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巴黎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记忆深刻的一则电视广告,如今看起来不过是一段煽情煽得过火的看图说话:街心广场的喷泉,喷泉溅起的水珠,水珠折射出的霓虹灯光,灯光掩映着的两张脸。脸是洋人的脸,金发,碧眼,雍容,迷醉,有点要靠近的意思了,但镜头偏在这节骨眼上朦胧成一片(那时节,电视里的接吻镜头远不如现在这样直白),话外音也是那种飘飘渺渺的——“梦,巴,黎——”尾音拖得老长老远。
  早就忘了这顶着“梦巴黎”牌子叫卖的到底是什么货色,但心目中的巴黎,从此便长久地倚着梦睡、伴着诗眠了。那个叫巴黎的城市,浮着拿破仑的背影,盛着艾丝米拉达的眼泪,“花市灯如昼”的边边角角,自有“人约黄昏后”呼之欲出;巴黎,就在遥远的地方飞扬着,旖旎着,在想象里被无限放大、放大,然后,定格。
  为什么偏偏是巴黎?
  拿这个问题去为难别人,恐怕没几个搭得上调。但,共鸣是有的。不信,你换一种问法试试:假定你从没有迈出过国门,现在冷不丁有个机会摆在眼前,第一个要游历的异国城市随你挑,你会作何选择?我敢打赌,三分之二以上的答案将会惊人地一致——巴黎,只能是巴黎,当然是巴黎。
  记不得是谁说过:与巴黎相比,伦敦太旧,纽约太新,东京太冷,罗马太热,香港太俗,维也纳太雅,马德里太闹猛,布拉格太伤心……这话听来偏激,细想来也不是全无道理;至少,它能够反映,巴黎,作为一种符号,在世人心里投射下的那种“恰到好处”的印象,是何等根深蒂固。没错,我说的不是地点,是符号。
  符号是经过了怎样年深岁久的打磨,才一点一点铸就的?
  我们透过文字阅读巴黎。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的巴黎,是一块散发着黑胡椒香味、细看却分辨得出肌理中渗着血丝的法国牛排,要品尝个中滋味,你先得端起刀叉打拼一番。外省小青年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一路拼来的,他们跌跌撞撞地站在城外的山坡上,数着点点夜灯,心里有个声音在呐喊:“巴黎,我来了!”福楼拜的巴黎是包法利夫人胸中永远的隐痛,她不求征服巴黎,只求被巴黎征服——“巴黎,浩瀚胜于大洋……爱玛只瞥见了其中两三种场景,却以为这就是整个人生。”海明威的巴黎,散落在他二十年代遗忘于里兹酒店地下室的记事本里。三十年后,他找回了这些笔记,但记忆中如“一席流动飨宴”般的巴黎是再也寻不回来了。后来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不固定的圣节》,一半是笔记中的确凿的巴黎,一半是被想象渲染了的记忆。哦,还有,还有雨果的巴黎是美丽的柯赛特星空下等待爱人的那把长椅,是冉阿让背起马里尤斯摸黑走过的下水道;魏尔伦的巴黎是他亲手扣动扳机、目睹同志爱侣兰波喋血的那条长街;波德莱尔的巴黎是暗夜里怒放“恶之花”的凄惶瞬间;萨冈的巴黎是慢慢地、慢慢地穿过一代人心房的忧伤;杜拉斯的巴黎是一张破碎的、时而年轻时而衰老的脸……
  我们透过电影玩赏巴黎。《情归巴黎》。《魂断巴黎》。《戏梦巴黎》。《巴黎野玫瑰》。《巴黎最后的探戈》。《红磨坊》。《新桥恋人》。《四百击》。《红·白·蓝》……如果巴黎是一个女人,那么她应该有凯瑟琳·德纳芙的头发,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眼睛,朱丽娅·比诺什的鼻子,苏菲·玛索的嘴唇和碧姬·芭铎的腰身。毛尖写过—篇《感谢上帝,我们还有巴黎》,我实在找不出比下面这句话更恰当的说法来形容巴黎和电影的关系,只好照抄下来:“想一想就激动人心,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真正的巴黎,一个我们在上海也随便看得见的巴黎,但是还有一个无远弗届的虚幻巴黎,和‘电影’同一天诞生,是所有电影的主人公,所有电影的背景和结局。那些发生在伦敦、纽约、孟买、上海、哈瓦那、卡萨布兰卡的故事,不是秘密地讲述了巴黎吗?”可不是吗?我们心心念念的,真的只是一座城市吗?我们是不是也像《德克萨斯的巴黎》里的特拉维斯那样,固执而徒劳地寻找着既在他乡又在此岸、既潜入回忆又辐射未来的巴黎呢?
