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巨制《长津湖》在国庆假期点燃了人们的观影热情,打破了中国影史国庆档战争片单日票房纪录、首映日场次纪录等16项影史纪录。其实,很多集邮爱好者们都听说过,早在1952年11月25日,中国就发行了第一套志愿军邮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这套邮票共计4枚,其中第4枚《胜利会师》就是表现在长津湖之战后中朝军队胜利会师的场面。这种具有纪念意义的邮票是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
其实,从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发行至今,邮票早已脱离了作为邮政资费的传统用途,成为艺术品和收藏品,许多国家也发行各种具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邮票,来记录重大的事件和彰显成就。有一个国家的邮票以其精美的设计闻名于世,令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趋之若鹜,邮票产业甚至在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约占其财政收入的10%左右,堪称集邮者心中的胜地,这就是“邮票之国”——列支敦士登。
欧洲有许多“袖珍国家”:因罗马教堂而闻名于世的梵蒂冈、因富豪和一级方程式汽车比赛而闻名的摩纳哥、因城堡而闻名的卢森堡……而这个不常被人提起的列支敦士登对于国人来说,或许最多的印象只停留在足球比赛偶尔“爆冷”吧。列支敦士登与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唯二”的双内陆国家,即本国是内陆国而其周围所有的邻国也是内陆国的国家,可以说在世界地理上非常独特。而列支敦士登与沙特阿拉伯又是世界上仅存的以王室名字命名的国家。
列支敦士登之所以被称为“邮票之国”,第一是因为其邮票世界闻名,第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仅有16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万,但这个国家却“富得流油”: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万瑞士法郎,约合18万美元。这个数字让卢森堡、卡塔尔等一系列世界“富豪之国”相形见绌,只不过列支敦士登国家太小,没有被纳入统计之中,不然肯定会“常年霸榜”。
在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在任何地方抬起头,都能看到位于山上的瓦杜兹城堡,这是列支敦士登公爵家族的城堡,所以又被称为列支敦士登城堡。瓦杜兹城堡建于公元12世纪,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一条公路盘旋而上经过建在半山腰的城堡,与它身后的雪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只不过这里平时并不对游客开放,只有在每年8月15日列支敦士登的国庆日才对外开放一天。列支敦士登家族至今依然居住在这里,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家族在自己的国家居住时间可不太长。
有人戏称,列支敦士登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学区房”。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学区房的概念,意思是只有在某个学区有房子,家里的孩子才有资格进入对应的学校念书。而列支敦士登家族建立这个国家的原因,就是要加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列支敦士登家族起源于12世纪,是奥地利的大贵族,效忠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家族在鼎盛时期拥有90多个城堡和庄园,不少家族成员都在哈布斯堡王朝出任要职。虽然地位很高,封地众多,但这些封地却没有一块直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根据规定,没有皇帝的封地,就没有列席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资格。没有土地就没法“入学”,这可急坏了列支敦士登家族,为了挤进议会,他们四处寻购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终于在1699年,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亚当找到了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中间的2块土地——许内勒贝格庄园和瓦杜兹郡。这2块连在一起的土地虽然面积都很小,但都是直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这对列支敦士登家族可以说是得其所愿,于是他们买下这2块土地,并把它们合并在一起。1719年,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正式将这块土地赐名为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家族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议会。
