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的文化象征。中职院校开展舞蹈教学时,也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舞蹈教学体系中,以便构建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对此,本文基于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以创新观念和舞蹈文化为标准,促使中职舞蹈教学获得个性化发展,使得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得到良好的保护。
关键词:地域民族文化 中职 民族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39-03
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民族民间舞是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集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通过民族民间舞,还能反馈各民族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历史长河中,民族民间舞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结合中职学校开展的民族民间舞教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艺术性、教育性以及思想性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学习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基本动作,以便有足够的素养,能够将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在新时代,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中,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民族民间舞的特色。
一、地域文化融入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
中职学校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动作以及体态等,让学生逐渐摸索出个人的风格,在当今时代,个人风格是每个人审美情趣、精神特质、思想情感的外部体现,但是学生不能一味地进行外部模仿,否则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将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体会内涵。结合当前的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情况,很多教师没有对地域文化引起重视,也就忽视了民族民间舞的内在含义。民族民间舞具有三大文化概念,分别是民族、环境以及劳动,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形象特征,下面结合理论课堂以及实践课堂渗透地域民族文化展开探讨。
(一)理论课堂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的韵味、审美、情感以及基本动律等,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在学习舞蹈时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展现自己的表演专长,经过艺术实践与教学研究得以论证与发展。要想真正传承民族民间舞,传承者需要内外兼修,对此,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与了解本民族的诸如战争、劳动以及祭祀等活动的运动方式,所以要将民族民间舞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以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领会民族舞蹈的丰富韵律以及感知民族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循序渐进地奠定高尚的审美基础。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感而发,能够身临其境地、由静制动地融入民族民间舞的练习之中,通过不断的表演,由内而外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自己的方式继承与彰显民族民间舞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实践课堂
教师将民族文化充分渗透理论课堂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便能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及全面的思考,也就能够通过演绎作品传递出自己的情感,流露真实生动的舞蹈表情与动作,提高自己舞蹈的感染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方法,以便进一步启发学生,改变以往只能强调舞蹈表情的教学单一问题。下面围绕蒙古族地域文化展开论述,蒙古族草原文化非常典型,从舞蹈中能够体会天之骄子的飒爽,这是蒙古族独树一帜的舞蹈形象。只有在草原的辽阔背景下,才使舞者显得如此的飒爽英姿。蒙古族人民热衷于骑马狩猎,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对蓝天、对雄鹰,有无尽的向往和崇拜,这从他们的舞蹈中就能够体现出来,他们带着豪迈与淳朴,彰显出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通常情况下,民族舞大都属于偏小型,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起居以毡房为主,由于过着游牧生活,所以毡房是可移动的,非常方便,蒙古族的舞蹈风格非常的豪迈,观看者往往能够体会到一种崇尚自由、不被约束的心理,这也就充分彰显了舞蹈的强大感染力,能引起人的共鸣。除此之外,在人物性格生活以及地域等因素影响下,蒙古舞逐渐形成了肩部与腰部动作丰富、手腕灵活以及手臂开阔有力等特征,不难发现的是,民族民间舞的动作与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与积累,随着地域与事物的不同,民族民间舞所蕴含的情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教师将地域民族文化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时,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肢体语言,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本民族的形象与风格,通过这种实践练习,使学生的表演更加游刃有余。如若教师在教授舞蹈课时,能让学生蕴含深厚的情感底蕴,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有感染力,同时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二、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上文提及中职学生需要掌握三方面要素,以便提高练习民族民间舞的效率,分别为基本规律、基本动作以及表现手法等,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舞蹈基础,地域文化渗透进民族民间舞理论与实践课中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然而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应和地域文化特征建立关联,教师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案,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元素,这样才能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民族舞蹈的特色彰显出来。下面从三方面分析,如何将民族民间舞教育体系和地域文化特色相互联合。
(一)关注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和自然文化
我国疆土辽阔,地大物博,在不同气候与环境的作用下,各地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而这些差异性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方式便是民族舞蹈。在观看民族舞蹈过程中,观看者会感受到独具特色的文化气息,比如我国东北的文化特色为长白文化;华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为岭南文化;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为黄土高原文化等等。在这些地域中,民族民间舞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表演风格以及舞蹈的具体内容,差异性都是非常明显的,结合这一层面而言,民族民间舞要想获得传承与创新,有必要和地域文化特色相互结合,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还要精准了解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才使得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内涵性,也就能让学生充分展现民族民间舞的精髓。
(二)重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
在不同的地域中,民风民俗是大相径庭的,正因如此,当地的地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民族在不同地域中生活,其劳作以及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面都彰显着地域特征,对此中职院校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时,要想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就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域文化,而这建立在对地域民风民俗的掌握与了解的基础上,在此前提下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精准的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可以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融入民风民俗的几方面原因为:①历史元素。受历史元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与根本文化基因相统一;②时尚元素。如果能够巧妙的运用时尚元素,借助肢体语言,将流行元素流露出来,这就使得舞蹈教学更加生动以及充满活力;③现实元素。它指的是以实际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和时代气息相结合,体现出舞蹈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键性;④情感元素。在民族民间舞的表达过程中,蕴含着很多内涵,这些内涵都是通过真实的表达情感而传递出来的,舞者只有将精神与心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内涵,令觀看者受到感染。 (三)运用不同地域的风格与特色
