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近些年高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程建设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07-01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但由于国家对该课程的开设没有统一的要求,各个学校在开课的形式、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效果不一。
一、研究现状分析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近些年高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通过搜索,近些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课程评价方式研究等方面,但总体而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大多研究侧重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某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全面、系统研究的不多;大多研究侧重于对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而关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非常少见; 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趋同现象明显,而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组织教学的方法则较少见。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研究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区别,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1.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与学生处联合,在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情景剧等的基础上,再设计与拓展其它心理类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应用的平台。
2.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设计实践教学:根据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如师范类专业采取组织去附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讲座的形式,非师范类专业采取组织去附近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形式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专题与内容: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相关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绪教育、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教育、挫折教育、恋爱与性教育、自信心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
2.根据各个年级的具体情况构建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各个年级的具体情况构建课程内容,使教育回归生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3.根据不同专业性质构建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不同学科与专业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1.角色游戏法
课堂教学中,可以找一些同学扮演生活中的各个角色,还原生活中的经典情形,学生在扮演或观看中,通过娱乐的方式,加深对自己和他人及人际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自觉地改变了不良的心理。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案例向学生模拟现实问题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積极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廣阔的可能性空间。
3.课堂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话题较为敏感,单靠讲授又无法深入,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比如,在“婚恋与性爱”这一专题学习中,教师可以抛出“可不可以有婚前性行为”这个话题供学生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爱观。
4.团体辅导训练法
在团体合作训练中,可以通过“突围闯关”、“同舟共济”、“无家可归”、“解开千千结”、“建高塔”等活动,强化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意识。
5.心理测验法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心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给予正确的解释,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五)课程教学手段的研究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上资源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心理图片、音响资料、视频效果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建立课程网站,延伸课堂教学
课程网站栏目可以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网上答疑与咨询。
(六)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研究
改变过去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开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由课程纪律、课堂活动参与、课外实践教学三部分内容组成。其构成的比例分别为2:4:4。课堂活动参与与实践教学参与分数以小组为单位来计分,最后3项综合得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成绩。
【关键词】课程建设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07-01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但由于国家对该课程的开设没有统一的要求,各个学校在开课的形式、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效果不一。
一、研究现状分析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近些年高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通过搜索,近些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课程评价方式研究等方面,但总体而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大多研究侧重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某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全面、系统研究的不多;大多研究侧重于对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而关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非常少见; 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趋同现象明显,而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组织教学的方法则较少见。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研究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及与其它课程的区别,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1.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与学生处联合,在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情景剧等的基础上,再设计与拓展其它心理类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应用的平台。
2.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设计实践教学:根据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如师范类专业采取组织去附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讲座的形式,非师范类专业采取组织去附近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形式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专题与内容: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相关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绪教育、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教育、挫折教育、恋爱与性教育、自信心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
2.根据各个年级的具体情况构建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各个年级的具体情况构建课程内容,使教育回归生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3.根据不同专业性质构建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不同学科与专业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1.角色游戏法
课堂教学中,可以找一些同学扮演生活中的各个角色,还原生活中的经典情形,学生在扮演或观看中,通过娱乐的方式,加深对自己和他人及人际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自觉地改变了不良的心理。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案例向学生模拟现实问题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積极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廣阔的可能性空间。
3.课堂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话题较为敏感,单靠讲授又无法深入,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比如,在“婚恋与性爱”这一专题学习中,教师可以抛出“可不可以有婚前性行为”这个话题供学生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爱观。
4.团体辅导训练法
在团体合作训练中,可以通过“突围闯关”、“同舟共济”、“无家可归”、“解开千千结”、“建高塔”等活动,强化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意识。
5.心理测验法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心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给予正确的解释,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五)课程教学手段的研究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上资源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心理图片、音响资料、视频效果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建立课程网站,延伸课堂教学
课程网站栏目可以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网上答疑与咨询。
(六)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研究
改变过去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开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由课程纪律、课堂活动参与、课外实践教学三部分内容组成。其构成的比例分别为2:4:4。课堂活动参与与实践教学参与分数以小组为单位来计分,最后3项综合得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