就像很多人买了学区房却并不会真的入住一样,列支敦士登家族对自己的这块土地毫不在意,在加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政治目的达到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列支敦士登家族甚至从来没有去过自己的封地,仍然居住在奥地利和摩拉维亚,专心经营着自己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可惜好景不长,1806年,在拿破仑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尊号,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灭亡。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让列支敦士登家族没有了根基,不过鉴于家族在奥地利的长期经营,列支敦士登在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了奥地利的亲密盟国。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作为奥地利的盟友,列支敦士登被迫表态并参战。因为国家太小,所以选来选去只选出了80人,组成了列支敦士登的远征军,随着奥地利出征普鲁士。由于列支敦士登的远征军没参与过战争,因此在普奥战争的过程中他们只能跟在队尾,打仗的时候几乎也只能全程“摸鱼”。据说战争结束后,这80个人组成的远征军不仅毫发无损,回来清点人數的时候还发现多了1个人,原来是1名奥地利军官跟错了队伍,跟着远征军一起回到了列支敦士登。由于规模太小,普奥战争后,列支敦士登解散了这支军队,并宣布永久中立。再后来,更是将自己的国防和关税都交给瑞士进行管理,一心不再参与国际政治。
1938年,31岁的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继承了列支敦士登公爵之位,将列支敦士登家族从奥地利的维也纳搬回了列支敦士登。他是列支敦士登成立200多年第一位在本国居住的君主。他刚刚继位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由于国家的体量太小,又一贯奉行中立的政策,这让列支敦士登逃过了战火。而为了躲避战争,许多别国的欧洲人逃难来到这里,为列支敦士登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让这个曾经连王室都无暇管理的地方一下子发展起来。二战之后,列支敦士登更是得益于低税率的环境、永久中立的地位与位于欧洲中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金融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继瑞士之后的又一个欧洲大陆金融中心。
约瑟夫二世回归之后也专心于这个国家的建设,在金融和工业之外,为列支敦士登制定了“世界集邮中心”的发展策略。在这个策略下,列支敦士登每年都会花重金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来设计邮票,每年都要发行好几十套设计精美、制作精良的纪念邮票。而当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重大庆典和活动的时候,列支敦士登也能在第一时间跟随热度发行相关的邮票,这让列支敦士登在世界集邮爱好者心中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邮票之国”,而邮票也成为了这里的支柱产业之一,给列支敦士登的人民带来了极其丰厚的财富。
瓦杜兹城堡的山坡下方就是瓦杜兹的主干道,列支敦士登幾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位于这条街上。
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列士敦士登的议会大厦,在一众古典的建筑中,这个纯几何形态的建筑很容易吸引眼球。这个米黄色的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主体由一个巨大的三角体和矩形组成,就像积木搭成的小房子,让后面的弧形配楼显得很不起眼。这个由德国汉斯约格·戈里茨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作品,在2000年获得了欧洲一个建筑设计国际竞赛的大奖,被列支敦士登采用,经过7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据说议会大厦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三权分立的特色,同时展示莱茵河流域阿尔卑斯山脉的特色文化。议会大厦由68万块特制的瓷砖装饰着墙壁和天花板,山脊般的屋顶最上方是玻璃天窗,给整个建筑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和良好的通风。
议会大厦北边紧邻着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南边二三十米就是列支敦士登政府大楼,这个3层的大楼倒是一下子让人“回到了欧洲”——古典式的建筑风格比起议会大厦显得庄重很多。政府大楼顶层是首相办公室,2层是法院。议会大厦和政府大楼虽然大小只是普通规模,但是相对于办公人数,这2座建筑的办公空间可是绰绰有余。列支敦士登议会一共25人;政府部门官员一共5人,其中正副首相各1人,其他3人每人都要兼任几个部长职务。
有人调侃说,在列支敦士登,绝对不会出现各部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况,因为就算是普通百姓,站在大街上喊一声就能让这个国家所有的官员都听到,连村委会的大喇叭都用不上。在列支敦士登,议长想要找博物馆馆长,推开窗子直接喊就可以;议员想找某个部长,下楼买报纸的时候走个十几米,顺便就过去了。
虽然这里人少,但也有局促的时候。据说,由于瓦杜兹的房屋紧张,在1991年以前,列支敦士登的监狱居然被设置在政府的地下室。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某天,首相办公到晚上,因为政府部门其他人员都回家了,门卫出门的时候把政府大楼的大门反锁了,首相被困在楼里,喊了半天没人答应,因为在列支敦士登的冬天,晚上一般没人在外面。终于,一个睡眼惺忪的人拿着钥匙给首相开了门——
首相问:你是谁?
那人回答:我是在地下室的犯人。
首相非常吃惊地问他:你怎么有钥匙?
犯人非常理所当然地回答:看门的人走了,把钥匙给我让我保管一下。我一会儿就回牢房里,自己锁上,您不用担心。
首相又问他:你怎么不越狱呢?犯人回答:全国的人都认识我,我越狱去哪儿呢?