中职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时,要想将地域文化的特色充分凸显出来,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就需要教师立足地域的风格与特色上,比如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能让观看者体会到最为原始的生活态度与生命力,能感悟到天然而强大的自然能力以及体会到人性光辉,有学者研究认为,舞蹈的起源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我国西南地区的原生态舞蹈是最能展现原始特质的。经过剖析,该地的原生态舞蹈蕴含着深刻内涵,比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等。除此之外,西南地区的原生态舞蹈表现内容和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所以舞蹈的衍生也是建立在生活生产的基础上,因为地域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征,所以不同地域的民族舞蹈内涵有很大不同,中职教师在教学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要使民族民间舞教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只有将教学和当地民俗文化相贴近,才能体会出当地所蕴含的民众的愿望与心声,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中职院校培养出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的舞蹈者。
三、营造场地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髓
民族民间舞不需要在特定的舞台进行表演,比如在村庄旁、小河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表演舞台,这种特征也彰显出民族民间舞的不同之处,其艺术特征显得更加强烈,结合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这种场地情境,只有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与感受之下,才能让学生尊重感悟民族民间舞的与众不同,从而对地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得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舞蹈基础,总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营造场地情境。
1.创设虚拟场地。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职院校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真正的民族地区练习舞蹈,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场地情境,比如结合一些现代化技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在教授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和吊脚楼有关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情景,虽然没有到实地去考察,但是通过画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傣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服饰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地域环境特征等,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播放傣族音乐,并且运用言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试听体验中,能够对当地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在进行表演时,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2.实际进行采风。不乏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是比较简陋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本地区进行采风,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民间文化,还可以在当地为学生安排舞蹈表演,使得学生的感官受到冲击,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就能够联想到当时的情境,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精髓。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与舞蹈相关的民族风情,以便学生对各地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对相关舞蹈作品进行反复的体会与揣摩,让学生在体验与练习中深刻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比如以蒙古族舞蹈《蒙古人》为例,该舞蹈主要凭借情绪和情感的交融,体现蒙古人的思想,舞蹈表演是依据层次来划分的,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将“情绪点”形成“情感线”的能力,使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层层推进情绪以及情感,让观看者受到情绪的感染,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氛围,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四、丰富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理念
舞蹈教师在教授不同民族特色的舞蹈时,要灵活选择课程形式,使教学课程更加多样,更加规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陈旧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民族习俗、生活背景以及舞蹈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也能更全面的了解民族舞蹈的服饰、音乐以及动作,加深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培养自身的民族情感。所以教师可以从视听角度丰富学生舞蹈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比如结合互联网资源展示与民族舞蹈、表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以便在提高学生舞蹈兴趣的时候,强化他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知。此外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实践课程形式,以实践落实理论。
比如“赛创演”一体化,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也可以和社区文化表演相结合,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民族舞蹈表演,根据社区反馈,让学生对民族舞蹈贡献更加认可;再或者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组织舞蹈比赛,在比赛前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排练或者改编舞蹈动作,促使学生提高表演技巧的同时,不断改进与完善中职学校的民族舞蹈教学。再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研究舞蹈动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了解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地区特色,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能够符合与代表该地区风土民情的舞蹈动作。学生在观看别人表演时,可以猜测哪个属于民族风,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点评,让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学习主体权利,在此基础上,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五、结语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我们应从全方位的角度去剖析和了解民族民间舞,以便感受其独特的文化和地域差异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时,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还要在把握教学基本元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促使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時,能够深层次的展现文化特色。事实证明,将地域民族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既使得民族民间舞教学方式得到了创新,还使民族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罗秋怡.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中职教学体系[J].知音励志,2017(11).
[2]郝琳.中职蒙古舞蹈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时空,2020(03):134-135.
[3]罗宇婷.浅谈中职学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创新[J].神州,2013(25):93-93.
