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對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形式多样、新颖活泼;风格质朴而华丽、直露而含蓄、形象而空灵,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美的迷宫,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1. 恭德慎行,培养学生感受美
1.1 教师的形象、气质美。
气质是一个人人格道德、情感上的外在体现。教师的气质、形象与学生的个性行为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作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示范、榜样的作用。一个教师良好的旗帜、形象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1.2 教师的师德美。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师德是做教师的根本。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起表率作用,以高尚的道德魅力,吸引“芸芸众生”,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普渡众生”,要对学生要做到“四多”: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热心、多一份诚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道德风尚。
1.3 教师的教学美——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语文课的优选教法,它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育具有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它的形色声味是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美育具有感情的感染力,其优势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在美化人的过程中,只要有情感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行的目的。激不起情感的事物不是美的事物,激不起情感共鸣的语文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陶醉于语文教学中,如痴如醉,学生也随师入境,感情共鸣,褒贬随成,而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素也不知不觉化入心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到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去感受美、接受美。
2. 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理解“美”
美育是适应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载体。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于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前进。”语文教学除了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作品为媒介,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把美有机地熔炼于语言、造型与视听之中。
2.1 在作品中体会自然界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觉。
《三峡》的雄伟险峻,《望岳》中泰山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气,万里长城的雄伟,故宫的恢宏,苏州园林的秀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婀娜多姿的黄山……这是最佳审美的体验,阅读这些文字作品见形况味、闻声见色,则是对审美客体的间接体验。教师在讲授时,应以引导学生去体验祖国山河之美为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 在作品中体味人物的精神美。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节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充分体验中,净化了心灵。
2.3 在作品中品位普通劳动者的品质美。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不辞劳苦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他们不怕牺牲,爱憎分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愚公挖山不止;《一件小事》中车夫的坦荡胸襟;《背影》中父亲的关爱、呵护……一个个具有优良品质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2.4 在作品中品位探索科学精神的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居里夫人对科学不懈追求,发现了镭元素;牛顿废寝忘食地研究,发现了地球引力;祖冲之不断钻研发现了圆周率……这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的那种孜孜不倦、永不懈怠、执着追求的精神,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2.5 体味作品中的形式美,联想美。
议论文的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形式,层层推进、层层论证,有条不紊。记叙文的顺序、倒叙、插叙,条理分明,形成一种整齐美。《啊,船长,我的船长》一文中“船长”结局的错位,虚拟中群众情感的错位,“船长”生命终结时间的错位,形成了错位美。《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由街市联想到明星、街灯、城市的物品、街市的人及生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荔枝蜜》中由荔枝联想到荔枝蜜、蜜蜂、劳动人民群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形成了联想美。
2.6 在作品中体味诗意美。
《养生主》中的庖丁专事“解牛”的行当,而这份“君子远之”的工作他却干得有声有色极富韵味:其动作姿态既合《桑林》之舞,又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血淋淋的砍杀,分明是高雅的舞蹈艺术!由此想到,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可以读得或荡气回肠,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使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感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会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培养起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3. 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造美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在学生感受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的感受,经过构思、加工、提炼、创造,通过自己的口、笔或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创造,采取读、写、练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美的灵魂,树立高尚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静动、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诗境的色彩美、朦胧美、含蓄美、动态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时,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和创造。课后,学生写出了《桃溪河畔》、《校园夜色》等好作文。
4. 小结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完美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我们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奠定终生的基础,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形式多样、新颖活泼;风格质朴而华丽、直露而含蓄、形象而空灵,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美的迷宫,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1. 恭德慎行,培养学生感受美
1.1 教师的形象、气质美。
气质是一个人人格道德、情感上的外在体现。教师的气质、形象与学生的个性行为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作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示范、榜样的作用。一个教师良好的旗帜、形象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1.2 教师的师德美。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师德是做教师的根本。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起表率作用,以高尚的道德魅力,吸引“芸芸众生”,以良好的道德情操“普渡众生”,要对学生要做到“四多”: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热心、多一份诚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道德风尚。
1.3 教师的教学美——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语文课的优选教法,它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育具有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它的形色声味是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美育具有感情的感染力,其优势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在美化人的过程中,只要有情感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行的目的。激不起情感的事物不是美的事物,激不起情感共鸣的语文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陶醉于语文教学中,如痴如醉,学生也随师入境,感情共鸣,褒贬随成,而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素也不知不觉化入心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到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去感受美、接受美。
2. 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理解“美”
美育是适应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载体。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于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前进。”语文教学除了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作品为媒介,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把美有机地熔炼于语言、造型与视听之中。
2.1 在作品中体会自然界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觉。
《三峡》的雄伟险峻,《望岳》中泰山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气,万里长城的雄伟,故宫的恢宏,苏州园林的秀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婀娜多姿的黄山……这是最佳审美的体验,阅读这些文字作品见形况味、闻声见色,则是对审美客体的间接体验。教师在讲授时,应以引导学生去体验祖国山河之美为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 在作品中体味人物的精神美。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和节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感的激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充分体验中,净化了心灵。
2.3 在作品中品位普通劳动者的品质美。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不辞劳苦地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他们不怕牺牲,爱憎分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愚公挖山不止;《一件小事》中车夫的坦荡胸襟;《背影》中父亲的关爱、呵护……一个个具有优良品质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2.4 在作品中品位探索科学精神的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居里夫人对科学不懈追求,发现了镭元素;牛顿废寝忘食地研究,发现了地球引力;祖冲之不断钻研发现了圆周率……这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的那种孜孜不倦、永不懈怠、执着追求的精神,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2.5 体味作品中的形式美,联想美。
议论文的总分、总分总、分总等形式,层层推进、层层论证,有条不紊。记叙文的顺序、倒叙、插叙,条理分明,形成一种整齐美。《啊,船长,我的船长》一文中“船长”结局的错位,虚拟中群众情感的错位,“船长”生命终结时间的错位,形成了错位美。《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由街市联想到明星、街灯、城市的物品、街市的人及生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荔枝蜜》中由荔枝联想到荔枝蜜、蜜蜂、劳动人民群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形成了联想美。
2.6 在作品中体味诗意美。
《养生主》中的庖丁专事“解牛”的行当,而这份“君子远之”的工作他却干得有声有色极富韵味:其动作姿态既合《桑林》之舞,又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血淋淋的砍杀,分明是高雅的舞蹈艺术!由此想到,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可以读得或荡气回肠,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使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受到教育、感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会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培养起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3. 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造美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在学生感受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的感受,经过构思、加工、提炼、创造,通过自己的口、笔或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创造,采取读、写、练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美的灵魂,树立高尚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静动、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诗境的色彩美、朦胧美、含蓄美、动态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这时,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这种对美的鉴赏上升到对美的歌颂和创造。课后,学生写出了《桃溪河畔》、《校园夜色》等好作文。
4. 小结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完美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我们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奠定终生的基础,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