首相说:可以去国外啊。
犯人耸了耸肩膀回答:怎么可能,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比列支敦士登更好呢?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无从考证,但是犯人都舍不得离开列支敦士登可不是胡说的,这里是投资移民门槛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近些年条件更为苛刻。这样一个富裕又宁静的国家,很多人想来都来不了,当然谁也舍不得走了。
由于瓦杜兹鲜有高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最显眼的建筑,除了建在山上的王室城堡,就要数圣·弗罗林大教堂的塔楼了。圣·弗罗林大教堂位于列支敦士登政府大楼南边不远,始建于1874年,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瓦杜兹总教区的主教教堂。这座教堂是由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设计,外观上是新哥特式风格,高耸的尖塔是瓦杜兹的标志性景观。教堂的外墙由石块堆砌而成,岁月在这些金黄色的石块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墙壁下方巨大的青色基石显得格外坚固和厚重。墙体上巨大的花窗给教堂的外观增加了几分柔美。
沿着彩色瓷砖铺设的马赛克一样的小路来到教堂正门,巨大的钟楼顶部由红、蓝、金色组成的时钟记录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圣·弗罗林大教堂建在一个斜坡上,所以在正门下方的基座上挖了2个拱形的洞,里面是著名的嬷嬷铜像。顺着斜坡走到教堂正门,棕红色大门上镶嵌着十字星形状的银色金属装饰,感觉和中国宫殿大门上的门钉有些神似。走进圣·弗罗林大教堂内部,除了吊灯其他的没有什么特别,因为由复杂线条组成的拱形天花板已经是最好的装饰。6根石柱撑起了教堂的主体,每个石柱上都有彩色的人物塑像,神情自然,栩栩如生。石柱上延伸出无数木质的线条在复杂的拱形屋顶交错,繁复却没有丝毫凌乱。教堂的最里面是3面巨大的彩色花窗,而教堂的墙上则挂着“苦路十四站”故事的木质浮雕。从教堂出来可以看到一个小礼堂,与教堂的充满神圣感的金色外墙相比,这个白色墙体、蓝色百叶窗的小礼堂倒是显得格外明快。
从圣·弗罗林大教堂向北回到列支敦士登议会大厦,北边就到了博物馆聚集的区域,列支敦士登的三大博物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邮票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距离不过百米。不过,大多数游客对邮票博物馆的兴趣明显更浓一些。
沿着主干道向北边走,可以看到路边各种各样的雕塑,金属的、石材的、木质的,古典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据当地人说,有些是百年前留下的,但更多的是为了增加列支敦士登的旅游资源,请各国艺术家制作的。在走路欣赏身边建筑和雕塑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低头看看脚下,因为在这个邮票的国度,在地面上也印着许多图案,如果仔细寻找,还能找到列支敦士登制作的中国生肖邮票,在异国他乡看到浓烈的中国元素,绝对分外亲切。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紧邻着议会大楼,不得不说,在这个小小的国家,博物馆的“料”还是很足的。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是一个3层的白色小楼,设计十分精美,馆内有3个风格迥异的展馆,足足42间展厅,分门别类地展现列支敦士登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展现着列支敦士登的考古成就、中世纪风貌、现代发展、民族研究、自然标本等。在这个不到4万人口的国家,展览资源可以算是非常丰富了。尤其是标本馆,各种动物标本制作得十分精美,而且基本上都是无隔离展出,只在旁边挂着一个“禁止触摸”的牌子作为提示。在国家博物馆里,还能找到列支敦士登公爵的王冠,只不过是复制品。除了常规的展览,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一些巡展,从古埃及展到玛丽莲·梦露展,还举办过我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画展。
从国家博物馆出来继续向北,走过游客中心,不远就可以到达最受游客欢迎的邮票博物馆。比起国家博物馆,邮票博物馆的名气要大得多,但是规模却小得可怜,以至于很多游客来到邮票博物馆,第一感觉是自己是不是走错了。
邮票博物馆只有1间展厅,大概六七十平方米的样子,比起国家博物馆似乎显得有点“寒酸”。虽然邮票博物馆地方不大,但是藏品却格外丰富,满满地塞了一屋子。从1912年列支敦士登发行第一套邮票至今,10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用精美的邮票征服了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对于列支敦士登來说,邮票不光是经济支柱、国家象征,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历史的见证。在馆藏中,可以看到1929年弗朗茨一世继位时的纪念邮票、1966年修复圣·弗罗林大教堂的纪念邮票、1969年列支敦士登国徽纪念邮票、1982年的绘画刻板贵宾邮票、在1981年维也纳国际邮展上被评为“最美邮票”的《秋林》,还有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纪念邮票。