  我们从地图、画册、游记、明信片里抓起一把巴元素,信手拼装巴黎。啊——下礼拜到巴黎出差去啊?好福气啊!直飞戴高乐机场吧?住哪儿?左岸!啧喷,够档次。正好可以找家咖啡馆孵孵。让我推荐呀,圆顶啊,德弗朗罗也蛮好,萨特和波伏瓦常去的耶个。灵格灵格。哎,塞纳河是一定要晚上游的哦,艾菲尔铁塔八点会亮灯嘛!对对,照片可得多拍——数码相机至少得带足三张储存卡,光巴黎圣母院就可以拍十几个角度呢。什么?才呆五天啊,那你死活也得匀个半天到“老佛爷”去买东两哦。法郎不够啊……香水总归买得起呀,夏奈尔、兰寇,回来办公室里的小姑娘分分,不要太开心哦……你问我怎么这么熟啊,呵呵,上海滩有点小资品位的谁不晓得啊?不好意思,我还一次都没去过呢,不过,这辈子总归是要去一趟的,否则,岂不是白活了?
  我们以无数个抽象名词、商品牌号为单位解构巴黎,随后,出售给同样被巴黎魅惑着的人群。在法国并不算顶尖的化妆品以“来自巴黎”作为吸引眼球的法宝,然后理直气壮地宣告:“你值得拥有”;地摊上卖水货的小贩,也会跟你言之凿凿:“巴黎的呀,瞧这个包,认得吧,LV嘛!”;餐馆,楼盘,婚纱,浴场,巴黎春天,巴黎感觉,巴黎印象,巴黎公舍……天涯何处无巴黎,巴黎何处不生利?
  四年前的初秋,我第一次站在卢浮宫门前,被一种浩瀚无边的不真实感砸得晕眩。我知道两个钟头是根本连皮毛也看不真切的,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到此一游。导游带着我们左冲右突,蒙娜丽莎刚扫了—眼,就马不停蹄赶去朝拜维纳斯。“就算迷路了也不怕的,这里到处都有标示牌,”导游胸有成竹,“记住啊,sortie就是出口的意思……”
  后来回忆起来,在巴黎停留的那三天,就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不断寻找着sortie的过程。寻找景点的出口,也寻找记忆的出口。那些早已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就好象愣生生从电视上跳下来的画面,让我的思绪无处落脚,更无从扎根。好比梦里的种种物件,在眼前一点点清晰起来,眼前亮了一片,有时候精神抖擞地以为自己醒了,有时候又觉得那只是梦做深了的缘故。
  直到车行驶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不经意瞥见街角处一对小恋人在风中忘情拥吻,我才觉得心里猛然一震:是了,真的是巴黎了,那个萦绕在童年记忆里的飞扬着、旖旎着的巴黎,那个与广告里飘飘渺渺的话外音交缠在一起的巴黎,才终于跟眼前活色生香的巴黎重叠在一起。
  有人说,巴黎,和希望一样年轻,同失望一样年老。年轻之希望也罢,年老之失望也好,我想,能有那样一个地方,能有那样一个瞬间,让梦想与真实交织,符号与具象重叠,也就够了。
其他文献
谁是超级模特儿?很多人都知道:她们过着奢华的生活,乘坐豪华的私人飞机周游世界,参加香槟飘香的社交聚会:她们都有琳达·伊万杰利斯塔“少于10000美元我不起床”的情绪。如今她们的要价很可能已经超出这个数字好几倍。最叫人羡慕不已的,是超级模特儿赚大钱仅凭她们天生的运气:她们天生就比我们其他人美丽。    她喜欢媒体接近自己,又提防着与媒体过分接近    但是,再仔细观察一下。先说这个23岁的苏菲·戴尔
期刊
自由是浑然的,诚信也是一体的。只有经济自由,没有政治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自由。只抓经济的诚信,不讲政治的诚信,也不可能有彻底的经济领域的诚信  论诚信的文字汗牛充栋,论自由的更多,汗马充栋。把这两个说不尽、写不完的话题扯挂在一起,就更是一个无底深潭,凭你有多么高超的潜水技艺,都难以触摸到这潭之涯之底。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把两者牵在一起说。诚信现象是怎样出现的?诚信危机是怎样发生的?诚信的范围
期刊
提起朱家角,人们都知道它是江南水乡,文化古镇;殊不知,它还是个号称“三泾(枫泾、泗泾、朱泾)不如一角”的商业繁荣大镇。营造这“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繁华气氛的,不仅是乡镇数万民众,更离不开那些卓有财势的名门望族们的支撑。说起朱家角名门望族,屈指可数的就是蔡氏、马氏、王氏、陆氏、仲氏、吴氏等多家;而其中财大气壮、于繁荣古镇经济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此间首富蔡氏名门了。据知,蔡氏家族乃江浙沪地区一乡之望,于
