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入手,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现状,构建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模式,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参与。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机制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迅速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使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同样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如何保持和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精神文化信息,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辨析
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上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在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反映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来界定一些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概念。
1. 民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关于“民族”的词条认为:“民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定义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1]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以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3]安东尼•斯密斯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具有名称,占有领土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和普遍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员生活在单一经济之中并且有着同样的权利和义务”。[4]尽管不同的流派对民族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民族认同”均是立足点,因此,我们认为,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都有其时代特征。
2. 民族传统体育
白晋湘将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5]陈国瑞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人的、现代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
的”。[6]龙佩林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7]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体育文化活动。”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于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下位概念,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特定族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积淀下来的具有其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少数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风情。其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锻炼身体、共享娱乐为一体,人们都把各自的民族精神贯注于每一项活动之中,充分表现独特的民族性格”。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现状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此我们主要以我国做出的保护现状进行阐述。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收录其中,无疑确认和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表现形成。2008年6月7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批准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将原来第六项“杂技与竞技”更名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和竞技)”。[8]这是我国首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采用“传统体育”的称法。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此建立起从国家一级的保护网。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模式
在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由于许多民族体育文化瑰宝多为人的口传心授方式,非常容易发生变异,特别是当代传人有意或无意间心存保守意识时,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时间的变迁渐渐失去它原有的文化特性和魅力,有些甚至永远从历史舞台消失,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保护原则来构建出一套符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模式来尽可能的保护其民族的原生态和其生存空间。
1.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机制
对于那些创作并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者和继承者者,他们所具有的专门知识与高超的肢体技能,更接近于文化遗产中“非物质形态”属性的本真,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真正的灵魂。[9]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我们应建立相应的保护资料,改善其相应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相应的社会地位,挖掘其所蕴含的民族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文化表达技能和传承方法,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使他们能够将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确保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建立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基地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元(如细胞、个体、种群等)利用环境、资源的综合状况及其与相关生态元之间的功能关系。[10]体育的生态位,主要指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元利用环境、资源的综合状况及其与相关生态元之间的功能关系。[11]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途径就是就地保护其生存的社区原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护其基础生态位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划定为特殊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特别保护基地”,定期进行经费的划拨,定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使其能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和传承下去。
3. 开创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空间
积极主动地在城市中为原扎根于农村和族群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新的生态空间,是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较好途径。利用大众健身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模式,在城市中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愉悦民众的身心,更能达到普及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民族体育进入城市可有效地借助城市的综合文化融合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借助文化辐射势能,向更加广泛的地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全球才有可能。另外,借助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宣传当地传统民族节日活动现状来对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展示和传播也是很好的途径。
4. 利用教育体系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人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育不仅仅是普及,还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12]我们应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制,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种教育机制,把丰富而独特的民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传播,从而真正能解决好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真正做到传承的基础进行创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三联书店,1953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安东尼•斯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6]陈国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22-26
[7]龙佩林等.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3
[8]孙昊亮,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8-62
[9]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72-75
[10]李振基等.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4:150-170
[11]应菊英.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1):5-11
[12]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體育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机制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迅速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使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同样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如何保持和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精神文化信息,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辨析
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上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群体共有的,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在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反映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来界定一些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概念。
1. 民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关于“民族”的词条认为:“民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定义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1]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以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3]安东尼•斯密斯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具有名称,占有领土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神话,共享的历史和普遍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员生活在单一经济之中并且有着同样的权利和义务”。[4]尽管不同的流派对民族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民族认同”均是立足点,因此,我们认为,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都有其时代特征。
2. 民族传统体育
白晋湘将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5]陈国瑞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人的、现代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
的”。[6]龙佩林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7]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体育文化活动。”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于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下位概念,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特定族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积淀下来的具有其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少数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风情。其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锻炼身体、共享娱乐为一体,人们都把各自的民族精神贯注于每一项活动之中,充分表现独特的民族性格”。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现状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此我们主要以我国做出的保护现状进行阐述。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收录其中,无疑确认和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表现形成。2008年6月7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批准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将原来第六项“杂技与竞技”更名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和竞技)”。[8]这是我国首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采用“传统体育”的称法。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此建立起从国家一级的保护网。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模式
在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由于许多民族体育文化瑰宝多为人的口传心授方式,非常容易发生变异,特别是当代传人有意或无意间心存保守意识时,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时间的变迁渐渐失去它原有的文化特性和魅力,有些甚至永远从历史舞台消失,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保护原则来构建出一套符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模式来尽可能的保护其民族的原生态和其生存空间。
1.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机制
对于那些创作并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者和继承者者,他们所具有的专门知识与高超的肢体技能,更接近于文化遗产中“非物质形态”属性的本真,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真正的灵魂。[9]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我们应建立相应的保护资料,改善其相应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相应的社会地位,挖掘其所蕴含的民族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文化表达技能和传承方法,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使他们能够将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确保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建立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基地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元(如细胞、个体、种群等)利用环境、资源的综合状况及其与相关生态元之间的功能关系。[10]体育的生态位,主要指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元利用环境、资源的综合状况及其与相关生态元之间的功能关系。[11]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途径就是就地保护其生存的社区原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护其基础生态位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划定为特殊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特别保护基地”,定期进行经费的划拨,定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使其能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和传承下去。
3. 开创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空间
积极主动地在城市中为原扎根于农村和族群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新的生态空间,是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较好途径。利用大众健身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模式,在城市中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愉悦民众的身心,更能达到普及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民族体育进入城市可有效地借助城市的综合文化融合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借助文化辐射势能,向更加广泛的地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全球才有可能。另外,借助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宣传当地传统民族节日活动现状来对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展示和传播也是很好的途径。
4. 利用教育体系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人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育不仅仅是普及,还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12]我们应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制,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种教育机制,把丰富而独特的民族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传播,从而真正能解决好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真正做到传承的基础进行创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三联书店,1953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安东尼•斯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6]陈国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22-26
[7]龙佩林等.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3
[8]孙昊亮,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8-62
[9]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72-75
[10]李振基等.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4:150-170
[11]应菊英.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1):5-11
[12]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體育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