2019年1月,在列支敦士登建国3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邮票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献给世界的礼物,列支敦士登发行了该国历史上第一套刺绣邮票。邮票的图案是一顶皇冠,所以又被称为“王子的帽子”,仅仅发行7万枚,瞬间就被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抢购一空。随后,列支敦士登又发行了“王子的帽子”限量版,使用纯金线制作,还装饰了8颗施华洛世奇水晶,虽然价格高达300瑞士法郎,但依然“秒空”。除了本国发行的邮票,列支敦士登邮票博物馆还收藏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邮票及首日封。尤其是从2011年起,列支敦士登开始以中国十二生肖为题材发行纪念邮票,首枚邮票是龙年邮票。这枚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邮票也是世界上首枚使用激光镂空技术制作的邮票,采用浓烈的中国红为主色调,其中的剪纸元素、汉字元素与中国龙完美结合,非常精致。这枚邮票在2012年我国举行的第11届外国最佳邮票评选中获得“最佳外国邮票”以及“最佳外国生肖邮票”的殊荣。列支敦士登用邮票的形式,记录着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记录了世界的变化,为每个时代都写下了精美的注脚。
除了邮票,邮票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邮政藏品和邮递员用具,如手提灯、邮宝、喇叭等,还有一座等身的邮递员扶着自行车送信的彩色雕像,这让几乎从没有寄过信的年轻人能了解邮递员这个行业在过去是如何翻越千山万水传递信件的。展柜中还有印制邮票的活字版、邮票印刷机、邮戳等相关收藏。在商店买完邮票之后,一定记得去邮政博物馆对面的邮局盖个邮戳,那才算不虚此行。
在2011年,列支敦士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搞了个大新闻,轰动了世界。
列支敦士登公爵亚当二世决定,只要交7万美元,就可以在列支敦士登当一天“临时国王”,租下列支敦士登这个国家,2天起租。在租赁期间,可以获得一把象征国家权力的钥匙,可以住在王宫、享受皇家待遇,可以喝大公的藏酒、定制临时路牌、管理全国4万名居民,甚至还可以临时指挥全国110名警察和发行临时货币。如果愿意,还可以进行中世纪风格的巡游,只不过那需要额外付费。
这个消息一出,可谓是举世震惊。把一个国家租出去,花钱就能当临时国王?这也太过儿戏了吧!各国媒体纷纷转载这个新闻,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哪个小报为了博眼球杜撰出来的,直到各大媒体纷纷确认,大家才知道这个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于是,列支敦士登“出圈”了,这个活动其实也就成功了。原来,列支敦士登虽然有着不错的金融业、精工业和邮票业,但是国家想要发展的旅游业并没有太多独特的资源,尤其是紧邻着瑞士和奥地利2个旅游大国,想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旅游业难度很大。于是列支敦士登公爵亚当二世就想出了这个办法,为自己的国家增加知名度。
不过,虽然这个消息有些儿戏,但是难免有人当真。据说美国歌手Snoop Dogg就联系过列支敦士登的相关人员,想要花14万美元租2天这个国家,用来拍摄自己的音乐录影带。不过,这个要求被亚当二世公爵以“没有提前预约”为理由拒绝了。这个“租赁国家”的活动至今依然有效,只不过大家都意识到这是宣传的噱头,也就没有人再去洽谈了。
其实,列支敦士登不止是会宣传,小国也有自己的实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列支敦士登还曾派出2名运动员参赛。时任该国奥运代表团团长的赫尔曼说:列支敦士登虽然是个小国,但是拥有悠久的体育传统,自1936年起,参加了除莫斯科奥运会外的所有奥运比赛。虽然从没有在夏季奥运会上获得过奖牌,但是列支敦士登凭借着在高山滑雪运动上的传统优势,在冬奥会上收获颇丰,总共获得过10枚冬奥会奖牌。因为人口太少,列支敦士登还成为了世界上人均获得奥运奖牌最多的国家,也是奥运史上获得奖牌国家中面积最小的。2022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希望届时列支敦士登的运动员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对全球的集邮爱好者来说,列支敦士登如果能多发行几枚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纪念邮票,那就更好了!
