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河南省濮阳县陈拐村,经过一道长长的小巷,濮阳县实验中学便出现在眼前。一进大门,迎面是一栋旧式教堂,再往里走是教学楼和宿舍楼。校长室在一间平房,门前的小花园宛如一条绿色的飘带,把这座古老的校园装扮得富有生气。校长张林江年过半百,黝黑的脸庞折射出岁月的深沉与坚毅。别看他貌不惊人,但满腹经纶,满腔热忱。说话从不拖泥带水,总是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校内外的同行和学生都愿意听他讲课,同他交流。时光荏苒,砥砺初心,他对教育的不断思考和实践,散发出智慧的光芒,照射进老师和学生的心间。
做一名“先生”,做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濮阳乃至外地有很多人曾向他抛出橄榄枝,并许以高薪,张林江都没动心。只因他对農村教育情有独钟,立志扎根农村,毕业班一带就是23年,专心致志、刻苦磨炼,把冷板凳坐热。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岗位不放松,咬定专业不放松,咬定这片土地不放松。
厚积薄发,水滴石穿。三十多年来,张林江一直保持着读报剪报的习惯,从纸质报纸的一点点剪贴,到电子版的复制粘贴,他从各大报纸中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素材,重新组合成一本本知识小册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积累了对人生、社会的见解。他坚持订阅许多教育类杂志,每次搬家的重点就是几柜子的杂志和图书,真是名副其实的“孔夫子搬家”。
他是一位实干家,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岁月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从“书生”的认真读书到“先生”的严谨治学,从“书生”的踏实“啃”书到“先生”的躬耕不辍,从“书生”的勇往直前到“先生”的钻研探索,无不渗透着他滴滴心血和执着信念。
做一名“学生”,做适合孩子的教育
爱学生就要像学生。虽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张林江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师生们称他为“老顽童”。他与孩子们一起“顽皮”,一起“玩耍”,和他们打成一片。从“先生”到“学生”,他深入学生的内心,用机智而自然的方式教育、帮助、改变学生。在他看来,小桥流水式的教育,才能缓缓流淌进学生的心灵。
张林江真诚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也用心感受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乐乐,父亲南下打工,几年都杳无音信,母亲为了寻找他的父亲也去往南方城市打工。无人关心和疼爱的乐乐平时上课故意捣乱,班主任用尽办法也没能改变他的错误行为,一度想放弃这个孩子。而张林江认为,越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越需要老师的关心。于是他开始关心这个孩子,刚开始乐乐并不领情,越是亲近他,他越抵触。张林江认定,就是块石头也得把他焐热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早到来,张林江看到乐乐还是衣衫单薄,就给他买了两套保暖内衣,乐乐执拗地不穿,但在张林江的一再坚持下收下了衣服。张林江从男孩微微上扬的嘴角看出来,这个小家伙内心受到了触动。类似的故事时有发生,故事中有他对学生和教育的执着信念。
他把学生放在最高处,把学生视为祖国的未来,致力为民族和国家培养有格局、有担当的有为少年。他俯下身子看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发展学生的最短板,为学困生支招,为学生的人生托底。他从细微处关心学生,用仁爱的眼光和行动关爱学生。他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努力绽放的鲜花。
做一名“医生”,做适合教师的教育
“上医治未病”。张林江关注待优生,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他将医生“望、闻、问、切”的技法运用到教育当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他都是“望其神、行、色,闻其声、言、气,问其心、思、想,切其脉、节、冲”。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再棘手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张林江对他人影响最深刻的是精神和思想,他的人格魅力、教育智慧和思想高度不断地影响着老师们。他常说:“教课的功夫在课外,不但要教好课,还要苦练基本功,不断积累、吸收,持续增长专业素养。老师们不但要成为教育家,还要成为杂家和多面手。”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有的放矢,做适合校情的教育
张林江是一位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校长。2016年,他来到濮阳县实验中学,挑起校长的重担。面对学校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诊断经验和高超的“医术”,带领学校实现了困境中的突围,让这所百年老校获得了重生。
濮阳县实验中学拥有百年办学史,这让她有了一顶濮阳现代学校之源的桂冠。但同时,也无形戴上了一顶“老旧校”的帽子。学校的办学设施较为落后,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年轻教师。高明的医生,总是善于寻找疾病的根源。经过深入观察和研究,张林江发现全校充斥着“破罐子破摔”“树倒猢狲散”“混日子”“出工不出力”等负能量,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驱动力。为此,他给学校开具的“药方”是“师德+文化”,“疗程”为三年,路径是“规范—提升—再规范—再提升”,目标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很快,以“礼”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开始形成,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学校这棵大树的根基。张林江抓师德、抓培训、抓学习、抓创新,努力带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学校教学楼的外墙上,一排“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鎏金大字金光闪闪。它昭示着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人所诟病的急功近利与濮阳县实验中学无缘。张林江倡导并设计实施的大德育育人架构在此扎实落地。数十个学生社团,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都能找到发展舞台。“我们的未来十年”“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做未来主人”等着眼于学生未来的主题班会、演讲以及征文等活动持续进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德育工程得以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迅速实现了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的华丽蜕变。
从侦察兵式的“细致入微”到大将军般的“指挥若定”,张林江用心地经营,忘情地投入,潜心地钻研。他随时准备着扮演好老师和学生需要的不同角色,做师生的“垫脚砖”和“铺路石”,只因为他心中装着责任和奉献……
