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存在教学效能底下,学生学习动机减弱等现象。本文结合听力教学的特点,强调将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听力课堂教学,将输入与输出结合,能给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激活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听力理解;教学方法。
1、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课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课,即听力技能训练课。听力是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没有听,就没有说,也就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听力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说、读、写"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20世纪80年代分技能设课教学以来,听力课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主要表现在:
①听力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易活跃;
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且陈旧,老师放录音,学生做练习的固定模式已形成,听力成了"放音一做题一对答案"三部曲的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结果往往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收效甚微。
③听力理解是在综合课的基础上完成的,经常受到汉语词汇量、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的影响,学生短期内听力理解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和教师都容易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听力课的教学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听力理解是听话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交际的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者要通过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能动的认知和推理,来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人的学习与发展是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LevS. Vygosky把学习者由概括向具体领域发展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而把学习者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个体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二者只有通过互动模式相互结合,自下而上的知识才能成为自觉而系统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由此看来,应用互动模式解决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费时低效"问题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互动式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理论:
ICrashen的监控模式强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环境和学习主体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处理机制和语言环境互动的结果,学习者是各种信息的积极处理者和语义构建者,应激活学习主体积极参与认知活动,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
美国心理语言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指出,"对语言检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教授第二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给学习者以可懂输入,可懂输入的模式是i+1,i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 +1是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的输入。
William认为,学习者认知和情感激活的状态能导致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决定,并带来一段持续的努力,从而达到先前制定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可能来自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学习态度、自我价值等内在因素,也可能来自外界环境、社会、教师等外在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基础,互动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学习乐趣。
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对汉汉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课堂教学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这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互动模式指出,汉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要运用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而要能动地借助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对短时记忆中的听力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从而在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的互动过程中理解意义。互动模式是一种双向模式,重视师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活动,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相互影响合作交流。互动使学生可以在真正运用语言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实际交流增加语言储备。
3、构建对外汉语听力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根据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特点,我们把听力教学概括为听前,听中和听后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中心环节。杨惠元先生认为"听力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听力微技能。即:提高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在听力教学三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有明确的意识,把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3.1听前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基于大部分留学生对于听力课的态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现有的汉语水平,合理挑选适当的听力材料是准备阶段必做的工作之一。选择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关键是要适合学生目前的听力水平;选择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如有关中国文化、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方面等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择口语化、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通过此类材料,既能使学生习得实用的交际语言,又能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
教师在充分熟悉听力材料的基础上,要对每一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教学环节作出周密安排。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热身练习。比如:
预测:在听录音材料前,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提供的听力题干去猜测该材料所述的大概内容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及结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听录音前的准备状态。可以通过各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猜测的最准确,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也可以在的教师的指导下浏览题干,带着问题去听,从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这是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思维逻辑对所听材料进行推测的能力,因此,培养这种能力是听前不可或缺的一步。
3.2听中指导学法,提高听力微技能
在听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把很多的精力放在理解生词上,死抠着不放,不能很好地跳跃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完材料后,从记忆中摘捉文章的主要信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听一篇材料时,不平均分配注意力,而是听关键词、抓主要线索。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听懂听力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微技能为主要任务,掌握学习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习惯
首先是预测的习惯。预测指听者根据已知的语言信息,对未知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听前浏览一下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据环境、文化背景等对材料做出相应的预测。经常实施,可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捕捉主要信息的习惯。在快速语流中词语的发音会发生一些如变调、弱化等变化,听者不可能听清每个词,应根据语言知识,有选择地去听;
另外,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做笔记的方式形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学生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和方法记下关键的信息,如时间、人名、地名、数字等,这样回答问题就不用单纯靠记忆。
2)加强汉语语音训练,培养语感
变调: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 ,与单读时不同,如上声的变调,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35或21,另外还有"不"、"一"的变调,轻声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变调才能准确抓住主要的信息,迅速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语调:汉语中,语调包括重音、停顿、节奏等,他们都有区别句子意义的作用,句子的语调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特别是中级听力中应训练学生有效的判断句子的语调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意义。
口语和书面语:听力中的对话基本上是口语,是实际交际中的语言,与学生精读、阅读等平时接触多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同时还有省略、非书面语序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了解一些口语化的语言,有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如:站住,说你呢,穿红衣服的。(易位句);
又如:A:到哪儿?
