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认识与诊断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正确诊断。方法:对临床确诊病例进行CT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部位发生在额顶部折最多,有10例,额顶部4例,额部2例,顶部1例,大都呈新月形改变,CT值约40HU。结论:CT对硬膜下血肿的分析诊断方便、快捷及准确,是诊断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可及时为临床服务,提供治疗依据。
  关键词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新月形计算机体层摄影
  本文对临床确诊的1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回顾及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80岁,平均61岁,回顾曾受过外伤9例,余患者均述无明确外伤史。
  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9例,神经精神症状异常5例,局部症状3例。
  方法:采用GE单排螺旋CT扫描机,取常规轴位进行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
  结果
  直接征象:①血肿部位:分布在额颞顶部者最多,有10例,额顶部4例,额部2例,顶部1例。②血肿形态:17例病例血肿均呈新月形改变。③血肿密度:血肿密度均与邻近脑实质密度一致,界限欠情,CT值约40HU。④白质积压征: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广基低与颅骨内板相连,脑灰白质向内移位,脑白质与颅骨内板间距离增大。⑤脑室形态改变:单侧血肿表现为同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受压变小并移位,对侧脑室扩张扩大。本组病例中,单侧硬膜下血肿15例,双顶部硬膜下血肿2例,表现为脑室前角后移变小。⑥脑沟脑回形态改变:血肿同侧脑沟变迁或消失,脑回聚拢并向内移位,脑裂变窄,本组病例均有此改变。
  讨论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发生在单侧或双侧,单侧多见,多覆盖在额顶部大脑表面,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多发生于50周岁以上老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多见于外伤后2~6周,但本组病例有8例没有明确外伤史,可能与患者患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有关。血肿增大缓慢,一般2~3周后,由于脑的直接受压及颅内压力增高引起临床症状。出血原因可能与脑萎缩患者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使进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出血,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慢性压迫致脑供血不足,脑萎缩明显,使此类患者的颅内压力增高与血肿大小不绝对成比例。由于血肿呈等密度,平扫不易发现,误诊、漏诊时有发生。以下CT征象可提示硬膜下血肿的存在。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常规认为,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依血肿的溶解和吸收,由高密度经等密度再到低密度,出现时间与血肿吸收速度有关。一般情况下高密度见于3周内,1周内多见;等密度见于2~6周;混杂密度见于2周~4个月,低密度在1个月后。但不能靠CT的密度高低来准确判断血肿形成的时间。因为血液的密度与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如在患者的沉淀血球容量很低或者出血与脑脊液混合的情况下,即便是急性硬膜下血肿,仍然可以出现等密度甚至是低密度的改变。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检查方法:在CT实际工作当中,病变的CT值与正常组织完全相同者极少,等密度病变通常是指病变的CT值与正常组织相近,通过调节窗宽窗位,仍可隐约辨认密度上的微小差别。对于可疑病例,需进行增强扫描。增强后,增强的脑膜或皮质血管可被血肿推挤,离开颅骨内板,从而確诊。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综上所述,鉴于血肿呈等密度,一般情况下不易直接看到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所以应从血肿占位效应产生的间接征象来进行辨认。⑴脑沟内移变浅或消失:老年患者脑沟常清楚显示,如出现某一部位的脑沟内移,变浅或消失应当运用窗口技术仔细观察,以发现或除外等密度硬膜下血肿。⑵皮髓质交界面内移:正常情况下,CT能够清楚显示皮髓质交界面,若增强则显示更加清楚,如有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则会出现交界面内移,周围的髓质受挤压,失去正常的指杨张开特征。⑶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①单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可使患侧的侧脑室呈均匀一致受压、变形或移位,程度与血肿大小成正比。脑镰下疝时,患侧侧脑室前角后移,下角及后角受压前移,健侧侧脑室相对扩大,中线呈弧线向健侧移位。②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侧脑室受双侧压力,侧角受压拉伸拉长。⑷增强扫描:增强的脑膜或皮质血管被硬膜下血肿推移,脱离颅骨内板。注入造影剂后,皮髓质交界面更加清晰显示,向内移位情况更加容易辨认。
  参考文献
  1陈自廉.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位征象的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262.
  2陈琪宝,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5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2:93-9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对49例过敏性休克患者急救治疗的回顾,探讨过敏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重要性与临床特点。方法:立即脱离过敏原,抗休克治疗,成人肌注肾上腺素0.3~0.5ml,儿童按0.02~0.025ml/kg肌注肾上腺素,建立静脉通道,在2小时内补液1000~2000ml。抗过敏治疗,给予氢化可的松300~5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静滴,异丙肾上腺素25~50mg或苯海拉明10~20mg肌注,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臭氧消融术结合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收治行臭氧腰椎间盘消融术结合针刀疗法治疗患者5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总有效率92.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日短,有效率高。  关键词臭氧消融术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0年3月~2011年6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应用臭氧消融术结合针刀治疗,取得了
期刊
摘要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并高脂血症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均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β2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加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日。4周1个疗程。8周后进行心绞痛、心电图、血脂及总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可对照组70%(P<0.05);对照组
期刊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满足患者对护理的服务需求,实施行整体护理模式已有10余年。2006年以来,在原有中医护理的基础上,将中医的理论及技术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现将5年来通过对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护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解决患者在疾病过程当中的护理问题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股骨干骨折是指小转子下2~5cm起至股骨髁上2~4cm的股骨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5年来经手护理的股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的疗效。方法:将52例D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口服健脾和胃汤和莫沙比利治疗,对照组25例,仅口服莫沙必利治疗。总疗程4周,比较两组DG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2%,对照组64.0%,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7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G,能有效改善D
期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荨麻疹临床观察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的发病原因:①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
期刊
在临床中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以往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的患者需要确诊时常常需要进行DSA血管造影,危险性高,风险较大,因而对病例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制。而头颅CTA(血管成像)危险性低,风险小,创伤小,速度快,准确和高效等特点,是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5月使用64排螺旋CT行急诊头部CTA扫描患者86例,男52例,女
期刊
神经性皮炎主要见于青壮年,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以局限型较为常见,皮疹好发于易受摩擦的部位,病程缓慢,常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因常伴有阵发性剧痒,使患者非常痛苦。2010年1月~2012年1月运用中药为主治疗此病(个别有苔癣样变的患者加用强的松龙和利多卡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8例,男35例,女63例;年龄12~47岁,平均约35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8个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與研究针刀配合局部封闭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的局限性进行比较。方法:收治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60例,均进行针刀松解术,术后采用确炎舒松-A 1ml、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5mg做局部封闭,并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60例做疗效比较。结果:针刀配合局封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结论:针刀对膝关节内侧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钼铑双靶摄影中钙化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2年2月66例经过病理证实的钼铑双靶X线中的钙化,仔细分析其在良恶性肿瘤的特点,记录钙化的形态、数目、大小、密度及分布特征。结果:66例乳腺肿瘤钙化,其中40例乳腺癌,26例良性,分别占60.6%、39.3%。结论:钼铑双靶摄影中良恶性肿瘤的钙化各有特点,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