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情后,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成功的教师注重以情感的表达,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达到与学生进行有深度、全方位的交流。这需要一种情怀,从整个语文教学流程中来说,这样的情怀应当包括三种:一种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一种是教师授课中的“人本之情”,一种是教师针对文学艺术的“审美之情”。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将多种情感传达给学生,从而使之内化到学生深层的素养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关爱之情 人本之情 审美之情 情怀 素养
一名教师如果不关心呵护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学生缺乏满腔的爱心,他的教学是很难做好的。只有具备爱的深情,教师才能更好地深入到备课和讲课中去,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这种爱心会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学生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对于提高师生间的亲和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关爱之情”的轻与重,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自己的把握和定位。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往往注意把握自己的身份。有时,他会是学生的老师。这种身份让学生感知到的是老师“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从而引起学生的敬重之情。有时,他会是学生的父母或兄长。在课外生活中,有的老师会像关爱与呵護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护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这种行为会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老师有时还会像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与自己的学生无话不谈,从学习上到生活中的交流,会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或帮助。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语文老师将自己定位在教学的范畴,忽视了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弱化了教师的其他作用,很难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是很难与学生良好相处的,也很难与学生建立起感情沟通的渠道。
语文课堂是人文课堂,其内容应当是精彩纷呈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各种形体语言和口头表达,才能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是以“情”动人的,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情怀。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产生共鸣,满腔的热忱、同情与憎恶、正义与邪恶,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互动,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良性循环。一名优秀的老师都有着动人的人格魅力,他会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他会在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长,朗读、背诵、写作、演讲,等等,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创造性的特长来。高扬老师的“人本之情”,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情感的热切。只有老师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不关注全体学生的影响下,在有些教师漠视学生人性化发展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本之情”犹显的重要和可贵。
有专家指出,语文教师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都可以说是对语文教师培养“审美之情”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之情”,是博大而深邃的知识所包含的那种严谨与睿智、广博与崇高。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一种情感的冲击和内心的激荡,是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的一种审美的愉悦,是一种对所习得的知识的顶礼膜拜。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往往会醍醐灌顶,亲自体验到学习审美的情趣。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会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热爱。一篇《林黛玉进贾府》,会让学生透过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到世情与人情的复杂之美。通过学习审美之情,学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中一步步健康成长,并一步步走向事业的成功。
语文教学中的“关爱之情”“人本之情”与“审美之情”,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应注意遵循和拥有的三种情怀。它们三足鼎立,又相互关联,就像是坚实地拉着语文教学不断前行的三驾马车,不断驰骋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之中。关爱学生,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人本之情,这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审美之情,这是教学的落脚点。只有这三种情怀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真正踏踏实实的语文教学,我们学生的语文课堂及语文成绩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1]苏霍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关爱之情 人本之情 审美之情 情怀 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关爱之情”
一名教师如果不关心呵护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学生缺乏满腔的爱心,他的教学是很难做好的。只有具备爱的深情,教师才能更好地深入到备课和讲课中去,才能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这种爱心会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学生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对于提高师生间的亲和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关爱之情”的轻与重,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自己的把握和定位。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往往注意把握自己的身份。有时,他会是学生的老师。这种身份让学生感知到的是老师“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从而引起学生的敬重之情。有时,他会是学生的父母或兄长。在课外生活中,有的老师会像关爱与呵護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护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这种行为会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老师有时还会像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与自己的学生无话不谈,从学习上到生活中的交流,会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或帮助。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语文老师将自己定位在教学的范畴,忽视了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弱化了教师的其他作用,很难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是很难与学生良好相处的,也很难与学生建立起感情沟通的渠道。
二、语文教师授课中的“人本之情”
语文课堂是人文课堂,其内容应当是精彩纷呈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各种形体语言和口头表达,才能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是以“情”动人的,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情怀。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产生共鸣,满腔的热忱、同情与憎恶、正义与邪恶,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互动,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良性循环。一名优秀的老师都有着动人的人格魅力,他会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他会在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长,朗读、背诵、写作、演讲,等等,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创造性的特长来。高扬老师的“人本之情”,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情感的热切。只有老师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不关注全体学生的影响下,在有些教师漠视学生人性化发展的情况下,教师的“人本之情”犹显的重要和可贵。
三、语文教师的对文学艺术的“审美之情”
有专家指出,语文教师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都可以说是对语文教师培养“审美之情”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之情”,是博大而深邃的知识所包含的那种严谨与睿智、广博与崇高。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一种情感的冲击和内心的激荡,是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的一种审美的愉悦,是一种对所习得的知识的顶礼膜拜。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往往会醍醐灌顶,亲自体验到学习审美的情趣。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会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热爱。一篇《林黛玉进贾府》,会让学生透过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到世情与人情的复杂之美。通过学习审美之情,学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中一步步健康成长,并一步步走向事业的成功。
语文教学中的“关爱之情”“人本之情”与“审美之情”,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应注意遵循和拥有的三种情怀。它们三足鼎立,又相互关联,就像是坚实地拉着语文教学不断前行的三驾马车,不断驰骋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之中。关爱学生,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人本之情,这是教学的有效手段。审美之情,这是教学的落脚点。只有这三种情怀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真正踏踏实实的语文教学,我们学生的语文课堂及语文成绩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