其实,从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发行至今,邮票早已脱离了作为邮政资费的传统用途,成为艺术品和收藏品,许多国家也发行各种具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邮票,来记录重大的事件和彰显成就。有一个国家的邮票以其精美的设计闻名于世,令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趋之若鹜,邮票产业甚至在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约占其财政收入的10%左右,堪称集邮者心中的胜地,这就是“邮票之国”——列支敦士登。
欧洲有许多“袖珍国家”:因罗马教堂而闻名于世的梵蒂冈、因富豪和一级方程式汽车比赛而闻名的摩纳哥、因城堡而闻名的卢森堡……而这个不常被人提起的列支敦士登对于国人来说,或许最多的印象只停留在足球比赛偶尔“爆冷”吧。列支敦士登与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唯二”的双内陆国家,即本国是内陆国而其周围所有的邻国也是内陆国的国家,可以说在世界地理上非常独特。而列支敦士登与沙特阿拉伯又是世界上仅存的以王室名字命名的国家。
列支敦士登之所以被称为“邮票之国”,第一是因为其邮票世界闻名,第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仅有16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万,但这个国家却“富得流油”: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万瑞士法郎,约合18万美元。这个数字让卢森堡、卡塔尔等一系列世界“富豪之国”相形见绌,只不过列支敦士登国家太小,没有被纳入统计之中,不然肯定会“常年霸榜”。
在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在任何地方抬起头,都能看到位于山上的瓦杜兹城堡,这是列支敦士登公爵家族的城堡,所以又被称为列支敦士登城堡。瓦杜兹城堡建于公元12世纪,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一条公路盘旋而上经过建在半山腰的城堡,与它身后的雪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只不过这里平时并不对游客开放,只有在每年8月15日列支敦士登的国庆日才对外开放一天。列支敦士登家族至今依然居住在这里,但是在历史上,这个家族在自己的国家居住时间可不太长。
买一块加入议会的“学区房”
有人戏称,列支敦士登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学区房”。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学区房的概念,意思是只有在某个学区有房子,家里的孩子才有资格进入对应的学校念书。而列支敦士登家族建立这个国家的原因,就是要加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列支敦士登家族起源于12世纪,是奥地利的大贵族,效忠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家族在鼎盛时期拥有90多个城堡和庄园,不少家族成员都在哈布斯堡王朝出任要职。虽然地位很高,封地众多,但这些封地却没有一块直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根据规定,没有皇帝的封地,就没有列席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资格。没有土地就没法“入学”,这可急坏了列支敦士登家族,为了挤进议会,他们四处寻购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终于在1699年,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亚当找到了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中间的2块土地——许内勒贝格庄园和瓦杜兹郡。这2块连在一起的土地虽然面积都很小,但都是直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这对列支敦士登家族可以说是得其所愿,于是他们买下这2块土地,并把它们合并在一起。1719年,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正式将这块土地赐名为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家族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议会。
就像很多人买了学区房却并不会真的入住一样,列支敦士登家族对自己的这块土地毫不在意,在加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政治目的达到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列支敦士登家族甚至从来没有去过自己的封地,仍然居住在奥地利和摩拉维亚,专心经营着自己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可惜好景不长,1806年,在拿破仑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尊号,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灭亡。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让列支敦士登家族没有了根基,不过鉴于家族在奥地利的长期经营,列支敦士登在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了奥地利的亲密盟国。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作为奥地利的盟友,列支敦士登被迫表态并参战。因为国家太小,所以选来选去只选出了80人,组成了列支敦士登的远征军,随着奥地利出征普鲁士。由于列支敦士登的远征军没参与过战争,因此在普奥战争的过程中他们只能跟在队尾,打仗的时候几乎也只能全程“摸鱼”。据说战争结束后,这80个人组成的远征军不仅毫发无损,回来清点人數的时候还发现多了1个人,原来是1名奥地利军官跟错了队伍,跟着远征军一起回到了列支敦士登。由于规模太小,普奥战争后,列支敦士登解散了这支军队,并宣布永久中立。再后来,更是将自己的国防和关税都交给瑞士进行管理,一心不再参与国际政治。
