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艺术风格多样,将传统水墨形式引入现代创作方法的艺术家比比皆是,本文主要通过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进行分析,以三个“和”来看中国水墨精神在现代的呈现。
关键词:融“和” 协“和” “和”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40-02
谈及中国的文化精神,很难完整地概括出来,但寻其内在,各种精神所依托的不外乎是“贵和尚中”。其核心在于“和”,《说文》释:“和,相应也”①。即与周围的事物相协调、统一,符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②的评判标准。本文试图通过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浅析,用三个“和”来探讨中国现代水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融“和”——水墨之外,兼容并蓄
唐代诗人李商隐较早提出“融和”一词,在《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中说到“灵台委鉴,虚空融和”。正像“字如其人”一般,画种的独特韵味也包含着中国人贵和尚中的心态。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所形成的“古典韵味”延续至今,使大部分人谈及水墨就与传统相关联。其实传统水墨能够在传承中发展,与它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来完善自身密不可分,毕竟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可见时代性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这便铸就了中国水墨精神的融和性。
水墨画在现代如何体现“融和”,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就能展示出来,从正面看会觉得它是一幅风景水墨,但看作品的背面才会发现,其实整个画面并不是二维的水墨临摹,而是一件三维构成的装置作品,有水墨之意,却无用笔之实。这一系列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徐冰在一次转机过程中,发现机场办公区毛玻璃后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这个画面很像一幅水墨画。而郑板桥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这就是著名的“依影画竹”理论,与这个剪影成画的效果不谋而合,借屏风透出竹子的剪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作,这个方式影響了后来很多艺术创作。
正如装置艺术进入到中国后一直在寻求立足点一样,水墨作为贯穿中化文明的绘画表现形式,融入到现代装置中来,既是装置艺术本土化的有力条件,也是水墨创新的极好方法。
二、协“和”——妙悟自然,穷其造化
“协,众之同和也”③即协调的意思,是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相适感,在吸取其他艺术特点的同时,融入自身发展,努力追求整体的和谐。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不光在探寻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也在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唐之前的中国画以再现表象为主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感觉到这些画作虽然有自然形象之美,但漠视了同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作者自身的存在,于是有意识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着力于表现意象。意象者,大自然之精神及主观胸臆是也。④在作品《背后的故事-10-自然之沉思》中,徐冰将二维画面与三维空间结合,不用固定光源,而使用自然光,作品在一日之内会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不同效果,更真实地反映自然光线的变化,材料属于就地取材,使之天然入画,与画中的山水融为一体。正面观看由于借助了真实的树木,所以水墨里还有青绿色彩呈现,植物、光影的天然性与创作的人为性显得十分和谐。
中国人崇尚的“和谐观”,至迟在汉代就已发育成熟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成为了一种深入中国人内心的有机体。和谐一向都是以差异为基础的,徐冰将通过差异性找到对立联系、在融合渗透的过程中达到和谐。
与自然相和谐是“妙悟自然、穷极造化”的绘画追求,在徐冰对传统水墨的发展中,还考虑到了空间的协调性。若材料离玻璃太近,则画面太实,所以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虚实相称,材料的位置并不在一个平面。将树枝、报纸、灯管的位置摆放远近不同,才营造出了正面的意境之美。“背后的故事”并非用绘画完成,却在中国画的特征和原理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成功的重构出中国绘画的精神,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既有认知。它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实质并非那些流传下来的物化的墨色与笔法,而只可存在于活生生的精神交流的瞬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亦是如此。⑤
三、“和”粹——简而化之,纯一不杂
《戴恭简公墓志铭》曾写:“公德性和粹,中耿耿,不苟合”。“和粹”即纯粹之意,同贝仑森所形容的“欧洲艺术是利益分割的战场”⑥不同,中国的艺术更追求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谈及:“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这使得中国人对抽象科学完全没兴趣,因为心灵和感受不参与这些领域,任何与心灵和感受无关的事情,比如统计报表,很多中国人都感到厌恶。⑦所以水墨意境所传达的“有我”“无我”便是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水墨崇尚的纯粹即简洁。以徐冰仿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原作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淡淡的墨色,又带有通透感,远处的山则墨色稍重,林中的叶子、苔藓墨色最重,但用笔利落无缠连,醒目自然。整个画幅虽长,但简洁明了,空灵幽邃。徐冰在对这件作品进行装置创作时,主要运用了麻丝、干枯植物、宣纸、鱼线等生活中的现成物。从正面看,完全不失水墨的意境,但背面呈现给观者的时候,原本长披麻皴的洒脱、精炼却需要大量的麻线、树叶才能营造出山的形制,背后的复杂是为了更能还原出画面意境。在现代创作中,即便表面可以传达出形制的相似性,但用笔背后的意境还是存在差异的,徐冰将正面、背面全部展现出来也是为了让观者可以透过一些表面的现象,去探求其背后的内涵。