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众多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方式上不断改善是十分有必要的。相对于理工科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比较弱,这也是众多该专业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不到东西的原因。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现状,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对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传统性的一门学科,自高校开设该专业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大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如中文教师、诗人、作家等。从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来看,汉语言文学一直是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前身是中文专业,我国早些年在文学造诣上有所成就的人(如诗人、作家等)大多数是中文专业培养出来的,但从目前社会的应用和高校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上世纪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高校内开设新闻学、传播学、文秘、行政管理、对外汉语等汉语言相关专业应用学科,从就业率来看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应用性学科相比汉语言应用专业就业率仍处于较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大多高校汉语言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培养,忽略了在实践上的应用。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必要性
1.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
与其说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社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而汉语言文学应用专业在校内对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培养,正是促进整个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基础。强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才言、谈、举、止、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提高汉语言专业的应用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2.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从小学开始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大学获得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体育体制不断深化的一部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注重的是文学素养、文字写作理论上的培养,这就会导致高校学生“满腹经纶”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深化汉语言文学在应用体制上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可行性
1. 从就业方向来看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就业率要比广播、新闻等专业低,而且存在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的现象。社会是需要有能力,能够真正做事的人才,绝非是那种“纸上谈兵”理论性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教学内容放到学生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培养自己在广播、媒体、广告等方面的兴趣,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发挥出来。
2.从人才塑造来看
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中文教师的行业,这是源于学生在大学时文学知识的积累,但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并非是一门培养中文教师的专业。人才的塑造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高素质的,因此仅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思维是片面的,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应用的培养,增加应用性的课程,强化实践与教学的意义。
3. 从知识积累来看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但这仅仅能片面的概括小学到高中这个知识积累的阶段。在大学,首先要学会的是怎么样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高校教学,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可以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事实证明,知识的积累有很多渠道,实践能够更好的巩固专业知识。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
1. 改革教育体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的教学上是以文学素养和理论知识为主,这与专业的特性和该学科历史特性所决定的,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体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必须从更新它专业所包含的科目上决定,扩大对教学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应用素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性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填鸭式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文化理论的积累,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阶段,很多知识在互联网中即可检索到,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社会更加需要“真枪实战”型的人才,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语言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相当好,这与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关,传统评判汉语言文学好与坏的标准是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全方位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必须在学习本专业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现状出发,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升汉语言文学综合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小辉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文学与人生,2004,7(5):23-30.
[2]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6):156-171.
[3]程光伟,李承志.论现代文学作品的转型.[J].齐鲁学刊,2006,8(14):53-72.
[4]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纵横,2009,9(7):52-6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传统性的一门学科,自高校开设该专业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大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如中文教师、诗人、作家等。从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来看,汉语言文学一直是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前身是中文专业,我国早些年在文学造诣上有所成就的人(如诗人、作家等)大多数是中文专业培养出来的,但从目前社会的应用和高校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上世纪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高校内开设新闻学、传播学、文秘、行政管理、对外汉语等汉语言相关专业应用学科,从就业率来看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应用性学科相比汉语言应用专业就业率仍处于较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大多高校汉语言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培养,忽略了在实践上的应用。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必要性
1.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
与其说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社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而汉语言文学应用专业在校内对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培养,正是促进整个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基础。强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才言、谈、举、止、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提高汉语言专业的应用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2.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从小学开始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大学获得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体育体制不断深化的一部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注重的是文学素养、文字写作理论上的培养,这就会导致高校学生“满腹经纶”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深化汉语言文学在应用体制上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可行性
1. 从就业方向来看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就业率要比广播、新闻等专业低,而且存在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的现象。社会是需要有能力,能够真正做事的人才,绝非是那种“纸上谈兵”理论性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教学内容放到学生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培养自己在广播、媒体、广告等方面的兴趣,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发挥出来。
2.从人才塑造来看
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中文教师的行业,这是源于学生在大学时文学知识的积累,但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并非是一门培养中文教师的专业。人才的塑造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高素质的,因此仅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思维是片面的,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应用的培养,增加应用性的课程,强化实践与教学的意义。
3. 从知识积累来看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但这仅仅能片面的概括小学到高中这个知识积累的阶段。在大学,首先要学会的是怎么样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高校教学,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可以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事实证明,知识的积累有很多渠道,实践能够更好的巩固专业知识。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
1. 改革教育体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的教学上是以文学素养和理论知识为主,这与专业的特性和该学科历史特性所决定的,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体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必须从更新它专业所包含的科目上决定,扩大对教学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应用素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性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填鸭式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文化理论的积累,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阶段,很多知识在互联网中即可检索到,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社会更加需要“真枪实战”型的人才,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语言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相当好,这与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关,传统评判汉语言文学好与坏的标准是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全方位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必须在学习本专业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现状出发,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升汉语言文学综合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小辉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文学与人生,2004,7(5):23-30.
[2]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6):156-171.
[3]程光伟,李承志.论现代文学作品的转型.[J].齐鲁学刊,2006,8(14):53-72.
[4]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纵横,2009,9(7):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