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和”看中国现代水墨精神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艺术风格多样,将传统水墨形式引入现代创作方法的艺术家比比皆是,本文主要通过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进行分析,以三个“和”来看中国水墨精神在现代的呈现。
  关键词:融“和”   协“和”   “和”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40-02
   谈及中国的文化精神,很难完整地概括出来,但寻其内在,各种精神所依托的不外乎是“贵和尚中”。其核心在于“和”,《说文》释:“和,相应也”①。即与周围的事物相协调、统一,符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②的评判标准。本文试图通过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浅析,用三个“和”来探讨中国现代水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一、融“和”——水墨之外,兼容并蓄
   唐代诗人李商隐较早提出“融和”一词,在《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中说到“灵台委鉴,虚空融和”。正像“字如其人”一般,画种的独特韵味也包含着中国人贵和尚中的心态。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所形成的“古典韵味”延续至今,使大部分人谈及水墨就与传统相关联。其实传统水墨能够在传承中发展,与它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来完善自身密不可分,毕竟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可见时代性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这便铸就了中国水墨精神的融和性。
   水墨画在现代如何体现“融和”,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就能展示出来,从正面看会觉得它是一幅风景水墨,但看作品的背面才会发现,其实整个画面并不是二维的水墨临摹,而是一件三维构成的装置作品,有水墨之意,却无用笔之实。这一系列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徐冰在一次转机过程中,发现机场办公区毛玻璃后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这个画面很像一幅水墨画。而郑板桥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这就是著名的“依影画竹”理论,与这个剪影成画的效果不谋而合,借屏风透出竹子的剪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作,这个方式影響了后来很多艺术创作。
   正如装置艺术进入到中国后一直在寻求立足点一样,水墨作为贯穿中化文明的绘画表现形式,融入到现代装置中来,既是装置艺术本土化的有力条件,也是水墨创新的极好方法。
  二、协“和”——妙悟自然,穷其造化
   “协,众之同和也”③即协调的意思,是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相适感,在吸取其他艺术特点的同时,融入自身发展,努力追求整体的和谐。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不光在探寻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也在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唐之前的中国画以再现表象为主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感觉到这些画作虽然有自然形象之美,但漠视了同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作者自身的存在,于是有意识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着力于表现意象。意象者,大自然之精神及主观胸臆是也。④在作品《背后的故事-10-自然之沉思》中,徐冰将二维画面与三维空间结合,不用固定光源,而使用自然光,作品在一日之内会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不同效果,更真实地反映自然光线的变化,材料属于就地取材,使之天然入画,与画中的山水融为一体。正面观看由于借助了真实的树木,所以水墨里还有青绿色彩呈现,植物、光影的天然性与创作的人为性显得十分和谐。
   中国人崇尚的“和谐观”,至迟在汉代就已发育成熟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成为了一种深入中国人内心的有机体。和谐一向都是以差异为基础的,徐冰将通过差异性找到对立联系、在融合渗透的过程中达到和谐。
   与自然相和谐是“妙悟自然、穷极造化”的绘画追求,在徐冰对传统水墨的发展中,还考虑到了空间的协调性。若材料离玻璃太近,则画面太实,所以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虚实相称,材料的位置并不在一个平面。将树枝、报纸、灯管的位置摆放远近不同,才营造出了正面的意境之美。“背后的故事”并非用绘画完成,却在中国画的特征和原理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成功的重构出中国绘画的精神,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既有认知。它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实质并非那些流传下来的物化的墨色与笔法,而只可存在于活生生的精神交流的瞬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亦是如此。⑤
  三、“和”粹——简而化之,纯一不杂
   《戴恭简公墓志铭》曾写:“公德性和粹,中耿耿,不苟合”。“和粹”即纯粹之意,同贝仑森所形容的“欧洲艺术是利益分割的战场”⑥不同,中国的艺术更追求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谈及:“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这使得中国人对抽象科学完全没兴趣,因为心灵和感受不参与这些领域,任何与心灵和感受无关的事情,比如统计报表,很多中国人都感到厌恶。⑦所以水墨意境所传达的“有我”“无我”便是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水墨崇尚的纯粹即简洁。以徐冰仿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原作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淡淡的墨色,又带有通透感,远处的山则墨色稍重,林中的叶子、苔藓墨色最重,但用笔利落无缠连,醒目自然。整个画幅虽长,但简洁明了,空灵幽邃。徐冰在对这件作品进行装置创作时,主要运用了麻丝、干枯植物、宣纸、鱼线等生活中的现成物。从正面看,完全不失水墨的意境,但背面呈现给观者的时候,原本长披麻皴的洒脱、精炼却需要大量的麻线、树叶才能营造出山的形制,背后的复杂是为了更能还原出画面意境。在现代创作中,即便表面可以传达出形制的相似性,但用笔背后的意境还是存在差异的,徐冰将正面、背面全部展现出来也是为了让观者可以透过一些表面的现象,去探求其背后的内涵。所以简易也好、复杂也罢,传统水墨和装置的再现都是为了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希望观者看到背后含义的希冀。    而这种艺术效果的呈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水墨精神的“逸格”,整个民族文化追求的是道家“无为”的精神境地。也是在现代艺术形式爆炸增长的同时,水墨画仍有立足之地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和”是万物昌盛,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传承的持续追求。本文通过徐冰的装置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进行浅析,从传统绘画的二维表现方式到现代装置的三维构成,从追求物我相融的精神追求到现代将自然场景与画作结合。虽然现代装置艺术想要表现水墨山水的空灵意境,其背后的装置材料极多、表现复杂,与原本画作的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笔墨之外的神韵。
   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演进之中,现代社会同古代生活方式已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徐冰等艺术家在引入新的艺术方式的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绘画的特点,对水墨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在德国、英国等国家都有呈现,毕竟,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语言必须随时代变化才能永保其画中的生命,此即古人“变则通久,通则不乏”之意。⑨
  注释: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月版,第26页。
  ②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第87页。
  ③[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294页。
  ④张恩光:《中国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美术大观》,2012年12期,第88页。
  ⑤雅昌艺术网采访徐冰专稿。
  ⑥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月版,第27页。
  ⑦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第25页。
  ⑧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9页。
  ⑨林木:《笔墨论》,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46页。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華书局,2013.