所以简易也好、复杂也罢,传统水墨和装置的再现都是为了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希望观者看到背后含义的希冀。 而这种艺术效果的呈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水墨精神的“逸格”,整个民族文化追求的是道家“无为”的精神境地。也是在现代艺术形式爆炸增长的同时,水墨画仍有立足之地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和”是万物昌盛,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传承的持续追求。本文通过徐冰的装置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进行浅析,从传统绘画的二维表现方式到现代装置的三维构成,从追求物我相融的精神追求到现代将自然场景与画作结合。虽然现代装置艺术想要表现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其背后的装置材料极多、表现复杂,与原本画作的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笔墨之外的神韵。
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演进之中,现代社会同古代生活方式已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徐冰等艺术家在引入新的艺术方式的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绘画的特点,对水墨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在德国、英国等国家都有呈现,毕竟,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语言必须随时代变化才能永保其画中的生命,此即古人“变则通久,通则不乏”之意。⑨
注释: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月版,第26页。
②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第87页。
③[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294页。
④张恩光:《中国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美术大观》,2012年12期,第88页。
⑤雅昌艺术网采访徐冰专稿。
⑥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月版,第27页。
⑦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25页。
⑧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9页。
⑨林木:《笔墨论》,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46页。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華书局,2013.
[3]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4]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6]张恩光.中国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J].美术大观,2012,(12).
[7]张越.徐冰,背后的故事[J].中关村,2014,(02).
[8]夏可君.徐冰推介词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废弃物与古典之不可思议的并显[J].美术文献,2016,(Z1).
关键词:融“和” 协“和” “和”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40-02
谈及中国的文化精神,很难完整地概括出来,但寻其内在,各种精神所依托的不外乎是“贵和尚中”。其核心在于“和”,《说文》释:“和,相应也”①。即与周围的事物相协调、统一,符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②的评判标准。本文试图通过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浅析,用三个“和”来探讨中国现代水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融“和”——水墨之外,兼容并蓄
唐代诗人李商隐较早提出“融和”一词,在《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中说到“灵台委鉴,虚空融和”。正像“字如其人”一般,画种的独特韵味也包含着中国人贵和尚中的心态。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所形成的“古典韵味”延续至今,使大部分人谈及水墨就与传统相关联。其实传统水墨能够在传承中发展,与它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来完善自身密不可分,毕竟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可见时代性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这便铸就了中国水墨精神的融和性。
水墨画在现代如何体现“融和”,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就能展示出来,从正面看会觉得它是一幅风景水墨,但看作品的背面才会发现,其实整个画面并不是二维的水墨临摹,而是一件三维构成的装置作品,有水墨之意,却无用笔之实。这一系列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徐冰在一次转机过程中,发现机场办公区毛玻璃后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这个画面很像一幅水墨画。而郑板桥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这就是著名的“依影画竹”理论,与这个剪影成画的效果不谋而合,借屏风透出竹子的剪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作,这个方式影響了后来很多艺术创作。
正如装置艺术进入到中国后一直在寻求立足点一样,水墨作为贯穿中化文明的绘画表现形式,融入到现代装置中来,既是装置艺术本土化的有力条件,也是水墨创新的极好方法。
二、协“和”——妙悟自然,穷其造化
“协,众之同和也”③即协调的意思,是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相适感,在吸取其他艺术特点的同时,融入自身发展,努力追求整体的和谐。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不光在探寻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也在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唐之前的中国画以再现表象为主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感觉到这些画作虽然有自然形象之美,但漠视了同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作者自身的存在,于是有意识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着力于表现意象。意象者,大自然之精神及主观胸臆是也。④在作品《背后的故事-10-自然之沉思》中,徐冰将二维画面与三维空间结合,不用固定光源,而使用自然光,作品在一日之内会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不同效果,更真实地反映自然光线的变化,材料属于就地取材,使之天然入画,与画中的山水融为一体。正面观看由于借助了真实的树木,所以水墨里还有青绿色彩呈现,植物、光影的天然性与创作的人为性显得十分和谐。