王室回归,一心搞事业
列支敦士登建国之后,王室成员对自己的国家很不“上心”,他们一直居住在奥地利,只是偶尔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巡游一番。就连列支敦士登的国旗、国歌都制定得格外随意。列支敦士登的国歌《在年轻的莱茵河上》旋律与英国国歌《天佑女王》一模一样,只是改了歌词。而列支敦士登的国旗本来是上蓝下红,结果在1936年奥运会的时候,发现和海地的国旗“撞旗”了,于是王室在原来国旗的左上角加上了象征神圣罗马帝国的金色皇冠,一直沿用至今。这种“漫不经心”或许也是它的一种特色吧!1938年,31岁的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继承了列支敦士登公爵之位,将列支敦士登家族从奥地利的维也纳搬回了列支敦士登。他是列支敦士登成立200多年第一位在本国居住的君主。他刚刚继位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由于国家的体量太小,又一贯奉行中立的政策,这让列支敦士登逃过了战火。而为了躲避战争,许多别国的欧洲人逃难来到这里,为列支敦士登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让这个曾经连王室都无暇管理的地方一下子发展起来。二战之后,列支敦士登更是得益于低税率的环境、永久中立的地位与位于欧洲中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金融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继瑞士之后的又一个欧洲大陆金融中心。
约瑟夫二世回归之后也专心于这个国家的建设,在金融和工业之外,为列支敦士登制定了“世界集邮中心”的发展策略。在这个策略下,列支敦士登每年都会花重金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来设计邮票,每年都要发行好几十套设计精美、制作精良的纪念邮票。而当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重大庆典和活动的时候,列支敦士登也能在第一时间跟随热度发行相关的邮票,这让列支敦士登在世界集邮爱好者心中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邮票之国”,而邮票也成为了这里的支柱产业之一,给列支敦士登的人民带来了极其丰厚的财富。
小地方也有大建筑
瓦杜兹城堡的山坡下方就是瓦杜兹的主干道,列支敦士登幾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位于这条街上。
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列士敦士登的议会大厦,在一众古典的建筑中,这个纯几何形态的建筑很容易吸引眼球。这个米黄色的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主体由一个巨大的三角体和矩形组成,就像积木搭成的小房子,让后面的弧形配楼显得很不起眼。这个由德国汉斯约格·戈里茨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作品,在2000年获得了欧洲一个建筑设计国际竞赛的大奖,被列支敦士登采用,经过7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据说议会大厦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三权分立的特色,同时展示莱茵河流域阿尔卑斯山脉的特色文化。议会大厦由68万块特制的瓷砖装饰着墙壁和天花板,山脊般的屋顶最上方是玻璃天窗,给整个建筑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和良好的通风。
议会大厦北边紧邻着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南边二三十米就是列支敦士登政府大楼,这个3层的大楼倒是一下子让人“回到了欧洲”——古典式的建筑风格比起议会大厦显得庄重很多。政府大楼顶层是首相办公室,2层是法院。议会大厦和政府大楼虽然大小只是普通规模,但是相对于办公人数,这2座建筑的办公空间可是绰绰有余。列支敦士登议会一共25人;政府部门官员一共5人,其中正副首相各1人,其他3人每人都要兼任几个部长职务。
有人调侃说,在列支敦士登,绝对不会出现各部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况,因为就算是普通百姓,站在大街上喊一声就能让这个国家所有的官员都听到,连村委会的大喇叭都用不上。在列支敦士登,议长想要找博物馆馆长,推开窗子直接喊就可以;议员想找某个部长,下楼买报纸的时候走个十几米,顺便就过去了。
虽然这里人少,但也有局促的时候。据说,由于瓦杜兹的房屋紧张,在1991年以前,列支敦士登的监狱居然被设置在政府的地下室。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某天,首相办公到晚上,因为政府部门其他人员都回家了,门卫出门的时候把政府大楼的大门反锁了,首相被困在楼里,喊了半天没人答应,因为在列支敦士登的冬天,晚上一般没人在外面。终于,一个睡眼惺忪的人拿着钥匙给首相开了门——
首相问:你是谁?
那人回答:我是在地下室的犯人。
首相非常吃惊地问他:你怎么有钥匙?
犯人非常理所当然地回答:看门的人走了,把钥匙给我让我保管一下。我一会儿就回牢房里,自己锁上,您不用担心。
首相又问他:你怎么不越狱呢?犯人回答:全国的人都认识我,我越狱去哪儿呢?