张林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歌唱,他最爱的是一首《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张林江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为了心中的理想,他要在这方教育天地努力奋发,搏击一程又一程。
做一名“先生”,做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濮阳乃至外地有很多人曾向他抛出橄榄枝,并许以高薪,张林江都没动心。只因他对農村教育情有独钟,立志扎根农村,毕业班一带就是23年,专心致志、刻苦磨炼,把冷板凳坐热。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岗位不放松,咬定专业不放松,咬定这片土地不放松。
厚积薄发,水滴石穿。三十多年来,张林江一直保持着读报剪报的习惯,从纸质报纸的一点点剪贴,到电子版的复制粘贴,他从各大报纸中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素材,重新组合成一本本知识小册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积累了对人生、社会的见解。他坚持订阅许多教育类杂志,每次搬家的重点就是几柜子的杂志和图书,真是名副其实的“孔夫子搬家”。
他是一位实干家,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岁月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从“书生”的认真读书到“先生”的严谨治学,从“书生”的踏实“啃”书到“先生”的躬耕不辍,从“书生”的勇往直前到“先生”的钻研探索,无不渗透着他滴滴心血和执着信念。
做一名“学生”,做适合孩子的教育
爱学生就要像学生。虽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张林江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师生们称他为“老顽童”。他与孩子们一起“顽皮”,一起“玩耍”,和他们打成一片。从“先生”到“学生”,他深入学生的内心,用机智而自然的方式教育、帮助、改变学生。在他看来,小桥流水式的教育,才能缓缓流淌进学生的心灵。
张林江真诚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也用心感受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乐乐,父亲南下打工,几年都杳无音信,母亲为了寻找他的父亲也去往南方城市打工。无人关心和疼爱的乐乐平时上课故意捣乱,班主任用尽办法也没能改变他的错误行为,一度想放弃这个孩子。而张林江认为,越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越需要老师的关心。于是他开始关心这个孩子,刚开始乐乐并不领情,越是亲近他,他越抵触。张林江认定,就是块石头也得把他焐热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早到来,张林江看到乐乐还是衣衫单薄,就给他买了两套保暖内衣,乐乐执拗地不穿,但在张林江的一再坚持下收下了衣服。张林江从男孩微微上扬的嘴角看出来,这个小家伙内心受到了触动。类似的故事时有发生,故事中有他对学生和教育的执着信念。
他把学生放在最高处,把学生视为祖国的未来,致力为民族和国家培养有格局、有担当的有为少年。他俯下身子看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发展学生的最短板,为学困生支招,为学生的人生托底。他从细微处关心学生,用仁爱的眼光和行动关爱学生。他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努力绽放的鲜花。
做一名“医生”,做适合教师的教育
“上医治未病”。张林江关注待优生,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他将医生“望、闻、问、切”的技法运用到教育当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他都是“望其神、行、色,闻其声、言、气,问其心、思、想,切其脉、节、冲”。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再棘手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张林江对他人影响最深刻的是精神和思想,他的人格魅力、教育智慧和思想高度不断地影响着老师们。他常说:“教课的功夫在课外,不但要教好课,还要苦练基本功,不断积累、吸收,持续增长专业素养。老师们不但要成为教育家,还要成为杂家和多面手。”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有的放矢,做适合校情的教育
张林江是一位有着独立思考精神的校长。2016年,他来到濮阳县实验中学,挑起校长的重担。面对学校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诊断经验和高超的“医术”,带领学校实现了困境中的突围,让这所百年老校获得了重生。
濮阳县实验中学拥有百年办学史,这让她有了一顶濮阳现代学校之源的桂冠。但同时,也无形戴上了一顶“老旧校”的帽子。学校的办学设施较为落后,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年轻教师。高明的医生,总是善于寻找疾病的根源。经过深入观察和研究,张林江发现全校充斥着“破罐子破摔”“树倒猢狲散”“混日子”“出工不出力”等负能量,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驱动力。为此,他给学校开具的“药方”是“师德+文化”,“疗程”为三年,路径是“规范—提升—再规范—再提升”,目标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很快,以“礼”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开始形成,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学校这棵大树的根基。张林江抓师德、抓培训、抓学习、抓创新,努力带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学校教学楼的外墙上,一排“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鎏金大字金光闪闪。它昭示着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人所诟病的急功近利与濮阳县实验中学无缘。张林江倡导并设计实施的大德育育人架构在此扎实落地。数十个学生社团,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都能找到发展舞台。“我们的未来十年”“写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做未来主人”等着眼于学生未来的主题班会、演讲以及征文等活动持续进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德育工程得以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迅速实现了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的华丽蜕变。
从侦察兵式的“细致入微”到大将军般的“指挥若定”,张林江用心地经营,忘情地投入,潜心地钻研。他随时准备着扮演好老师和学生需要的不同角色,做师生的“垫脚砖”和“铺路石”,只因为他心中装着责任和奉献……
张林江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歌唱,他最爱的是一首《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张林江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为了心中的理想,他要在这方教育天地努力奋发,搏击一程又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