  [3]林木.笔墨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4]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6]张恩光.中国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J].美术大观,2012,(12).
  [7]张越.徐冰,背后的故事[J].中关村,2014,(02).
  [8]夏可君.徐冰推介词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废弃物与古典之不可思议的并显[J].美术文献,2016,(Z1).
其他文献
摘要:《茶馆》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作品本身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一个多么曲折跌宕的故事上,也不着力于达到多么诗意纵横的艺术美学高度,它更重要的是勾勒出了一副影影绰绰的历史蓝图,展现一群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其中填得不满,也无法填满,却更让人体味到表层之下的暗流涌动,是人情冷暖,也是悲欢离合。李六乙导演的川话版《茶馆》,似乎将这种潜流释放了出来,当潜流成了舞台上的肆意横流,《茶馆》的空隙被填满,“茶馆”的独
期刊
摘要: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最杰出的先锋派作曲家,他的创作体裁广泛,有声乐、器乐、室内乐以及交响乐等。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性、戏剧性和神秘的象征主义特征。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对新的音色、音响的发掘与运用,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和他在当代国际乐坛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乔治·克拉姆 音色 戏剧性 造型性  中图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肇庆城东社区书法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为研究点,探寻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参与社区书法教育,从而更好地开展社区书法教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 社区书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14-02   肇庆是中国的砚都,其文化底蕴深厚,肇庆地区的七星岩、鼎湖山的摩崖书法石刻为肇庆书法研究奠定了历史
期刊
摘要:意境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意境是一种“身心合一”“中和之美”“象外之境”的体悟,本文将以舞剧《孔子》为例来具体讨论肉身化意境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古典舞 《孔子》 意境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63-02   每当
期刊
摘要:静宁阿阳民歌是静宁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智慧结晶,阿阳民歌从歌词到曲调,都散发着浓郁的静宁气息,代代相传,不绝于耳。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阿阳民歌从演唱人数到演唱环境,从演唱曲目到演唱风格都有不少质的变化。  关键词:静宁 阿阳民歌 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22-02  阿阳民歌,
期刊
摘要: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情,更有着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本文以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桥》为例,结合陆在易本人的家国情怀和创作背景,对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陆在易 艺术歌曲 美学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
期刊
摘要:崇明派是继20世纪以来,作为琵琶传统流派之一,其细腻、文静。文章中选取了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飞花点翠》《狮子滚绣球》这两首乐曲,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对这两首乐曲诸多版本的演奏方式进行了比较,及对于这两首乐曲分析比较之后进行思考,逐渐挖掘出各版本之间在技法与音乐上的差异性。  关键词:《飞花点翠》 《狮子滚绣球》 崇明派琵琶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潮汕英歌舞被群众誉为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浓厚,古朴、雄浑、威猛的英歌舞是广东潮汕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潮汕英歌舞包括了戏剧、舞蹈、武术等元素,具有强烈的潮汕民族文化特色。“武”和“舞”的融合,表现“力”与“势”的艺术之美,体育与艺术相互交织,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展现出中国战舞的气势磅礴和阳刚之美,弘扬了战舞的尚武精神。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 艺术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首先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介绍,从爱情诗的情感内涵的角度,选取其中四首代表作品《关雎》《子衿》《桃夭》《女曰鸡鸣》进行解读,用二维动画的形式进行富有趣味性的设计,以使当代大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民风之美、文学之美。重点关注了动画中的剧本创作、人物与场景设计、趣味性设计以及音乐的设计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动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0-05
期刊
摘要:陈素真,原名王若瑜,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祥符调流派代表人物,祖籍陕西,生于河南开封,成名于河南杞县。笔者在对相关历史文献、史料进行研究之后,深感其成名离不开异于常人的天赋、努力,和生逢其时遇贵人的幸运。出生、成名在豫剧改良变革期可谓“天时”;生长在豫剧摇篮、河南戏曲文化中心开封为其“地利”;遇良师孙延德,得益友樊粹庭乃其“人和”。本文主要从机遇和天赋两方面着手,分析研究陈素真大师历经坎坷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