[4]唐小翠.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技巧对中职生的重要性[J].试题与研究,2018(15).
关键词:地域民族文化 中职 民族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39-03
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民族民间舞是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集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通过民族民间舞,还能反馈各民族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历史长河中,民族民间舞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结合中职学校开展的民族民间舞教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艺术性、教育性以及思想性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学习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基本动作,以便有足够的素养,能够将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在新时代,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中,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民族民间舞的特色。
一、地域文化融入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
中职学校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动作以及体态等,让学生逐渐摸索出个人的风格,在当今时代,个人风格是每个人审美情趣、精神特质、思想情感的外部体现,但是学生不能一味地进行外部模仿,否则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将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体会内涵。结合当前的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情况,很多教师没有对地域文化引起重视,也就忽视了民族民间舞的内在含义。民族民间舞具有三大文化概念,分别是民族、环境以及劳动,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形象特征,下面结合理论课堂以及实践课堂渗透地域民族文化展开探讨。
(一)理论课堂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的韵味、审美、情感以及基本动律等,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在学习舞蹈时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展现自己的表演专长,经过艺术实践与教学研究得以论证与发展。要想真正传承民族民间舞,传承者需要内外兼修,对此,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与了解本民族的诸如战争、劳动以及祭祀等活动的运动方式,所以要将民族民间舞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以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领会民族舞蹈的丰富韵律以及感知民族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循序渐进地奠定高尚的审美基础。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感而发,能够身临其境地、由静制动地融入民族民间舞的练习之中,通过不断的表演,由内而外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自己的方式继承与彰显民族民间舞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实践课堂
教师将民族文化充分渗透理论课堂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便能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及全面的思考,也就能够通过演绎作品传递出自己的情感,流露真实生动的舞蹈表情与动作,提高自己舞蹈的感染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方法,以便进一步启发学生,改变以往只能强调舞蹈表情的教学单一问题。下面围绕蒙古族地域文化展开论述,蒙古族草原文化非常典型,从舞蹈中能够体会天之骄子的飒爽,这是蒙古族独树一帜的舞蹈形象。只有在草原的辽阔背景下,才使舞者显得如此的飒爽英姿。蒙古族人民热衷于骑马狩猎,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对蓝天、对雄鹰,有无尽的向往和崇拜,这从他们的舞蹈中就能够体现出来,他们带着豪迈与淳朴,彰显出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通常情况下,民族舞大都属于偏小型,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起居以毡房为主,由于过着游牧生活,所以毡房是可移动的,非常方便,蒙古族的舞蹈风格非常的豪迈,观看者往往能够体会到一种崇尚自由、不被约束的心理,这也就充分彰显了舞蹈的强大感染力,能引起人的共鸣。除此之外,在人物性格生活以及地域等因素影响下,蒙古舞逐渐形成了肩部与腰部动作丰富、手腕灵活以及手臂开阔有力等特征,不难发现的是,民族民间舞的动作与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与积累,随着地域与事物的不同,民族民间舞所蕴含的情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教师将地域民族文化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时,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肢体语言,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本民族的形象与风格,通过这种实践练习,使学生的表演更加游刃有余。如若教师在教授舞蹈课时,能让学生蕴含深厚的情感底蕴,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有感染力,同时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二、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上文提及中职学生需要掌握三方面要素,以便提高练习民族民间舞的效率,分别为基本规律、基本动作以及表现手法等,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舞蹈基础,地域文化渗透进民族民间舞理论与实践课中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然而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应和地域文化特征建立关联,教师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案,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元素,这样才能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民族舞蹈的特色彰显出来。下面从三方面分析,如何将民族民间舞教育体系和地域文化特色相互联合。
(一)关注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和自然文化
我国疆土辽阔,地大物博,在不同气候与环境的作用下,各地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而这些差异性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方式便是民族舞蹈。在观看民族舞蹈过程中,观看者会感受到独具特色的文化气息,比如我国东北的文化特色为长白文化;华南地区的文化特色为岭南文化;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为黄土高原文化等等。在这些地域中,民族民间舞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表演风格以及舞蹈的具体内容,差异性都是非常明显的,结合这一层面而言,民族民间舞要想获得传承与创新,有必要和地域文化特色相互结合,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还要精准了解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才使得中职民族民间舞教学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内涵性,也就能让学生充分展现民族民间舞的精髓。
(二)重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
在不同的地域中,民风民俗是大相径庭的,正因如此,当地的地域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民族在不同地域中生活,其劳作以及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面都彰显着地域特征,对此中职院校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时,要想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就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域文化,而这建立在对地域民风民俗的掌握与了解的基础上,在此前提下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精准的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可以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融入民风民俗的几方面原因为:①历史元素。受历史元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与根本文化基因相统一;②时尚元素。如果能够巧妙的运用时尚元素,借助肢体语言,将流行元素流露出来,这就使得舞蹈教学更加生动以及充满活力;③现实元素。它指的是以实际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和时代气息相结合,体现出舞蹈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关键性;④情感元素。在民族民间舞的表达过程中,蕴含着很多内涵,这些内涵都是通过真实的表达情感而传递出来的,舞者只有将精神与心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内涵,令觀看者受到感染。 (三)运用不同地域的风格与特色
