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所谓“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必经之路。所以,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语文教学可以从阅读、写作等方面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 融洽平等 和谐优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目前,不少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的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科教学为主要载体,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作为一名教务主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常常静下心来独自在思索:如何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良好品德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还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还是依赖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要根据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并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去。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守信》一文中宋庆龄严格遵守自己的诺言;《不瞒真情》一文中老舍诚实,不隐瞒真情;《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次著名的冲刺》一文中派特利不屈不挠地坚持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2、在情感中进行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屏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让老师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培养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看见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便带领战士们为村里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来纪念毛主席的一个小故事。课文的重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对石碑上刻的两行文字的理解,来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师通过写字、刻石碑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区别了“牌子”与“石碑”,“竖”与“立”,“写”与“刻”的不同含义。并轻松地突破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明白了乡亲们这么做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灵魂得到了启迪,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以写作优化学生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作文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这样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不就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吗?
1、扩大命题范围
(1)形式多样
教师在命题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a、多题选择。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可以给他们出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有时还可从不同方面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题目完成。b、半命题。如《我渴望_____》《假如我是_____》……这样的命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留有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c、自由命题。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2)贴近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对学生来说,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事,不仅容易,而且有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重视想象: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爱幻想的年龄,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幻想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如《假如我是男生(女生)》《十年以后》《我想有根魔法棒》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像空间大,能诱发学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从教学实践看,这类习作也是学生最有兴趣,而且完成质量较高的。其实,有时学生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折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有心人,从学生的想象中获得他们的真实想法。
2、敢写才会有发现。
重视语文的交际功能,重视学生的需要,为生活、为人生、为创新而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首先,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好学,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健康的思想内容。学生在作文中难免会出现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情感上的把握失控等情况。此时,应及时以批语或找其谈心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举动,如学生在写自己的理想时,有些学生虽处处流露出金钱至上的思想,在谈到自己的烦恼时有消极的心理等,面对诸如此类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讽刺和挖苦,而要在保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加以疏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智。
四、春雨洒芳菲——重视教师情感的导向作用
现代教学班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情感教育。
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教师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情感交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用爱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心灵的天空没有怨云,充满阳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只有这样“花儿”才会绽放笑颜,才会自信、阳光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融洽平等 和谐优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目前,不少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的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科教学为主要载体,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作为一名教务主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常常静下心来独自在思索:如何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良好品德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还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还是依赖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要根据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并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去。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守信》一文中宋庆龄严格遵守自己的诺言;《不瞒真情》一文中老舍诚实,不隐瞒真情;《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次著名的冲刺》一文中派特利不屈不挠地坚持跑完全程……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记叙了体操选手桑兰在比赛时发生意外后,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桑兰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2、在情感中进行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屏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让老师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培养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看见村子里没有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很不方便,便带领战士们为村里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来纪念毛主席的一个小故事。课文的重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对石碑上刻的两行文字的理解,来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师通过写字、刻石碑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区别了“牌子”与“石碑”,“竖”与“立”,“写”与“刻”的不同含义。并轻松地突破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明白了乡亲们这么做是为了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之情,灵魂得到了启迪,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以写作优化学生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作文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这样把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不就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吗?
1、扩大命题范围
(1)形式多样
教师在命题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远题为近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a、多题选择。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可以给他们出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有时还可从不同方面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题目完成。b、半命题。如《我渴望_____》《假如我是_____》……这样的命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留有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c、自由命题。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2)贴近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对学生来说,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事,不仅容易,而且有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重视想象: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处于爱幻想的年龄,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幻想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如《假如我是男生(女生)》《十年以后》《我想有根魔法棒》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像空间大,能诱发学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从教学实践看,这类习作也是学生最有兴趣,而且完成质量较高的。其实,有时学生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折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有心人,从学生的想象中获得他们的真实想法。
2、敢写才会有发现。
重视语文的交际功能,重视学生的需要,为生活、为人生、为创新而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首先,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好学,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健康的思想内容。学生在作文中难免会出现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情感上的把握失控等情况。此时,应及时以批语或找其谈心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举动,如学生在写自己的理想时,有些学生虽处处流露出金钱至上的思想,在谈到自己的烦恼时有消极的心理等,面对诸如此类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讽刺和挖苦,而要在保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加以疏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智。
四、春雨洒芳菲——重视教师情感的导向作用
现代教学班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情感教育。
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教师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情感交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用爱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心灵的天空没有怨云,充满阳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只有这样“花儿”才会绽放笑颜,才会自信、阳光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