中国人崇尚的“和谐观”,至迟在汉代就已发育成熟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成为了一种深入中国人内心的有机体。和谐一向都是以差异为基础的,徐冰将通过差异性找到对立联系、在融合渗透的过程中达到和谐。
与自然相和谐是“妙悟自然、穷极造化”的绘画追求,在徐冰对传统水墨的发展中,还考虑到了空间的协调性。若材料离玻璃太近,则画面太实,所以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虚实相称,材料的位置并不在一个平面。将树枝、报纸、灯管的位置摆放远近不同,才营造出了正面的意境之美。“背后的故事”并非用绘画完成,却在中国画的特征和原理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成功的重构出中国绘画的精神,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既有认知。它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实质并非那些流传下来的物化的墨色与笔法,而只可存在于活生生的精神交流的瞬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亦是如此。⑤
三、“和”粹——简而化之,纯一不杂
《戴恭简公墓志铭》曾写:“公德性和粹,中耿耿,不苟合”。“和粹”即纯粹之意,同贝仑森所形容的“欧洲艺术是利益分割的战场”⑥不同,中国的艺术更追求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谈及:“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这使得中国人对抽象科学完全没兴趣,因为心灵和感受不参与这些领域,任何与心灵和感受无关的事情,比如统计报表,很多中国人都感到厌恶。⑦所以水墨意境所传达的“有我”“无我”便是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水墨崇尚的纯粹即简洁。以徐冰仿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原作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淡淡的墨色,又带有通透感,远处的山则墨色稍重,林中的叶子、苔藓墨色最重,但用笔利落无缠连,醒目自然。整个画幅虽长,但简洁明了,空灵幽邃。徐冰在对这件作品进行装置创作时,主要运用了麻丝、干枯植物、宣纸、鱼线等生活中的现成物。从正面看,完全不失水墨的意境,但背面呈现给观者的时候,原本长披麻皴的洒脱、精炼却需要大量的麻线、树叶才能营造出山的形制,背后的复杂是为了更能还原出画面意境。在现代创作中,即便表面可以传达出形制的相似性,但用笔背后的意境还是存在差异的,徐冰将正面、背面全部展现出来也是为了让观者可以透过一些表面的现象,去探求其背后的内涵。所以简易也好、复杂也罢,传统水墨和装置的再现都是为了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希望观者看到背后含义的希冀。 而这种艺术效果的呈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水墨精神的“逸格”,整个民族文化追求的是道家“无为”的精神境地。也是在现代艺术形式爆炸增长的同时,水墨画仍有立足之地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和”是万物昌盛,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传承的持续追求。本文通过徐冰的装置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进行浅析,从传统绘画的二维表现方式到现代装置的三维构成,从追求物我相融的精神追求到现代将自然场景与画作结合。虽然现代装置艺术想要表现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其背后的装置材料极多、表现复杂,与原本画作的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笔墨之外的神韵。
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演进之中,现代社会同古代生活方式已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徐冰等艺术家在引入新的艺术方式的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绘画的特点,对水墨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在德国、英国等国家都有呈现,毕竟,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语言必须随时代变化才能永保其画中的生命,此即古人“变则通久,通则不乏”之意。⑨
注释: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月版,第26页。
②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第87页。
③[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294页。
④张恩光:《中国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美术大观》,2012年12期,第88页。
⑤雅昌艺术网采访徐冰专稿。
⑥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月版,第27页。
⑦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25页。
⑧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9页。
⑨林木:《笔墨论》,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46页。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華书局,2013.
[3]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4]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6]张恩光.中国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J].美术大观,2012,(12).
[7]张越.徐冰,背后的故事[J].中关村,2014,(02).
[8]夏可君.徐冰推介词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废弃物与古典之不可思议的并显[J].美术文献,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