中职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时,要想将地域文化的特色充分凸显出来,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就需要教师立足地域的风格与特色上,比如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能让观看者体会到最为原始的生活态度与生命力,能感悟到天然而强大的自然能力以及体会到人性光辉,有学者研究认为,舞蹈的起源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我国西南地区的原生态舞蹈是最能展现原始特质的。经过剖析,该地的原生态舞蹈蕴含着深刻内涵,比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等。除此之外,西南地区的原生态舞蹈表现内容和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所以舞蹈的衍生也是建立在生活生产的基础上,因为地域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征,所以不同地域的民族舞蹈内涵有很大不同,中职教师在教学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要使民族民间舞教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只有将教学和当地民俗文化相贴近,才能体会出当地所蕴含的民众的愿望与心声,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中职院校培养出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的舞蹈者。
三、营造场地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精髓
民族民间舞不需要在特定的舞台进行表演,比如在村庄旁、小河边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表演舞台,这种特征也彰显出民族民间舞的不同之处,其艺术特征显得更加强烈,结合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这种场地情境,只有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与感受之下,才能让学生尊重感悟民族民间舞的与众不同,从而对地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得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舞蹈基础,总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营造场地情境。
1.创设虚拟场地。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职院校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真正的民族地区练习舞蹈,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场地情境,比如结合一些现代化技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在教授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和吊脚楼有关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情景,虽然没有到实地去考察,但是通过画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傣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服饰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地域环境特征等,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播放傣族音乐,并且运用言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试听体验中,能够对当地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在进行表演时,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2.实际进行采风。不乏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是比较简陋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本地区进行采风,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民间文化,还可以在当地为学生安排舞蹈表演,使得学生的感官受到冲击,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就能够联想到当时的情境,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精髓。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与舞蹈相关的民族风情,以便学生对各地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对相关舞蹈作品进行反复的体会与揣摩,让学生在体验与练习中深刻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比如以蒙古族舞蹈《蒙古人》为例,该舞蹈主要凭借情绪和情感的交融,体现蒙古人的思想,舞蹈表演是依据层次来划分的,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将“情绪点”形成“情感线”的能力,使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层层推进情绪以及情感,让观看者受到情绪的感染,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氛围,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四、丰富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理念
舞蹈教师在教授不同民族特色的舞蹈时,要灵活选择课程形式,使教学课程更加多样,更加规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陈旧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民族习俗、生活背景以及舞蹈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也能更全面的了解民族舞蹈的服饰、音乐以及动作,加深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培养自身的民族情感。所以教师可以从视听角度丰富学生舞蹈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比如结合互联网资源展示与民族舞蹈、表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以便在提高学生舞蹈兴趣的时候,强化他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知。此外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实践课程形式,以实践落实理论。
比如“赛创演”一体化,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也可以和社区文化表演相结合,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民族舞蹈表演,根据社区反馈,让学生对民族舞蹈贡献更加认可;再或者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组织舞蹈比赛,在比赛前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排练或者改编舞蹈动作,促使学生提高表演技巧的同时,不断改进与完善中职学校的民族舞蹈教学。再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研究舞蹈动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了解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地区特色,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能够符合与代表该地区风土民情的舞蹈动作。学生在观看别人表演时,可以猜测哪个属于民族风,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点评,让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学习主体权利,在此基础上,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五、结语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我们应从全方位的角度去剖析和了解民族民间舞,以便感受其独特的文化和地域差异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时,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还要在把握教学基本元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促使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時,能够深层次的展现文化特色。事实证明,将地域民族文化融入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既使得民族民间舞教学方式得到了创新,还使民族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罗秋怡.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中职教学体系[J].知音励志,2017(11).
[2]郝琳.中职蒙古舞蹈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时空,2020(03):134-135.
[3]罗宇婷.浅谈中职学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创新[J].神州,2013(25):93-93.
[4]唐小翠.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技巧对中职生的重要性[J].试题与研究,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