B:语言学院一张(指买票)(名词谓语句)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在听力训练中,既要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数据,如年代、人名、地名及事实,又要兼顾把握大意的训练,这就必须把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交替练习,即把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教师可把一个故事或报告分成精泛段落,有些部分精听,其余泛听;也可根据大纲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材料,有的精听,有的泛听。在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对有的难句可以反复听;而泛听则首先着眼于大意,只要掌握大意,不必了解每个细节,精听次数不限,直到完全听懂为止,泛听的遍数由材料难度和自己的程度来决定,但一般不要超过三遍否则就失去了泛听的意义,泛听时,不宜中间打断,要一气呵成,精听则可在句子之间或困难之处停下机器,倒带重听。只泛不精,会养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习惯,反之,则抓不住大意。两种训练要互相结合,穿插进行,练哪一种也不应偏废。
4)训练学生瞬时记忆和快速反应能力
听完一篇文章,立即回忆大意,听完一句话立即重复出这句话(不一定原文原句,但用汉语重复时大意要与听到的句子相符),或者教师设计简短而直接的问题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快速回答,训练瞬时记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当然还要训练做记录,快速地将听到的信息用自己所熟悉的符号文字记录下来。注意力集中也是需要训练,这种训练最好是用听短文来做,在听的过程中消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在听的过程中,不要回想或考虑没有听清的细节或没有听懂的词句(特别是在短文中),否则会影响听下面的内容。要把听到的内容在逻辑上联系起来。比如,如果听的是小故事,那么可以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把人物、情节联系起来记。如果听到的是共他类型的短文,要注意听出主题句和论述、说明主题的论据。
3.3听后检验提高,创新运用
语言输入必须与交际相结合。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安排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输入、吸收和输出相结合。在通过听力获取一定的语言信息后,教师可及时总结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对学生难以接受的、母语和目的语差异较大的一些语言现象予以讲授。在学生对这些语言材料感知的墓础上,教师可设计一定的模拟语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得语言知识。听,像读一样,是一种信息的吸收、理解的手段。如果有了一定的输入,学生听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以下几种活动:
听后练习:根据材料内容设置一些听后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复述:对听力材料进行具体的思维、整理、加工、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也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就所听内容发表个人见解,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角色表演:学生通过听力材料所反映的交际情景设计真实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使用语言。
4、结语
在对外汉语听力中运用互动式教学遵循了听力理解和语言习得的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适时互动的教学特点,不仅缓解学生对听力课的抵触情绪,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会听什么、怎么听,而且强化了语言输入,加速了语言内化过程,能使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3]张明娟:互动听力教学及其三个环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听力理解;教学方法。
1、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课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课,即听力技能训练课。听力是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没有听,就没有说,也就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听力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说、读、写"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20世纪80年代分技能设课教学以来,听力课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主要表现在:
①听力课堂上,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易活跃;
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且陈旧,老师放录音,学生做练习的固定模式已形成,听力成了"放音一做题一对答案"三部曲的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结果往往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收效甚微。
③听力理解是在综合课的基础上完成的,经常受到汉语词汇量、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的影响,学生短期内听力理解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和教师都容易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听力课的教学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听力理解是听话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交际的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者要通过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能动的认知和推理,来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人的学习与发展是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LevS. Vygosky把学习者由概括向具体领域发展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而把学习者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个体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二者只有通过互动模式相互结合,自下而上的知识才能成为自觉而系统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由此看来,应用互动模式解决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费时低效"问题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互动式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理论:
ICrashen的监控模式强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环境和学习主体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处理机制和语言环境互动的结果,学习者是各种信息的积极处理者和语义构建者,应激活学习主体积极参与认知活动,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
美国心理语言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指出,"对语言检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教授第二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给学习者以可懂输入,可懂输入的模式是i+1,i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 +1是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的输入。
William认为,学习者认知和情感激活的状态能导致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决定,并带来一段持续的努力,从而达到先前制定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可能来自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学习态度、自我价值等内在因素,也可能来自外界环境、社会、教师等外在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基础,互动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学习乐趣。
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对汉汉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课堂教学要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这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互动模式指出,汉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要运用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而要能动地借助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对短时记忆中的听力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从而在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的互动过程中理解意义。互动模式是一种双向模式,重视师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活动,是两人或更多的人之间相互影响合作交流。互动使学生可以在真正运用语言中,通过不同的语言实际交流增加语言储备。