期刊
“市政厅外之吻”这张影响深远的照片,摄于1950年,是法国摄影师罗贝尔·杜瓦诺(1912~1994)为《生活》杂志所作的报道的一部分。  杜瓦诺那时就知道,他不能冒险使用现实中恋人接吻的形象,完成这一任务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模特儿并以非常“巴黎化”的场景作为背景,把他们置于今人感兴趣的环境中。  杜瓦诺带着年轻模特儿们去巴黎的各种地方拍照:市政厅附近的里沃利大街、协和广场、歌剧院地铁站的台阶上、圣拉扎
期刊
加布里艾莉·夏奈尔,一位言语辛辣、思维敏捷、极其傲慢又具有妙不可言之魅力的热情女子,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将时装当作其讲坛的崇尚自由的人。通过由她统治着的巴黎高级女子时装业这一媒介,她以傲慢的自信向数百万人传递她的思想观点,几乎达60年。  作为法国社交圈的宠儿、公爵和花花公子们的好友、富人和名人的红粉知己,她不喜欢虚与委蛇,不拘约束,也不会自欺欺人。    她曾说过:“根本没有时间干毫无新意、单调机械
期刊
李厚的画室与鲁迅故居在一条弄堂里,后门对着前门。  知道鲁迅的人很多,知道李厚的人很少。  这里是李厚父亲传下来的房子。李厚念旧,也喜欢这里的气息。在这里画画,他心静。每天他都会从不远处一栋高楼上的新居所下来,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坐坐,画画,有时也会会朋友。  这个白发像火焰一样舞动的老人,像个孩子似地喜欢和人交往,喜欢和人说话,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该如何与人说话。  好几年前,我在一个画
期刊
你怎么变得这么小市民了。于晓在我搬迁新家告诉他我不会擦两户人家共用的铁门时给了我这么一句。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早听说上海人的小气与精明,学校里已经领教过了三块五块一毛两毛厘得清清爽爽的室友们,可不想一毕业搬出来就被人欺负。擦一次就有第二次,干脆大家一块儿享受油光光脏兮兮的铁门吧,我心说。  于晓周末偶尔来我这里做饭,和隔壁邻居倒也叔叔阿姨叫得亲热,还教导我要和邻居搞好关系。我孤僻惯了的性格通常是高
期刊
今年春节因婆婆被沪上小姑接走,所以亲友们来得少,难得我们清闲了一会。此时忽然记起已有多年没去看望姑父了,算算他也七十多岁了,且孤身一人,便打点着前去探望。  姑姑早年就去世了,她与姑父是同班同学两人解放初期就参加了工作,育有两子。姑姑走后姑父一人拉扯两儿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文革前姑父是市委宣传部干部,才貌双全。写得一手好字又口才过人,当时小有名气。可是世事难料,文革中后期他被辗转调到几个单位。退休
期刊
郭烜这个人,可以作为符号学的经典案例。按照符号学的说法,人的姓名是有力量的,一个人的名字将左右其今后的发展和行事。  从认识郭烜的第一天起,我每天都在惊奇这是一个“真理”。  “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说得高雅点,“烜”有点皇族血统,敞亮、豁达,高人一等,耀示于人,近意词是“煊赫”;说得低俗点,“烜”是炫耀,是争强好胜,好比一只小公鸡,昂首挺胸,充满斗志。  从2003年执掌《青年报》以来,郭烜时时
期刊
从纱厂上工到满师带徒这些日子,逢年过节,理发师老李把阿强从三层阁拉到底楼,帮店里烧水,给女客拧毛巾,拆卷发简,火钳烫前刘海。各样人等粗细腻滑的颈项,坐椅水盆前低垂丰隆的女人细节,属于她们当年的纷繁热闹,吐气如兰的场面,现在阿强想起还时时神往。从哪一年的哪一天,店里逐渐没有爽身粉和钻石牌发蜡的气味了(多亲切的女人的气息)?“前进”的生意逐渐清淡,猫也老了,几个当年察颜善辩,油嘴滑舌的理发师傅,木呐迟
期刊