首相说:可以去国外啊。
犯人耸了耸肩膀回答:怎么可能,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比列支敦士登更好呢?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无从考证,但是犯人都舍不得离开列支敦士登可不是胡说的,这里是投资移民门槛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近些年条件更为苛刻。这样一个富裕又宁静的国家,很多人想来都来不了,当然谁也舍不得走了。
由于瓦杜兹鲜有高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最显眼的建筑,除了建在山上的王室城堡,就要数圣·弗罗林大教堂的塔楼了。圣·弗罗林大教堂位于列支敦士登政府大楼南边不远,始建于1874年,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瓦杜兹总教区的主教教堂。这座教堂是由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设计,外观上是新哥特式风格,高耸的尖塔是瓦杜兹的标志性景观。教堂的外墙由石块堆砌而成,岁月在这些金黄色的石块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墙壁下方巨大的青色基石显得格外坚固和厚重。墙体上巨大的花窗给教堂的外观增加了几分柔美。
沿着彩色瓷砖铺设的马赛克一样的小路来到教堂正门,巨大的钟楼顶部由红、蓝、金色组成的时钟记录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圣·弗罗林大教堂建在一个斜坡上,所以在正门下方的基座上挖了2个拱形的洞,里面是著名的嬷嬷铜像。顺着斜坡走到教堂正门,棕红色大门上镶嵌着十字星形状的银色金属装饰,感觉和中国宫殿大门上的门钉有些神似。走进圣·弗罗林大教堂内部,除了吊灯其他的没有什么特别,因为由复杂线条组成的拱形天花板已经是最好的装饰。6根石柱撑起了教堂的主体,每个石柱上都有彩色的人物塑像,神情自然,栩栩如生。石柱上延伸出无数木质的线条在复杂的拱形屋顶交错,繁复却没有丝毫凌乱。教堂的最里面是3面巨大的彩色花窗,而教堂的墙上则挂着“苦路十四站”故事的木质浮雕。从教堂出来可以看到一个小礼堂,与教堂的充满神圣感的金色外墙相比,这个白色墙体、蓝色百叶窗的小礼堂倒是显得格外明快。
走进邮票的世界
从圣·弗罗林大教堂向北回到列支敦士登议会大厦,北边就到了博物馆聚集的区域,列支敦士登的三大博物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邮票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距离不过百米。不过,大多数游客对邮票博物馆的兴趣明显更浓一些。
沿着主干道向北边走,可以看到路边各种各样的雕塑,金属的、石材的、木质的,古典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据当地人说,有些是百年前留下的,但更多的是为了增加列支敦士登的旅游资源,请各国艺术家制作的。在走路欣赏身边建筑和雕塑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低头看看脚下,因为在这个邮票的国度,在地面上也印着许多图案,如果仔细寻找,还能找到列支敦士登制作的中国生肖邮票,在异国他乡看到浓烈的中国元素,绝对分外亲切。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紧邻着议会大楼,不得不说,在这个小小的国家,博物馆的“料”还是很足的。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是一个3层的白色小楼,设计十分精美,馆内有3个风格迥异的展馆,足足42间展厅,分门别类地展现列支敦士登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展现着列支敦士登的考古成就、中世纪风貌、现代发展、民族研究、自然标本等。在这个不到4万人口的国家,展览资源可以算是非常丰富了。尤其是标本馆,各种动物标本制作得十分精美,而且基本上都是无隔离展出,只在旁边挂着一个“禁止触摸”的牌子作为提示。在国家博物馆里,还能找到列支敦士登公爵的王冠,只不过是复制品。除了常规的展览,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一些巡展,从古埃及展到玛丽莲·梦露展,还举办过我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画展。
从国家博物馆出来继续向北,走过游客中心,不远就可以到达最受游客欢迎的邮票博物馆。比起国家博物馆,邮票博物馆的名气要大得多,但是规模却小得可怜,以至于很多游客来到邮票博物馆,第一感觉是自己是不是走错了。
邮票博物馆只有1间展厅,大概六七十平方米的样子,比起国家博物馆似乎显得有点“寒酸”。虽然邮票博物馆地方不大,但是藏品却格外丰富,满满地塞了一屋子。从1912年列支敦士登发行第一套邮票至今,10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用精美的邮票征服了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对于列支敦士登來说,邮票不光是经济支柱、国家象征,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历史的见证。在馆藏中,可以看到1929年弗朗茨一世继位时的纪念邮票、1966年修复圣·弗罗林大教堂的纪念邮票、1969年列支敦士登国徽纪念邮票、1982年的绘画刻板贵宾邮票、在1981年维也纳国际邮展上被评为“最美邮票”的《秋林》,还有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纪念邮票。