3、构建对外汉语听力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根据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特点,我们把听力教学概括为听前,听中和听后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中心环节。杨惠元先生认为"听力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听力微技能。即:提高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在听力教学三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有明确的意识,把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3.1听前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基于大部分留学生对于听力课的态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现有的汉语水平,合理挑选适当的听力材料是准备阶段必做的工作之一。选择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关键是要适合学生目前的听力水平;选择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如有关中国文化、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方面等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择口语化、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通过此类材料,既能使学生习得实用的交际语言,又能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
教师在充分熟悉听力材料的基础上,要对每一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教学环节作出周密安排。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热身练习。比如:
预测:在听录音材料前,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提供的听力题干去猜测该材料所述的大概内容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及结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听录音前的准备状态。可以通过各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猜测的最准确,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也可以在的教师的指导下浏览题干,带着问题去听,从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这是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思维逻辑对所听材料进行推测的能力,因此,培养这种能力是听前不可或缺的一步。
3.2听中指导学法,提高听力微技能
在听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把很多的精力放在理解生词上,死抠着不放,不能很好地跳跃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完材料后,从记忆中摘捉文章的主要信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听一篇材料时,不平均分配注意力,而是听关键词、抓主要线索。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听懂听力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微技能为主要任务,掌握学习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习惯
首先是预测的习惯。预测指听者根据已知的语言信息,对未知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听前浏览一下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据环境、文化背景等对材料做出相应的预测。经常实施,可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捕捉主要信息的习惯。在快速语流中词语的发音会发生一些如变调、弱化等变化,听者不可能听清每个词,应根据语言知识,有选择地去听;
另外,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做笔记的方式形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学生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和方法记下关键的信息,如时间、人名、地名、数字等,这样回答问题就不用单纯靠记忆。
2)加强汉语语音训练,培养语感
变调: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 ,与单读时不同,如上声的变调,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35或21,另外还有"不"、"一"的变调,轻声等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变调才能准确抓住主要的信息,迅速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语调:汉语中,语调包括重音、停顿、节奏等,他们都有区别句子意义的作用,句子的语调不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特别是中级听力中应训练学生有效的判断句子的语调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意义。
口语和书面语:听力中的对话基本上是口语,是实际交际中的语言,与学生精读、阅读等平时接触多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同时还有省略、非书面语序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了解一些口语化的语言,有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如:站住,说你呢,穿红衣服的。(易位句);
又如:A:到哪儿?
B:语言学院一张(指买票)(名词谓语句)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在听力训练中,既要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数据,如年代、人名、地名及事实,又要兼顾把握大意的训练,这就必须把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交替练习,即把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教师可把一个故事或报告分成精泛段落,有些部分精听,其余泛听;也可根据大纲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材料,有的精听,有的泛听。在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对有的难句可以反复听;而泛听则首先着眼于大意,只要掌握大意,不必了解每个细节,精听次数不限,直到完全听懂为止,泛听的遍数由材料难度和自己的程度来决定,但一般不要超过三遍否则就失去了泛听的意义,泛听时,不宜中间打断,要一气呵成,精听则可在句子之间或困难之处停下机器,倒带重听。只泛不精,会养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习惯,反之,则抓不住大意。两种训练要互相结合,穿插进行,练哪一种也不应偏废。
4)训练学生瞬时记忆和快速反应能力
听完一篇文章,立即回忆大意,听完一句话立即重复出这句话(不一定原文原句,但用汉语重复时大意要与听到的句子相符),或者教师设计简短而直接的问题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快速回答,训练瞬时记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当然还要训练做记录,快速地将听到的信息用自己所熟悉的符号文字记录下来。注意力集中也是需要训练,这种训练最好是用听短文来做,在听的过程中消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在听的过程中,不要回想或考虑没有听清的细节或没有听懂的词句(特别是在短文中),否则会影响听下面的内容。要把听到的内容在逻辑上联系起来。比如,如果听的是小故事,那么可以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把人物、情节联系起来记。如果听到的是共他类型的短文,要注意听出主题句和论述、说明主题的论据。
3.3听后检验提高,创新运用
语言输入必须与交际相结合。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安排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输入、吸收和输出相结合。在通过听力获取一定的语言信息后,教师可及时总结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对学生难以接受的、母语和目的语差异较大的一些语言现象予以讲授。在学生对这些语言材料感知的墓础上,教师可设计一定的模拟语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得语言知识。听,像读一样,是一种信息的吸收、理解的手段。如果有了一定的输入,学生听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以下几种活动:
听后练习:根据材料内容设置一些听后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复述:对听力材料进行具体的思维、整理、加工、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也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就所听内容发表个人见解,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角色表演:学生通过听力材料所反映的交际情景设计真实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使用语言。
4、结语
在对外汉语听力中运用互动式教学遵循了听力理解和语言习得的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适时互动的教学特点,不仅缓解学生对听力课的抵触情绪,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会听什么、怎么听,而且强化了语言输入,加速了语言内化过程,能使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3]张明娟:互动听力教学及其三个环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