臀同时做出向右的静态造型,是首个“S”型体态特征的显性体现。从舞蹈的本体来说,女性自身外形条件本身就拥有“S”型体态,对于“S”型体态的展现,具有先天的本体性优势,再加之各肢体间的协调配合特凸显了唯独女性才能有的曲线美。女演员们的袖、裙,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舞者手臂和腿部的线条感,以更加修长的身姿来展现古典美的曼妙。当头部一动三点时,上身与下肢匀速屈膝的协调配合,令此时的动作既在俏皮中不失内敛,活泼中不失典雅。静若处子时的女子们,内心联想到自己欢喜之人,甜蜜之情立刻涌上心头;当动如脱兔,即头部轻点,双膝为顿点下沉时,又会回想过往的美好,内心泛起波澜,不免遮面藏羞起来。
第二组“S”型体态特征出现在一分十秒左右。舞者们上身直立并向右倾倒,双袖上拎,头部呈向两臂之外远望的状态;下肢半蹲,双膝微曲,胯随之与头做相反方向动作。四季的循环往复不禁让人感叹时间流逝的迅速,转眼间已从远行时的初春走到了如今归来时的寒冬腊月。在风雪交加的气候下,女子们从高处的期盼眺望转至低处的落差变化,更激起了此时心中期盼他人早日归家的急切心情和漫长等待。
上述的两组动作从表象来说,都构成了“S”型体态特征,但从不同的动作脉络上却又凸显了各自的意念状态。这两组动作在舞蹈片段中多次重复,前一组更像是与唱词中所描绘的景象相映衬,是一种含羞、内敛的幸福感;而后一组是把其他都抛之脑后,只翘首期盼着那日与他人的重逢。
山西素有“华夏文明摇篮”的美誉,自古就有“九曲黄河十八弯”的说法。在八十年代时期末,曾风靡一时的“黄河派”舞蹈就在全国各地之上,熠熠生辉开来。在以身体为媒介的符号世界里,最为精妙绝伦的部分便是舞蹈的符号。那所属于山西地域独有的身体符号,也为喜爱它的人民群众带去了“三道弯”式的身体语言。“柔美、俊美、俏美、巧美、丑美”而无“俗美”,是山西民间舞中关于女性体态特征的高度概括,“腆腮、耸肩、出胯”的经典造型中无不体现着山西人的“酸性特质”。由王秀芳老师编创的舞蹈《看秧歌》可谓在当时给全国观众都留下深刻印象,那极具夸张的体态风格与时而张嘴大笑,时而皱眉噘嘴的夸张表情相得益彰。在肢体和面部表情的共同配合下,切实反映出了舞者在观戏时的雀跃心情与痴迷状态下害羞、急切等心理变化。
无论是孔德辛导演的《采薇舞》,还是王秀芳老师的《看秧歌》,都从相同的女性编导视域下凸显了女性体态特征的养眼美、个性美的特点。以《采薇舞》为例,运用肢体构建出了一幅东方美的画卷。那画卷背后,意味深长的故事正在向更多的观者娓娓道来……
二、内忧外愉的对比特征
《采薇舞》的演绎,不单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女性肢体语言的轻柔,心理情绪的转变,更像是笼罩在身上的一层薄纱,在这纱之下蕴藏的内涵,需通过揭开的方式,来呈现出它自身真实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感情。《采薇》是选自诗经《小雅》,所属于周王室的正声雅乐。《小雅》的创作多数发生于春秋后期,当时的周朝开始逐渐衰落。随着周围匈奴部落的挑衅,不断进攻,周宣王曾多次率领军队进行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抵抗狄夷的侵略。《采薇》的创作背景就发生在此期间,用共同现象个体化的方式,描述了一位既忧国忧民又归家心切的戍边战士的生活场景。
(一)人间四月天,这正是薇菜成熟的季节
民间少女们以采菜为乐趣,呈现出一片富足,祥和景象。而戍守边疆的战士们则食薇菜来充饥,勉强为身体增添一些能量,好为接下来的交战做好准备。虽两者都以采撷薇菜这一生活动作作为描述对象,但却明显展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
(二)“乐”“哀”在舞蹈中的体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趁着四月春风拂面,杨柳随风荡漾,少女们踏着轻快的步伐结伴去采撷薇菜。重心的倾倒,使身体与地面形成一条斜线;上身由直立沉气至俯身,这时与地面形成平行线。这两个舞姿动作仿佛像杨柳一般轻盈飘逸,如再有微风的吹动,会更显婀娜多姿。而对有任在身又不得不远离家乡的战士来说,这春日的美景在他眼里却没能透露出愉悦和欢快。昔日的美好生活在春时的某一天戛然而止,因玁狁对周王室的不断侵扰,为保祖国边疆的安全,战士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义无反顾地离开幸福家园,就此踏上了漫漫无期的战争之路。在戍守边疆的那段时间里,每当春季来临,战士心中更多的是对远在家乡亲人的乡愁和期盼,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首先给人是寒冷。可以想象到寒冬里雨雪交加,枯叶干枝,冰封已久的河水,都在影响着人内心的变化。春时,大地一片生机,人心乐观向上,但冬时天空灰暗,人心常低沉忧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秋冬常会引人忧愁,感伤。对保家卫国的勇士来说却是别样的感受。宝贵的生命在战争面前不堪一击,战火纷飞下精力憔悴。《采薇》诗中描绘的此位战士在经历过九死一生,边疆再次恢复稳定的情况下,终于踏上了日思夜想的归家路。当时他心情是复杂的,刚还感慨着重生后更具顽强生命力的同时,又立刻陷入沉思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断了许久联系的亲人如今是否还健在,是否还惦念着他……
三、结语
当生活中常见的不以为奇的动作,在经过提炼、编创、整合后运用在舞蹈中便可孕育出别样的风采。《采薇舞》的演绎,就是把往日采撷薇菜的生活动作,经由时代背景的溯源、与之相应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女性编导视域下的女性身体语汇间的相融与升华。《看秧歌》 中同样以生活中的常态动作作为主体,之后经由编导的创新性和情节发展的完整性统筹,进行了动作的再创造,提升了舞蹈动作的张力性表达。特定情境下的肢体语言在一些作品中往往含有一定的意義,女性体态特征在舞蹈中呈现,更为一种特殊之美。《采薇舞》运用自身肢体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长袖衣裙与舞美的交相呼应,呈现出一幅既有俏皮又富内涵,既有活泼又透露典雅的东方美的画卷。采薇,采薇,含笑起舞;采薇,采薇,含忧而舞,这其中的乐哀、喜忧,都能够通过意念和表象相结合后传递而来,带给无限的联想与感叹。
参考文献
[1]卜元.浅析舞剧《孔子》中的舞蹈语言.[J]大观,2015.
[2]欧阳明月.汉代女性舞蹈中“S”型体态特征的初探.[J]大众文化,2017.
作者简介:郑越,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