2019年1月,在列支敦士登建国3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邮票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献给世界的礼物,列支敦士登发行了该国历史上第一套刺绣邮票。邮票的图案是一顶皇冠,所以又被称为“王子的帽子”,仅仅发行7万枚,瞬间就被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抢购一空。随后,列支敦士登又发行了“王子的帽子”限量版,使用纯金线制作,还装饰了8颗施华洛世奇水晶,虽然价格高达300瑞士法郎,但依然“秒空”。除了本国发行的邮票,列支敦士登邮票博物馆还收藏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邮票及首日封。尤其是从2011年起,列支敦士登开始以中国十二生肖为题材发行纪念邮票,首枚邮票是龙年邮票。这枚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邮票也是世界上首枚使用激光镂空技术制作的邮票,采用浓烈的中国红为主色调,其中的剪纸元素、汉字元素与中国龙完美结合,非常精致。这枚邮票在2012年我国举行的第11届外国最佳邮票评选中获得“最佳外国邮票”以及“最佳外国生肖邮票”的殊荣。列支敦士登用邮票的形式,记录着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记录了世界的变化,为每个时代都写下了精美的注脚。
除了邮票,邮票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邮政藏品和邮递员用具,如手提灯、邮宝、喇叭等,还有一座等身的邮递员扶着自行车送信的彩色雕像,这让几乎从没有寄过信的年轻人能了解邮递员这个行业在过去是如何翻越千山万水传递信件的。展柜中还有印制邮票的活字版、邮票印刷机、邮戳等相关收藏。在商店买完邮票之后,一定记得去邮政博物馆对面的邮局盖个邮戳,那才算不虚此行。
7万美元当国王
在2011年,列支敦士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搞了个大新闻,轰动了世界。
列支敦士登公爵亚当二世决定,只要交7万美元,就可以在列支敦士登当一天“临时国王”,租下列支敦士登这个国家,2天起租。在租赁期间,可以获得一把象征国家权力的钥匙,可以住在王宫、享受皇家待遇,可以喝大公的藏酒、定制临时路牌、管理全国4万名居民,甚至还可以临时指挥全国110名警察和发行临时货币。如果愿意,还可以进行中世纪风格的巡游,只不过那需要额外付费。
这个消息一出,可谓是举世震惊。把一个国家租出去,花钱就能当临时国王?这也太过儿戏了吧!各国媒体纷纷转载这个新闻,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哪个小报为了博眼球杜撰出来的,直到各大媒体纷纷确认,大家才知道这个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于是,列支敦士登“出圈”了,这个活动其实也就成功了。原来,列支敦士登虽然有着不错的金融业、精工业和邮票业,但是国家想要发展的旅游业并没有太多独特的资源,尤其是紧邻着瑞士和奥地利2个旅游大国,想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旅游业难度很大。于是列支敦士登公爵亚当二世就想出了这个办法,为自己的国家增加知名度。
不过,虽然这个消息有些儿戏,但是难免有人当真。据说美国歌手Snoop Dogg就联系过列支敦士登的相关人员,想要花14万美元租2天这个国家,用来拍摄自己的音乐录影带。不过,这个要求被亚当二世公爵以“没有提前预约”为理由拒绝了。这个“租赁国家”的活动至今依然有效,只不过大家都意识到这是宣传的噱头,也就没有人再去洽谈了。
其实,列支敦士登不止是会宣传,小国也有自己的实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列支敦士登还曾派出2名运动员参赛。时任该国奥运代表团团长的赫尔曼说:列支敦士登虽然是个小国,但是拥有悠久的体育传统,自1936年起,参加了除莫斯科奥运会外的所有奥运比赛。虽然从没有在夏季奥运会上获得过奖牌,但是列支敦士登凭借着在高山滑雪运动上的传统优势,在冬奥会上收获颇丰,总共获得过10枚冬奥会奖牌。因为人口太少,列支敦士登还成为了世界上人均获得奥运奖牌最多的国家,也是奥运史上获得奖牌国家中面积最小的。2022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希望届时列支敦士登的运动员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对全球的集邮爱好者来说,列支敦士登如果能多发行几枚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纪念邮票,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